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途径研究
——以贵州高校为例
2018-01-02吴光梅
◎吴光梅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途径研究
——以贵州高校为例
◎吴光梅1,2
通过对贵州部分高校和地方资助工作相关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重扶贫、欠扶志与智”、“精准识别”和“精准资助”难以实现等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总结出:建立“三全”资助育人机制,“一观四听”构建大数据贫困档案进行精准识别,完善有偿奖励制度、校企合作提供兼职机会等措施是实现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是践行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阵地,落实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工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生就学而致贫,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助保障,还对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完成脱贫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是学生是否困难的识别者,如何对家庭经济困准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和资助,是关系到高校资助工作是否有效落实的关键。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当前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对高校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方法,对高校相关人员开展资助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表1 贵州高校校内部分资助项目情况表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已构建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为主,以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等为资金来源的校内助学等方式为辅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贵州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有的高校专门成立资助工作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学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同时将辅导员纳入工作小组,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具体实施,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侧重经济扶贫,扶志与扶智有待加强。通过对贵州部分高校资助部门工作相关教师、辅导员、学生、地方相关资助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除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的资助外,贵州高校学生还受到来自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助,项目类型多、资助金额大(表1),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获得1次及以上不同类型的奖励或资助,经济扶贫实施有力。但当前资助政策仍存在不足,建档立卡的农村户籍学生无条件享受“两助一免(补)”,其他学生以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来申请资助,未考虑其学习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由此带来部分学生“理所应当”的受助心理,不关注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不参加班级、学校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目标理想信念缺失,其“志”与“智”迫切需要提升。
学生家庭经济信息失真,精准识别困难重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各高校认定工作主要以“扶贫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困难证明”“学生申请书”、“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等为参考依据,以班级、年级、学院“三级认定”为机制,进行资助对象认定。但由于地方相关人员在精准扶贫审核中存在问题,还存在真正贫困且符合条件的家庭未得以建挡立卡;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觉悟不高、缺乏诚信,提供的家庭经济信息存在失真情况,给高校资助认定工作增加困难,难以实现精准识别。
“轮流坐庄”现象仍然存在,精准资助难以实现。贵州高校学生生源多来自本省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是普遍现象,在对学生进行受助对象评定时,为了操作便捷,又不“得罪人”,在优先满足建档立卡的农村户籍学生,存在剩余名额存在“轮流坐庄”现象。由于资助政策的限制,部分学生已经脱贫且本人自愿申请放弃受助机会,实际工作中却必须将其确定为受助对象,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而真正的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名额限制,却不能享受资助,精准资助难以实现。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实效的途径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要求资助工作要有针对性、因事而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精准资助。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实践效果较好。
抓住契机,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中。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原则。高校应建立健全资助制度,增加有偿资助项目,发扬“付出才有回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助部门要定期举办校级层面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树立典型,在学校大力宣传,感染学生;教师要利用课堂寻找契机,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堂;辅导员要抓住资助项目评定契机,适时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主题班会和活动;同时也要利用就业指导,在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时,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
构建大数据贫困档案,精准识别受助对象。要实现对高校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需要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识别机制,全体师生员工都是识别工作的参与者,其中辅导员是识别工作的主体,是高校资助工作是否精准的关键人物。建立“一观四听”的识别机制,即从学生入校报到开始到学生毕业,辅导员要全程观察学生情况,学生报到时,要求学生及家长填写基本信息表,观察学生家长的身体健康状况等,掌握最原始的资料,以避免学生入校后为获评资助重新编造家庭经济信息情况的发生;建立“家访”制度,在进行困难认定时,做到“四听”,一听学生自述、二听同学评述、三听家长表述、四听村镇相关部门讲述,对特殊困难学生要进行家访,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同时也核实认定结果。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大数据贫困档案,并实时更新,以精准识别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
因人施策,精准资助困难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贫困类型和程度不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资助对策,因人施策。要实现精准资助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1.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扶贫先扶志与智。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职业和学业规划,建立健全学习、科研、创新创业、实践、文体等“多元化”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或特长,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2.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但勤劳奋进,不愿“等、靠、要”,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工俭学,自力更生。高校应肯定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为其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寻找校企合作机会,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发展或职业规划相关的兼职机会,在对学生基本生活提供补贴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了基础。3.营造良好资助风气,资真正之所需。根据学生大数据贫困档案,将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评定为资助对象,杜绝“轮流坐庄”和“资助集中化”现象,明确解困型资助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定位,而非发财致富的途径,即要结合学生所获奖学金、勤工助学、地方资助等情况,确定校内各项资助项目的受助人员。对于申请资助时弄虚作假的学生,要以适当方式予以惩戒。
2017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O2O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2017fdy34);贵州师范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专项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评定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贵州师范学院党建创新活动项目:以新媒体为载体,创O2O先锋党支部。
1.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 贵州师范学院丽琼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