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卦变易例覆议
2018-01-01李育富
李育富
摘 要: 学者多囿于虞翻式卦变,以虞翻式消息卦变定义和统一有序的易例来审视荀爽卦变,或谓其消息卦变,或谓其消息卦和六子生卦兼而有之,或谓其交易升降,或谓其杂乱无章而不可恃等,争议很大,迄今未有定论。荀氏卦变实亦与虞氏别,通过对既成之卦探其所由来者以及对现有卦究其面向未来的发生趋势言其卦变,虽涉及却不专注于消息卦变。其具体卦变法则灵活复杂,交易升降只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这并不统一的变法背后,贯穿着荀氏注释经传的卦变旨趣和乾坤升降的卦变理路,反映了荀氏于卦变工具目标和价值目标统一的不懈追求。荀氏卦变主于乾坤,运筹卦爻势位时于往来,达于阴阳和合、成既济定,融卦变与乾坤主宰、二五中正阴阳和合等哲学思想为一体,卦变理路清晰,自成一种系统独特的卦变学说。
关键词: 荀爽;卦变;乾坤;升降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091-08
“卦变”之说,由来已久。自魏晋王弼讥之,而一发成为易学之重要论域。王弼曰:“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 ① 王弼直指汉易“卦变”说。荀爽卦变是汉卦变中的重要部分。荀爽(128—190),东汉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撰有《周易注》十一卷,今佚。其易论,散见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然学者于此中荀氏卦变众说纷纭。有谓荀氏为消息卦变的,有谓其消息卦和六子生卦兼而有之的,有谓其交易升降卦变的,有不认可其卦变说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荀氏卦变到底是什么?其卦变易例有何表现?其与消息卦变、乾坤升降关系怎样?有什么样的内在卦变旨趣和理路?这些问题都有待再探讨。否则,不仅令荀氏卦变陷入误解,致其卦变学说于易学之重要地位彰显不足,亦使整个卦变学说的历史理论不全,有碍于易学研究之发展。
一、既成卦变与变势卦变
观其中荀爽见注者,其卦变有两种:一种是对既成之卦探其所由来者,注经释传是从现有卦爻来解释,可称之为既成卦变;一种是对现有卦究其面向未来的发生趋势,注经释传是从现在卦爻的变化处来解释,可称之为变势卦变。
回归文本,立足《周易集解》337条“荀爽曰”,逐一辨析之后可以发现,荀爽见注中既成卦变可分三类。第一类,有明确的卦变来源(卦源)、卦变作用方式和过程的卦。屯本坎。蒙本艮。泰为坤气上升,乾气下降相交成。否为乾坤相据而成。贲本泰卦,泰卦之九二与上六互易而成。咸为乾下感坤。恒乾气下终,始复升上居四也。坤气上终,始复降下居初而成。损为乾之三居上,由泰卦变来。萃本否卦,由上九爻“见灭迁移” ② 而变成。困本否卦。井本泰卦。涣为否卦二四互易而变。既济,谓泰之六五与九二互易而生。未济, 谓否卦九五与六二互易而成。震巽坎离艮兑六子,为乾坤相适而来。凡二十卦,皆卦变明朗。第二类,能确定卦源,但卦变作用方式和过程,易界有较大异议的卦:讼、谦、晋、蹇、解。凡五卦,皆言乾坤之动,故作乾坤卦变而来,但
乾坤如何生变,则隐晦不明。如荀爽释讼曰:“阳来居二,而孚于初,故曰‘讼有孚矣。”“坤有三爻”,“二者,下体之君”。故可推知“来居二”即卦源之一为坤。但“来居二”之“阳”到底如何来法则未清。第三类,明言变动,而莫知其卦源和卦变作用方式的卦:随、临、剥、遁、旅、噬嗑。凡六卦,皆言及卦爻之变,但若随卦称“阳降阴升,嫌于有咎”,阴升阳降,并不能明晰其卦自何来,卦往何处。此外,清张惠言等人言及同人、盅卦为卦变例。荀氏于《同人·象》注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故曰同人也。”张惠言列为卦变 ③ ,但未明述。林忠军以荀氏升降说来论,以为乾三阳升于别卦离之上成同人。 ④ 观荀氏易注,未见荀氏有三画之乾与三画之六子相交卦变的。荀只言乾与离舍居,未及卦爻之往来。沈瓞民以为:“先天之乾,即后天之离……荀氏所谓‘乾舍于离及‘阴动之乾而成离也。” ⑤ 韩慧英亦认为,此与荀注“乾起坎而终离,坤起于离而终坎”意相类,实际上是卦气之流行所致。以先后天图来看,为先后天八卦相见。 ⑥ 韩、沈二说同,亦言之有理。《周易集解》释盅卦时引荀爽注者只有三处,未有半点变化之辞,无以见其卦变之痕迹。不知张惠言何以称之卦变。
荀氏卦变除了既成卦变外,还表现出一种变势卦变。如释《需九二·象》曰:“乾虽在下,终当升上,二当居五,故‘终吉也。”需卦九二为乾二阳,乾阳性本亲乎上,故终当升上。又如释《临六五·象》曰:“五者,帝位。大君,谓二也。宜升上居五位……二者处中,行升居五,五亦处中。”此所谓“升”指九二宜上至六五以处中。荀氏于《师六五·象》“二受任帅师,当上升五”,泰九二“三体俱上”,明夷六四爻“三明当出门庭,升五君位”,升初六爻“初欲与巽一体,升居坤上”,小过九四“勿长居四,当动上五”等,皆明言爻之变化。由此几例可见,这种变势卦变,不若既成卦变从现成之卦去追溯所变由來,而是立足现在卦爻象,以言其发展之势,以此来注经释传辞。而世人多以此为升降说,不成卦变说。张惠言将乾坤升降与卦变分列,置乾坤升降于卦变之外。 ⑦ 林忠军、秦洁等人皆如此观,归根到底这是囿于虞氏消息卦变之论。
卦变通常被认为是由一卦内爻的上下往来而引起的卦的变化,以虞翻的消息卦变为典型。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恐难言尽历史上出现的种种卦变说。东汉荀爽的乾坤升降卦变,宋苏轼、二程的乾坤卦变说,明来知德的错综卦变说等皆是卦变说的历史理论,而这些卦变说皆与消息卦变不相仿,对“卦变”的认识也不一致。文平先生看到莫衷一是的卦变概念说,提出卦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卦变指消息卦变 ⑧ ;“广义来说,只要是导致一卦发生变化的都可称之为卦变,包括因为爻变而导致的卦变” ⑨ 。文平之说,采折中看法。笔者亦深以为然。但若以狭义论荀氏卦变,则有张冠李戴之嫌,因荀氏卦变与虞氏有别(后文详述)。笔者认为,一卦内部或卦卦之间由于爻或卦的变化引起卦的变化,以表达卦卦之间关系,皆可认为是卦变。荀氏变势卦变注释经传,并不是以卦变源头之卦来展开,而是更注重卦变过程的本身,以此诠释经传之辞。以其变势卦变之意,至于“二升五”之后,则需、临等卦亦变成他卦。然而,到底变成何卦,荀氏并不关心,其意只在于卦爻的卦变过程释辞。高怀民先生说:“至于后人对荀氏升降说的反应,非议甚多,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不以当前卦象注易,而以未然的阴阳升降情势注易,于人以舍实就虚的感觉。” ⑩ 此说甚是。其升降是爻之变化,会引起卦变,表达现成卦与未然卦之关系,当可视作卦变。
有些学者将荀氏卦变理解为消息卦,以统一有序的消息卦变来论荀氏卦变。事实上,这是以虞式卦变易例的口吻来契合荀氏。消息十二卦,即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泰、壮、夬卦,以阳息阴消来法周天地日月寒暑往来。消息卦之说,早见于孟喜、京房易。实际上,荀氏确实继承了他们不少消息卦意。荀氏释复曰:“阳息上升,必消群阴。”释临卦曰:“阳感至二,当升居五。”等等。张惠言于《周易荀氏九家义》中列说荀氏“十二消息,阴阳往来不穷已” (11) 之说,以为荀氏是以消息来注易。清焦循以为荀氏卦变本消息卦变,但“荀氏书,残缺不完,虞氏备矣。以十辟为主” (12) 。后世重虞翻卦變,黄宗羲说:“古之言卦变者,莫备于虞仲翔。后人不过踵事増华耳。” (13) 虞翻完备消息卦变说,采几阴几阳卦自某卦来的卦变易例,遂成后世卦变易例之典范。后世亦多以此审视他家卦变,为易学常事。清张惠言谓荀氏卦变为消息卦变,列卦变二十六卦,一阴一阳之卦有五:剥、夬、谦、履、同人;二阴二阳卦者有八:屯、蒙、坎、讼、晋、蹇、解、萃;三阴三阳卦者有十三:随、盅、噬嗑、贲、咸、恒、损、困、井、旅、涣、既济、未济,自泰否变来。其中,夬、履、盅卦为《九家易》所言,所以,明确为荀爽言者只二十三数。 (14) 这种虞氏消息卦变式的观点影响甚大。林忠军先生以为,荀氏卦变者不外乎此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卦变。 (15) 刘玉建、张涛等人亦大体持此说。易界亦有不认可荀氏卦变者,如屈万里先生,他以为荀氏易例既讲阳升阴降,又讲阴升阳降,自乱易例,而萃本否卦上九见灭变来,不能自圆其说,故“足以见其说之不可恃也” (16) 。高怀民先生亦持相似观点,认为“荀氏易无一套整然的卦变” (17) 。如此诸家之说,虽于荀氏卦变认可或不认可,然以虞翻几阴几阳自某卦来之消息卦变范式来审视荀氏卦变例,则如出一辙。
实际上,我们观荀氏卦变,其卦变作用体现为相当复杂的乾坤阴阳升降。
其一,某两卦间的阴阳升降作用产生卦变。主要表现为乾坤父母两卦相互作用生子女等卦,如震、巽六子,泰、否、咸、恒、讼、谦、晋、蹇、解等十卦,此些卦皆为乾坤所变。但此变法又有多种。一是乾坤相交得震、巽、坎、离、艮、兑、泰、咸等卦,其间有一爻动而得者如震、巽六子,荀爽曰:“男谓乾,初适坤为震;二适坤为坎;三适坤为艮,以成三男也。女谓坤,初适乾为巽;二适乾为离;三适乾为兑,以成三女也。”此本《说卦》中乾坤相索得六子。有三爻皆动而交变者如泰卦,泰为“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是三画之乾体与三画之坤升降互易而成,即八经卦之交。二是乾坤相据各得其本位而变出之卦,此种情况只有一卦为否卦。“安土谓否卦,乾坤相据”,否卦的产生,不是乾坤相交,反而是乾天本亲乎上,坤地本亲乎下,乾坤各得其位而成,即上乾下坤。三是乾坤交后又各复其本位,如《恒》卦。荀爽曰:“谓乾气下终,始复升上居四也。坤气上终,始复降下居初者也。”我们由此亦可见荀氏两卦升降变而得卦极其复杂。后来虞翻亦有乾坤生六子之说,然其中升降复杂自不可与荀氏较量。
其二,某一卦内阴阳爻的升降变化产生他卦。既成卦变如坎卦一二爻互易成屯,艮卦二三爻升降互易成蒙,泰卦二六升降互易成贲,萃、损、困、井、涣、既济、未济等卦皆为一卦内爻之升降所变。变势卦变,基本是一卦内某爻或某经卦的升降而成。观其中变化,变动势向并不完全一致。有阳上阴下变动的,既成卦变中贲由泰之九二上、上六下所变成;井由泰之初九上、六五下所变成。变势卦变中,需九五“乾须时当升”、既济“天地既交,阳升阴降”等。有阳下阴上变动的,屯由坎之九二下、初六上所变成;蒙由艮之九三下、六二上所变成;困由否之上九下、六二上所变成;未济由否之九五下、六二上所变成。乾九四“欲下居坤初,求阳之正”、《坤·彖》“坤初居乾四为光,乾四居坤初为大也”。有升极反降的,如《文言·乾》:“升极当降,故有‘悔。”变化之爻位也不尽相同。既成卦变中有卦体之二爻与六爻互易的,如否变困、泰变贲、坎变屯。有三、六爻互易的,如泰变损、否变困。有一、六爻互易的,如泰变井。有二、五爻互易的,如泰变既济、否变未济。有二、三爻互易的,如艮变蒙。变势卦变中大多为二五升降,然亦有三升五的如明夷九三,四升五的如小过九四,四降初的如乾四,一升四的如升初六。从变之体来看,大多为一爻之升降或二爻之互易,也有三爻整个经卦互易的,如升、泰、需卦。
其三,某一卦内阴阳爻的见灭产生他卦的。此种情况非常特殊,见注者且荀氏明言的只有一萃卦。萃卦,上兑下坤,荀氏称来自否卦。由否变萃,非其中阴阳爻的往来所变,而是否卦上九自灭而生阴爻。
在对荀氏卦变做以上梳理后,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荀氏所言及消息卦变者,非尽指消息卦变而来。若从卦变之源头看,荀有坎艮等六子生变他卦的,如坎生出屯卦,艮卦生出蒙卦等。似乎也有后世所谓消息卦生他卦的,如泰、否卦生出困、萃卦。常秉义称荀氏有两种卦变法,一是父母生子女,子女再生余五十六卦,一是十二辟卦即消息卦生杂卦。 (18) 王棋从之。 (19) 常秉义、王棋此见,恐是观荀氏上述卦变例有此生法。但实际上,荀氏并不是只此两变法,其易注中明确表示乾坤亦可直接变出非六子卦和消息卦之例,如需九二、泰九二皆以乾之升变,复为阳消坤,皆为坤之所变。贲为分乾之二居坤之上,又为乾坤生贲卦等卦。否卦见灭方式产生卦变,亦为虞氏消息卦变之所无。故常、王以为消息卦和六子生卦说,则有遗漏而概括不全。荀氏卦变的过程和方式远没有后来虞翻卦变那么安排有序,并无严格和统一的几阴几阳自某卦来的消息卦变论式。如二阴二阳卦中屯、蒙明言卦变,但非虞氏称“此所谓四阳二阴,非大壮则遁来也”。荀氏卦变体例也不如虞氏齐全。果若某些学者所言,荀氏重消息卦变,则何以不列举四阴四阳卦、五阴五阳卦例者?何以致消息卦例不齐?而几阴几阳自某卦来之易例具体注解亦不全,如一阴一阳卦中大有、比卦等,能见荀氏之注,却未见荀氏以卦变解。可见,荀氏非以卦变全解所有卦。荀氏卦变远比虞氏消息卦变复杂得多。屈万里和高怀民先生不认可荀氏卦变,可见亦有所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秦洁先生深入研究荀爽升降说,在继承前人乾升坤降与交易升降相区别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出一个清晰统一的荀氏卦变法则。如秦洁先生将既成卦变定为交易升降,而将变势卦变看作乾升坤降。其基本观点在于,交易是乾坤对待基础上一对阴阳爻或一对乾坤经卦交易所论,乾升坤降是在成卦之后一卦内部的升降。六十二卦中言及“交易升降”的有屯、蒙、讼、泰、谦、随、噬嗑、贲、坎、咸、恒、晋、蹇、解、损、萃、升、困、井、旅、涣、既济、未济等二十三卦。 (20) 这种看法,对于考察荀氏乾坤的思想内容及分别既成卦变与变势卦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吊诡的是,震、巽、离、艮、兑皆为乾坤对待交易所生之卦,秦先生却未视作卦变之例。而其概括也并不牢靠。其所谓荀氏卦变为交易升降,事实上,荀爽卦变亦有非交易而生者。如屯自坎之一二互易而来,蒙自艮二三互易而来,焉有乾坤对待者之影?而荀氏明言萃由否上九见灭而来,亦非乾坤对待阴阳爻或乾坤经卦交易互换、变迁位置而来。所以秦洁先生也不得不承认“以‘交易升降分析荀爽成卦前之交易,尚有屯、蒙、萃三卦不合例则” (21) 。其所谓乾升坤降,其实也不尽合荀氏。荀氏亦有乾四降初,坤初升四,即乾降坤升之例。可见,企图于荀氏卦变中抽象出一个遍观荀氏易学而皆准的范式,实是难事。
即是如此,则荀爽卦变是否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其卦变的旨趣和理路。
二、注经释传与乾坤升降
如刘玉建先生指出的那样,荀氏升降说有灵活性和辩证性,如其六五,“并非一概采取降居六二的原则,而是根据不同卦的六五,所处的具体不同卦爻位、卦爻时及卦爻辞的说‘吉、‘无咎和《易传》的解释,而采取不降或暂时不降的原则” (22) 。何时采取何种卦变,荀氏多要考虑卦爻辞、卦爻位、卦爻势、卦爻时等。
1.以辞为中心,注经释传
荀氏升降卦变受西汉卦气之影响,然其旨异于前人。京房八宫卦变在于筮占,而荀氏卦变,第一要义是为了注经释传,这亦可谓其卦变的工具目标。荀氏也并不若后世宋易卦变图说,着力于卦卦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卦变围绕经传之辞而进行诠释,表现出由变示象,由象释辞的诠释进路。如其释《井·彖》“往来井井”辞时说:“此本泰卦。阳往居五,得无为井;阴来在下,亦为井,故‘往来井井也。”虽然井由泰来,荀氏并未以泰卦象或泰卦爻辞来释《井·彖》,而是从泰到井的卦变本身着眼,以阴阳爻的变动释“往来”。《困·彖》称“险以说”。荀氏以为,困由否卦变成,但荀氏同样未从否卦本身来解释,而以否卦之上九之阳下降为“险”,以六二之阴上升为“说”。这些都表明荀氏卦变释经传之辞之切实。
荀氏有时为了释辞,甚至不惜利用卦变以别解卦爻象。如其释《谦·彖》辞“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曰:“乾来之坤,故‘下济。阴去为离,陽来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荀爽这里是以乾坤之交变成坎离,来释日月光明之象。荀氏这种表述并非偶然。荀氏曰:
坤五之乾二成离,离为日。乾二之坤五为坎,坎为月。
离为日。日中之时,正当离位,然后明也。月者,坎也。坎正位冲离,冲为十五日,月当日冲,正值坎位,亦大圆明。故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震巽为雷风,离坎为日月也。
乾坤为天地,离坎为日月,震巽为雷风,艮兑为山泽,此皆神明之德也。
可知,以坎离释光明在荀氏注中是一贯的。但我们观谦卦象,谦上坤下艮,何来坎离之象?荀氏从辞“光明”着眼,搬坎离出场,坎离又为乾坤卦变所生,所以,荀氏此解《谦·彖》,依辞“光明”而强以乾坤之卦变坎离而释,不依谦卦六画之卦爻象。
荀爽讲卦变生成,故意曲解经传之辞者亦有。如其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曰:“谓否卦也。”荀氏认为此八字表达的是一个否卦。表面上来看,似乎乾坤相据而与否之上乾下坤相同。但此“乾坤定矣”,讲究的是乾天坤地之关系定位,非指否卦之产生。故李道平批评荀氏:“此言乾坤之德,非以《否》上乾下坤为定位也。荀氏之说,未应《经》义。” (23)
荀氏之变势卦变,大多为一卦内某阴阳爻升降而成,但亦有整个经卦升降的,如升、需、泰等卦。之所以如此,亦是服从注释经传之辞的需要。升之初六“允升,大吉”曰:
谓一体相随,允然俱升。初欲与巽一体,升居坤上,位尊得正,故“大吉”也。
初爻升上的原因,是为得正为尊,这里为尊,不是指初六升后本身为尊,实是九二升六五为尊,初六与九二、九三成巽一体,故初六借九二之风而得尊。然而,观荀氏各卦见注中,初六中唯有升之初六明言上升,诸如巽、鼎卦等他卦初六皆为阴,为何他卦初六不升?荀氏多以五为尊为大为吉。升初六之上升,是因“大吉”之辞。
荀氏卦变解易,重在于释辞,斯可见矣。《后汉书》称荀爽“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24) ,又说,“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25) 。可知,荀爽精通经学,而“虽不悉变,亦颇有改”八字,可能是说荀爽紧紧围绕经传而阐发大义,甚至不惜做某些改变而与经文强通。《后汉书》之文与《周易集解》荀氏见注相互映照,可观荀氏重经传辞之意。
2.主于乾坤,升降于卦爻之体
然而,荀氏虽注释经传,其卦变之主于乾坤升降的理路却十分明晰。荀氏特别重视乾坤。荀爽曰:
谓分为六十四卦,万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于乾也。策取始于乾,犹万物之生禀于天。
乾坤至大至静,为八卦之始,八卦蓍策天地万物皆由乾坤所始生。荀氏对既成卦变和变势卦变,都言其卦变的作用方式在于阴阳升降,而其阴阳升降之主体归根到底在于乾坤。京房有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 (26) 荀爽继承了这种看法,说:“毁乾坤之体,则无以见阴阳之交易也。”
荀氏之卦变之辞都有明显的乾坤之语。变势卦变中需、泰、复、明夷、升等都言及为坤所变。泰、否、贲、损、震、巽、坎、离、艮、兑、咸、恒、涣、讼、谦、晋、蹇、解等十八卦既成卦变易例皆明言由乾坤所变。如咸卦是乾下感坤而成,恒卦是乾坤往来极变反复而成等。其他如困、井、既济、未济等三阴三阳卦卦,亦明确表示变自泰、否两卦。三阴三阳卦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阴阳数皆半等,而泰否与乾坤各三画数相同。在荀氏看来,泰否实亦是乾坤相生,泰是乾坤相交,乾下降通阴而变成。否卦则是乾坤相交天地定位之后乾本于上,坤本于下各居其位而成。其言卦自泰否变来之处时,常不以泰否六画言,而是以其上下体之乾、坤言。如荀氏释《贲·彖》“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曰:
此本泰卦。谓阴从上来,居乾之中,文饰刚道,交于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饰柔道,兼据二阴故“小利有攸往”矣。
贲卦由泰卦所变来,但荀氏解释传辞时,着眼于乾坤之体上,以乾坤直抒卦变。又如荀氏于《损·彖》“损而有孚”曰:“损乾之三居上。孚,二阴也。”对比虞翻之说:“泰初之上,损下益上。”损卦本泰卦所变,虞氏以消息卦泰卦直解,可见虞氏尊消息卦变。然而荀氏并未以泰卦释解,反而直以乾坤升降而论。虞翻重消息卦变,荀氏不重消息而重乾坤,二者之别,又可见矣。故于荀氏来看,泰否生三阴三阳卦与乾坤生三阴三阳卦,其实是一个意思。说到底,还是由乾坤所变。
乾坤升降主要是通过乾坤阴阳爻或卦的升降而实现。其中卦变法则虽未统一于一,但也有迹可循。
第一,荀爽卦变充分运用乾坤具体义和抽象义作为诠释架构。某卦由乾坤卦之本卦爻直接生来,此时所指乾坤为三画或六画之实体乾坤,为具体义。如六子之生,都是实指三画卦之乾坤言其交变。又如泰卦,按荀爽所称,由乾交坤而成,亦是由乾坤卦畫直接产生。运用具体乾坤所生之此卦再来论彼卦之卦变,此乾坤对于彼卦来说即为抽象义。如贲卦由泰而生,非乾坤直接所生,但分析时,荀氏却是从乾坤两卦体来分析的,由坤体五爻与乾体二爻交易而成,却是不着于泰卦六爻之体,而是着眼上乾下坤之体言。荀氏实是借泰卦中的乾坤抽象义言。荀氏的一卦生变之卦变和变势卦变,基本上是从抽象义上来谈的,即非从该卦本身的六爻卦体言卦变,而是强调该卦的上卦之卦体、下卦之卦体,而这种上下卦体基本是乾坤为其上下卦体或上下卦体由乾坤卦变而来。这是一种位或结构的思考,出于阴阳的爻位所在卦体性质的考虑。
第二,荀氏卦变特重卦爻所处之势、位和时。在荀爽看来,卦变有势,即发生卦变的内在趋向性。卦由阴阳构成,而阴阳各有其性。如天地乾坤阴阳本有的态势为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这是天地乾坤分列或未交态势。荀爽曰:“谓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亲上。”又曰:“谓坤六五,本出于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亲下也。”因此,乾(阳)若居下,坤(阴)若居上,则有乾(阳)上、坤(阴)降之势。荀氏以为,泰下体为乾,“阳性欲升,阴性欲承”,故泰之乾“三体俱上,不能止之”。临九二称“阳感至二,当升居五”,阳指临九二,亦是阳性当升。荀氏还强调卦变中位的因素,即因位而变。爻位之变,强调中正、之正之变。既成卦变中,荀于《困·彖》曰:“此本否卦……谓二虽弇阴陷险,犹不失中,与正阴合,故通也。”贲、讼、恒、晋、蹇、涣等卦皆及二五中正或之正之说。变势卦变,荀氏亦多以二五中正、之正说来论及卦变。荀爽释明夷六四爻辞曰:“四得位比三,处于顺首。欲上三居五……言三明当出门庭,升五君位。”九三居正位,五为中为君,三升五位,此以位之中正、之正言其变。荀爽释师、泰等卦爻时亦都突出二五中正之正之说。秦洁先生总结荀氏乾升坤降法则:“其一,以五爻为阳爻所居或阳德得以尊崇为最终目的;其二,升居五爻之爻或卦,必须为五爻之下最为‘尊贵之卦爻——无论是离五爻最近即居较高位置之爻,还是二爻中的‘下圣人,抑或下卦等,皆是适宜为君的‘尊贵之卦爻。” (27) 此论于荀氏变势卦变中乾升坤降情形而言,切中肯綮,但不适合既成卦变和变势卦变中乾降坤升情形。荀爽还有因时而变之说。如释《需上六》曰:“三人,谓下三阳也。须时当升,非有召者,故曰‘不速之客焉。乾升在上,君位以定;坎降在下,当循臣职。故‘敬之终吉也。”释需九五时曰:“云须时欲降,乾须时当升。”因势、因位、因时常联系。势有时因位而成,势和位又往往因须时而变。如释小过九四曰:“四往危五,戒备于三,故曰‘往厉必戒也。勿长居四,当动上五,故‘用永贞。”九四为阳,戒备于三之位有上升之势,上五为中正之位,“勿长居”待时而升,对于九四而言,势位时相互影响,造就其升与不升之行为。然而,荀氏卦变重卦爻之势位时,并不是每一卦变皆如此,主要是其变势卦变表现得更为明显。
3.阴阳和合,成既济定
如此强调乾坤阴阳之往来升降,在荀爽看来,主要是这种卦爻往来背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和合之理。荀爽曰:“阴阳相合,各得其宜,然后利矣。”又曰:“直方大,乾之唱也;不习无不利,坤之和也。阳唱阴和,而无所不利。”各爻阴阳相合,则成既济定。荀爽曰:
乾升于坤,曰“云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两既济。阴阳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
既济卦上坎下离,卦画六爻三阴三阳各正其位,各司其命而达阴阳和谐之境。“成既济定”,是荀氏卦变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卦变的阴阳升降,达到之正、中正既济状态,实亦是乾坤所主。两既济的形成,与后来虞翻“成既济定”亦有很大区别。如虞氏于革卦称“四动成既济定”,将革九四变六四,成上坎下离既济,可见虞氏以各爻各正其位采之正说而成既济。荀氏既济,是乾升交坤,坤降交乾而成。对比之下,荀氏乾坤升降之意显著。
在这乾坤升降阴阳和合的背后,也贯穿着荀氏的价值追求。在荀爽看来,天下要致太平,务使人伦世事如“成既济定”般各得其正。既济六爻各得其正,其中,荀氏尤重二五。二五为上下体之主。因为在荀氏看来,二五之位是与天地合德的圣人之位。荀爽曰:
与天合德,谓居五也。与地合德,谓居二也。
再称圣人者,上圣人谓五,下圣人谓二也。
荀氏以天地之德、圣人寓之二五。变至于二五,即为求圣求德,如此能与大人举事。这反映了荀氏以卦爻之变达至人伦人世之目的。清惠栋于《易汉学》中称:“荀慈明论《易》,以阳在二者当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盖《乾》升为《坎》,《坤》降为《离》,成《既济》定,则六爻得位。《乾彖》所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贞之道也。” (28) 可见,卦变背后贯穿着荀氏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意蕴。
综观上述,荀氏卦变,主于乾坤,存乎于卦爻之体,变乎于阴阳升降,通过乾坤具体义和抽象义以及卦爻势位时的运用,其易旨主要在以注经释传辞为工具目标和达于二五中正、阴阳和合成既济定为价值目标。然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荀氏注重经传之辞,与采卦爻势位时和具体抽象两义之乾坤升降并不矛盾。辞是宏观视域,势位时是微观作用。以宏观统领微观,即使是不宜升之辞,荀氏也总是以势、位、时合而论之。如恒九二本应升六五,但为释九二之“能久中”辞,却不以其升。何以“能久中”?荀氏以为九二“能久行中和,以阳据阴,故曰‘能久中也”。荀氏以九二之中位和势来诠释当升而不升之辞,可见荀氏游离于辞与卦爻升降间,又能把二者统一起来。
三、荀氏疑难卦变易例:乾坤之动
实际上,荀氏卦变之旨趣和理路从其于某些疑难卦变例诠解中亦可见一斑。谦、蹇、解、讼、晋卦,向来学者意见纷纭,我们若不结合荀氏卦变易旨,实难通贯。谦、蹇、解、讼、晋卦中都有些共同点,含坎或离卦,在言辞上往往表述为“五从坤动而来为离”“乾动往居坤五”“乾来之坤……阳来成坎”等语,究其意,都是在讲乾坤交变成坎离。若据这些卦爻象看,全然没乾坤卦。乾坤究竟何指?
從卦变看,这些卦不太可能是一卦之内上下乾坤两经卦相交生卦。若是一卦内乾坤生,蹇等这些二阴二阳之卦,与乾坤组成之三阳三阴卦爻数不符。所以,这些卦中的乾坤或是由他卦而来,为两卦所生。但如何变来?以蹇为例,张惠言称:“乾五之谦为蹇也。” (29) 由乾卦之九五来至谦卦五爻位,谦卦上体坤变为坎,由此成蹇。问题来了,乾交谦之上体坤而生蹇,如此变成外来之乾、谦之上体坤和谦之下体艮,三卦合变成一蹇卦。史上未有三般卦变,故张氏言之矛盾。林忠军、秦洁等先生似乎看到张氏此缺失,提出应是就乾坤两卦交易所生。林先生以为,是乾九三与坤六三交而成蹇,采取乾坤之间平位交易。秦洁先生则从交易升降出发,则以为是蹇卦上卦之坎来自乾九二交于坤六五,下卦之艮来自乾上九降居坤三。 (30) 秦先生的这种交易升降说似更为通畅。前述荀爽乾坤升降之法,阴阳升降是乾坤之升降,乾坤是阴阳升降之乾坤,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坎、离卦由乾坤相交易而成,荀爽说:“乾二之坤五,为坎也。”离为坤“二适乾”而成。坎是乾二与坤五交,离是坤五与乾二交。若依平位相交,即乾二与坤二交,乾五与坤五交,则有乾坤而升降之意无存。乾二上升与坤五交成坎,这里面,升降与乾坤之主体合而为一。再以此观谦、蹇、解、晋等“五从坤动而来为离”“乾动往居坤五”“乾来之坤……阳来成坎”之语,亦不难理解,动从乾坤发出,二位为五动来,五位为二动而来,既体现乾坤之主,又体现升降之意,皆是此乾坤升降卦变所致。然而,张、林、秦等人又有着共同点,都将乾坤视作是六画之具体义的乾坤。当他们解释谦、蹇、解、讼、晋等卦变之时,也是着力从这些卦的六画之体去探寻六画实体之乾坤如何变出。这是笔者所不认同的。
荀氏言中许多乾二坤五,言及二五之位,似指六画乾坤具体义言。但是否如此呢?理解这些卦,重点在理解乾坤如何交成坎离。以笔者看,乾坤二五并非实指六画乾坤言。乾坤二五之说,除上述几卦外,荀氏于《文言·乾》曰:“阳动之坤而为坎……阴动之乾而成离。”又说:“坤五之乾二成离,离为日。乾二之坤五为坎,坎为月。”故从这些说法可见明言二五之乾坤交,与未明二五之乾坤交而生坎,皆是一个意思。乾坤生坎离,荀氏于《系辞》中释曰:“男谓乾,初适坤为震;二适坤为坎;三适坤为艮,以成三男也。”《系辞》荀注中,坎离之生,显然是三画之乾坤卦爻相交,此乃实指具体义。《文言》荀注乾坤二五之交,若是指六画之乾坤生坎离,则应说“乾二之坤五、乾九之坤二为坎”“坤五之乾二、坤二之乾五成离”,但荀氏只言“乾二之坤五”“坤五之乾二”,又因乾坤二五交与乾坤三画卦爻交而生坎离为一个意思,则乾坤二五只是虚指乾坤之意而已,并不是指六画之乾坤。而之所以用二五示乾坤,恐是荀氏重二五中正能统乾坤起主宰言,又因二五有上下升降之意,故其如此。
而且,如果立足荀氏注经释传的易旨,会很容易发现,乾动之坤成坎类语,归其底是为了解释这些卦中的坎离象辞。如前文所述之谦卦,荀氏之解非是为解谦卦卦爻之象,而是诠释《谦·彖》“光明”之辞。荀氏释蹇卦,亦非着眼于蹇卦之上下体关系,非着眼于蹇卦由何卦变来,而是回答“西南”“得中”问题。看荀氏之说,“升二往居坤五”与“得中也”,中连“故”字表因果联系,可知其所说“升二往居坤五”,仅为说明“得中”。所以,荀氏之“升二(乾动)往居坤五”只是为释坎象之辞而已。荀氏此说,无关蹇之卦变,若言卦变,亦只是乾坤卦变成坎为释“蹇,利西南,往得中也”辞而已。
因而,谦、蹇、解、讼、晋等卦所言及“乾来之坤”“阳动之坤”“五从坤动而为离”,其中乾“二”、坤“五”语,不是指谦、蹇、解、讼、晋等六画卦体之二五爻,其实跟《文言》《系辞》荀注一样,皆是坎、离注脚而已。或者说,荀氏此乾坤交易亦只是对谦、蹇、解、讼、晋等卦所含之上体或下体之坎、离言,并不是对这些卦六画卦体言。乾坤对于谦、蹇、解、讼、晋等六画卦卦体来说,取的是乾坤的抽象义,而不是具体义。乾坤变坎离,释经传之辞而已,无关谦、蹇、解、讼、晋等六画卦之卦变。若言卦变,也只是乾坤卦变其中上体或下体之坎或离言。前人之解,将乾坤视作六画之具体义去解释乾坤交动之语如何成卦,而罔顾荀氏卦变易旨和理路,故牵强难免。
四、結语
荀氏卦变有既成卦变和变势卦变,其具体卦变法则虽不统一,但我们不能轻率以为其杂乱无章或残缺不全,置其卦变旨趣与理路于不顾,降低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荀氏卦变,游离于辞与卦爻体之间,力主乾坤升降,运筹卦爻势位时于往来帷幄,达于阴阳和合,成既济定,融卦变与乾坤主宰、二五中正阴阳和合等哲学思想为一体,形成比较鲜明的卦变逻辑理路和卦变理论的系统。其卦变易例,服从于其释经注传的工具目标与阴阳和合、成既济定的价值目标之统一,故不可强求其通例。坚持注经释传的卦变旨趣和乾坤升降的理路,审视荀氏卦变易例,则能通彻透达。而如以虞翻消息卦变统一有序的范式来论荀爽卦变易例,则易落于牵强不当。
注释
①〔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609页。
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32页。下引荀爽、虞翻皆自该书,不另注。
③⑦(11)(14)(29)〔清〕张惠言:《周易荀氏九家义》,《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92、691—692、693、692—693、692页。
④(15)林忠军:《象数易数发展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94年,第182页。
⑤沈瓞民:《先后天释疑》,《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82页。
⑥韩慧英:《荀爽“乾坤坎离”说浅议》,《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
⑧⑨文平:《虞翻易学思想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73页。
⑩(17)高怀民:《两汉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8—139、141页。
(12)〔清〕焦循:《雕菰楼易学五种·易图略》,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978页。
(13)〔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外二种)》,中华书局,2010年,第69页。
(16)屈万里:《先秦汉魏易例述评》,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120-121页。
(18)常秉义:《易经图典精华》,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07页。
(19)王棋:《荀爽易学卦变说初探》,《兰州学刊》2013年第9期。
(20)(21)(27)(30)秦洁:《荀爽“升降”易例覆议》,《周易研究》2017年第1期。
(22)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40页。
(2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中华书局,1994年,第541页。
(24)(2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2050—2051、2057页。
(26)〔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下,《文渊阁全库全书》第八〇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65页。
(28)〔清〕惠栋:《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中华书局,第621页。
On Xun Shuang′s Theory of Hexagram Changes in Interpreting the Yijing
Li Yufu
Abstrac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controversy on Xun Shuang′s hexagram theory, taking it as a Xiao Xi hexagram, or the combination of Xiao Xi and Liu Zi Sheng hexagrams or Jiao Yi Sheng Jiang (ascent and descent resulting from exchanges), 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sorganized. However, the common disadvantages of the scholars are to examine the change of Xun Shuang hexagram in a narrow sense of Xiao Xi hexagram, and in a unified and orderly information divination. In f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Xun′s hexagram changes contains the Jicheng Guabian and Bianshi Guabian. Although the specific rule of hexagram changes is not unified, it still reflects the purpose of annotating the words of Yijing, and Xun′s pursuit of unity of goals and values in hexagram changes. Through the exchange between Yin-yang of Qian and Kun, it is expected to reach the 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it shows the distinctive logic of hexagram changes and the systematicity of the theory of hexagram changes by the integration of hexagra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with the Master of Qian-Kun and harmony of Yin-yang.
Key words: Xun Shuang; hexagram-changes; Qian-Ku;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