APP下载

让低年级儿童回归真实生活的科学教学

2018-01-02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荧光科学材料

刘 灵

(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江苏常州 213000)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小学科学课程要从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日常生活与科学间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学习对象只能停留在感知层面,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低年级的科学教学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只有让科学教学回归真实的生活,才能让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

一、制定指向生活的教学目标

科学观察不仅是小学生获得物质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科学观察活动一般安排在小学低段,如“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等。《荧光剂的秘密》一课虽涉及“荧光剂”这种看似复杂的物质,但本课教学目标不在于追求深奥的科学原理,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含有人工添加荧光剂物品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含有人工添加荧光剂的物品和产生荧光反应的天然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这两个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课注重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中有所发现、有所比较,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科学课若能了解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将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目标,那么课堂的价值会大大增加。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过荧光剂,也知道一些生活用品中会添加荧光剂,但究竟怎样辨别、怎样选择还处于模糊的状态。所以本课抓住学生的困惑,设定了“知道含有人工添加荧光剂物品的特点”这一目标,为指导学生的生活、发现科学的价值作出有力的推动。

二、选择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选择联系学生生活的探究材料和探究问题,能够让这些入学不久、对现实生活的事物还充满好奇的孩子兴趣浓厚,产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在材料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做出了如下考虑。

1.选择研究对象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工添加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食品,都能见到人工添加剂的身影,但随之产生的就是其对于健康的影响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荧光剂这种常见的人工添加剂也就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物质”。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或多或少能够接触到与荧光剂有关的信息,比如 “荧光剂面膜”事件、“洗涤用品含有荧光剂”事件,又或是淘宝上热推的婴幼儿无荧光剂产品等等,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早已有所耳闻。不仅如此,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接触了许多含有荧光剂的物品,比如:作业本、衣服、纸巾等等,所以把荧光剂作为研究内容,并非与学生的生活遥遥相对,而就是把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

2.选择研究材料

课堂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如在研究含有荧光剂的生活用品环节,选择了餐巾纸、一次性纸杯、白T恤布料、作业本、洗衣液作为实验材料;在研究食物中的荧光反应时,选择了栗子、猕猴桃、南瓜子仁作为实验材料,最终摒弃了原本设计的维生素E胶囊,进一步保证了实验材料是低年级学生认识并熟悉的。

3.选择探究问题

荧光剂虽然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但绝大多数孩子对它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有害”上,至于荧光剂的作用、含有荧光添加剂物品的特点都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食物中也有荧光反应这样神奇的现象了。所以本课抓住学生模糊不清的心理状态,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第一环节让学生发现含有荧光剂的生活用品的特点,第二环节让学生发现食物中的天然荧光反应,第三环节让学生比较人工添加的荧光剂和天然物质所产生的荧光反应的区别,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慢慢深入的探究中,逐渐清晰事实的真相。

三、运用还原生活的教学策略

1.还原生活,不需等待

在中高年级的科学课上,教师普遍重视学生动手前的指导,指导得多、指导得细,虽然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如果放到低年级的课堂上,对应的必然是长时间的等待。试想,如果孩子兴冲冲地拿到了荧光检测笔,拿到了实验材料,却要听老师5分钟的指导,他们会怎么想?所以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两个实验指导,我摒弃了传统的文字说明,采用视频指导的方式,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就让孩子对实验步骤了然于心。采用这样短时高效的实验指导,让低年级的孩子不再禁锢于课堂的限制,像平时生活中一样,想动手时就动手。

同样的材料,出示的时机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自控能力差,如果教师一下子把一节课所涉及的材料都给出,那他们必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都摆弄一番。 如若把所有的材料同时给出,迫于课堂的压力,学生看到却不能摸到,想必也是一番煎熬。不如有意而为之,适时给出材料,让学生能够还原真实的生活状态,把眼前看到的都动手尝试一番。

2.还原生活,释放激情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如何在课堂中释放他们的天性,又如何在他们兴奋时抓住教育的时机呢?

在介绍完荧光笔的功能之后,学生蠢蠢欲动,肯定想马上用一用,于是教师顺应他们的需求,立刻提供了6种材料给孩子检测,让他们的热情得到释放。在检测栗子、猕猴桃、南瓜子仁后,学生沉浸在兴奋的发现中,教师趁热打铁,提升思维含量,“是不是这些食物也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呢?难道荧光剂已经遍布各个地方了?”利用下一个检测青菜的实验把学生的兴奋时间加以延长,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密度,解决教学难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最佳境界。

四、注重浸润生活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有重要的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信息的调控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往往充斥着类似于“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浮于表面、过于空洞,孩子只能产生一时的满足,若想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上发挥评价的长效性,就应强化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鉴定作用。

1.评价用于生活的能力

在本节课“发现含有荧光剂的生活用品的特点”的环节最后,教师抛出了“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用品呢?”这一问题,看似轻描淡写,却是对学生能否将所学所思回归到生活中去的考察。学生有的说要尽量避免选择添加了荧光增白剂的物品,有的说不能一味被白净、亮丽的物品吸引,有的说可以尽量选择本色的用品……七嘴八舌的背后,正是学生在了解了荧光剂之后的反馈,这样的评价虽不是出自教师之口,却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收获。此时的他们已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跨进了生活的大课堂,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体验到了生活与科学的紧密联系。

2.评价对待生活的态度

上完这节课,就有学生质疑:“荧光笔还是没办法准确判断物体是否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啊?”确实,如果用荧光笔检测的方法只能看到荧光反应,却无法获知究竟是人工添加荧光剂的荧光反应还是天然物质的荧光反应。或许从量化的角度上,这节课没有总结出精确的结果,但相信学完这节课孩子已经收获了许多除知识以外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细心,他们发现了荧光反应,这就是对他们细心观察的肯定;通过自己的比较,他们发现了同样现象之间的差异性,这就是对他们深入思考的肯定;通过不断的探究,他们发现了自己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对他们善于动脑的肯定……在这些不断地肯定中,激励着孩子用对待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这不就是评价的意义所在吗?

猜你喜欢

荧光科学材料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魔力荧光色
最美材料人
Fluorescence world荧光人间
材料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