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发展

2018-01-01张平孙倩倩

中州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时代价值

张平 孙倩倩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中,不断丰富革命精神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内涵,拓展革命精神的时间谱系与空间谱系,彰显革命精神的时代性、大众化和世界性的实践引领价值。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高度凝练,是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智慧凝结,呈现出一以贯之的传承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切入,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深刻解读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革命信念,昭示着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进程。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革命精神;历史内涵;理论谱系;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012-06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编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不是主观臆造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的支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脉络的梳理彰显出其演进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有利于领悟党的理论精髓、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全面助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历史逻辑: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 革命精神的内涵

任何历史事件的演进与发展都会展现出历时和共时两方面的特征,革命精神更是历史和当代同频共振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丰富革命精神内涵始终坚持的主线就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从历史中挖掘与时代要求相链接的革命意蕴和精神因子。梳理革命精神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升华党的革命理论和继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课题。

1.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时性内涵

作为一种意识表征,“精神”不会超越其所处的历史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发展于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其历时性内涵要回归到中国革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场域中进行把握。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来看,“革命”不单单指政治意义上的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还包括消灭一切剥削、建立符合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革命,以及同陈旧观念相决裂的文化革命。传统视阈下的政治革命仅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全球宏大叙事主题的转化,与政治斗争等同的狭隘“革命”内涵在新的形勢下被束之高阁,生产力的解放、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政治革命有着等量齐观的价值。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知的一次伟大觉醒, 这一“再次革命”不仅指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人的全面发展也要跟上。“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①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由此生成的革命精神的内涵涵盖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全领域革命。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诞生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不论是28年的革命、近30年的建设还是4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时代变迁及客体更替造成了革命目标、对象和使命的差异性,但作为革命主体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革命目标始终未变。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本质逻辑是救国、兴国和强国的纵深推进,建设和改革就是革命事业在新背景下的接续奋斗。所以,党的革命精神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阶段中一以贯之的,不能仅囿于“革命”二字含义的某个特定侧面,而将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精神排除在“革命精神”内涵之外。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邓小平不止一次阐明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②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③ ,体现出解决疑难杂症、打破封闭僵化局面的革命勇气。所以,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涌现的精神也是宏观意义上“革命精神”的一部分,是其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④ 。这一历史性抉择更加延展了革命精神的历时性内涵。

2.党—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时性内涵

革命精神的共时性内涵包含着不同阶层的各种观念等多种因素及其互构,革命精神正是党和群众意志相互碰撞演绎的结果。从超时间的、横向的共时性维度挖掘革命精神的内涵,我们会发现党和群众都是创造和践行革命精神的主体,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觉悟、优良作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辛奋斗史,也是不断加强党群互动的革命精神史。人民不仅是革命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更是革命精神的主体,不论哪种革命精神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贡献。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御外辱、求独立、争民主、谋复兴,描绘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格局中实现复兴的瑰丽画卷。从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讲,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其独有的思想、组织和制度优势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广大的工农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混乱局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党和人民都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同时创造和发展了革命精神。革命精神不仅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精神指导,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历史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  ⑤ 。“抗战精神”的形成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抗日战争中的精神主体不仅有中国共产党,所有参与和支持抗战的人民都是抗战精神的承载者。

不论处于哪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爱国统一战线集合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促成了群众革命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更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统一战线凝神聚气的作用,党和群众更加自觉地汇入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坚决破除阻碍改革的一切顽瘴痼疾正是革命精神的生动映现。党始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也是党同人民不断创造、积淀和丰富革命精神的历程。

总而言之,中国革命坚持了辩证法本质和革命精髓要义,改革开放的40年更是在全面反思历史境遇、普遍联系世界和中国发展实际、牢牢把握历史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展开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全面革命、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实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阶段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贯通,并且在党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鱼水情深中持续弘扬和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级的文化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理论逻辑:在拓展革命精神谱系中升华党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精神仍在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革命思想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⑥ 党的革命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于以不同的划分依据对革命精神的表现样态进行剖析,以此建构革命精神谱系,深化对党的理论探索史、奋斗实践史和自身建设史的研究,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继续进行伟大斗争构筑可资借鉴的精神宝库。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拓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历史的鲜活性,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更为丰富多彩,其内涵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梳理。

1.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空间延展

根据革命精神形态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划分为人物类、事件类、地域类等几种类型。

人物类革命精神主要指以重要革命人物特别是党的领导人的言行为精神载体,抓住革命前辈的政治本色以体现革命精神的实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重视对革命先辈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的纪念和学习,在纪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革命前辈的讲座中都发表了立意深远的讲话。正是无数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不计牺牲、无私奉献的奋斗,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不断取得决定性进展。革命先辈身上闪耀的革命精神和个性特征,是我们后辈学习、传承的重要内容。除了这些领袖人物的革命精神外,革命精神的空间谱系中还包括一些英雄模范人物(集体)的革命精神,较为典型的有: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女排精神,热爱人民、廉洁自律的孔繁森精神。研究、宣传革命先辈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及其透出的革命精神,以革命先辈的个体精神形态丰富和完善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空间谱系,是营造全党和各族人民缅怀革命先辈的氛围,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论基底。

事件类革命精神主要是以重大革命事件发生或历史节点为主要标识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强化对重要革命事件的纪念,赋予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更多时代价值。长征精神发轫于党在长征过程中的革命实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首次概括出“长征精神”;胡锦涛同志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从军队风范、民族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角度进一步阐释了“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强调了“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⑦ 。“抗戰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这一重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赋予“抗战精神”以新的内涵,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⑧ 。

地域类革命精神主要指那些以革命实践发生地命名或作为主要标识的革命精神,较为典型的有西柏坡精神、华西精神、张家港精神等。以西柏坡精神为例,1947年至1949年党中央进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在此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随后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建国方略,毛泽东同志在离开西柏坡时说是“进京赶考”。如今“赶考远未结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离不开发源于西柏坡的“赶考”精神。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并不断延展革命精神的内涵。

概言之,革命精神以人物、事件、地域进行划分和分类,极大地丰富了其理论谱系,多姿多彩地绘制出气势磅礴的革命精神画卷。

2.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时间延续

根据革命精神形成的历史阶段不同,可以将革命精神谱系划分为三个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铸就的革命理论谱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精神主要形成于1919至1949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战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改革开放后这些革命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含义,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红船精神的提出是革命精神链条的重要一环,接续了从建党到井冈山时期的精神传承,表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时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高瞻远瞩的时代洞察力以及勇于创新的胆略,习近平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11年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时将苏区精神明确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⑨ ,这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本质共性,又彰显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在新时代仍熠熠生辉,成为照亮人们前行道路的灯塔。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是1949至1978年间,革命精神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演进为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战胜自然灾害精神”,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革命精神和气概都是中华儿女在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壮阔进程中用汗水浇筑而成的,为当时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来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凝集了磅礴力量。

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孕育了新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还创造出丰硕的革命精神果实。改革开放后全国形成了相互追赶、如火如荼的建设局面,谱写出一曲曲富含时代气息的革命精神壮歌。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创新中提炼出“改革创新、敢闯敢干、勇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特征的“特区精神”激励着特区人民不断奋进,特区精神在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生动实践中突出表现为“团结协作、锐意进取、高速高效、灵活应变”的“浦东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浦东速度”和“浦东奇迹”。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相继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党中央领导全国军民奋力拼搏,谱写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返回的大会上高度赞扬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参与者和推进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的建设,这些通过重要革命任务、重大革命事件串联起来的革命精神谱系,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鼓舞全国人民士气,指导新的伟大革命,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不管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看,革命精神的丰富谱系中都点缀着鲜活的具体形态。革命精神是永恒的,爱国主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等革命精神品质是自共产党诞生起便融入每一位共产党人血液中的基因品质,但其具体形态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时间延续和地域、人物、事件的空间延展,体现着时代转换和个性特征,拓展了革命精神的整体譜系与每个时段或每个个体的具体内涵,不断书写和创新党的思想理论。

三、实践逻辑:在新时代的现实境遇中发展革命精神

今天,弘扬革命精神旨在以其历史视野和理论积淀不断改造世界,指导新的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拓展其时代价值,在“行—知—行”的进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新时代革命精神的发展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发展向度。

1.革命精神的时代性发展

革命精神是一种在时代演进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的文化。继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并不是对历史和传统的简单回顾,而是从历史中透视未来,将革命精神与当代精神对接。

第一,在对现实辩证批判过程中发展革命精神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将革命精神的本质理解为对现实的辩证批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深入演绎革命精神本质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本异化、物欲横流、人的主体性迷失等现象,改革初期敢闯敢干的革命热情大有被市场经济裹挟的精神负能量所覆盖的趋势,人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始被物质所缚、为利益所困,这使得新的伟大斗争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马克思通过严密的科学理论论证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主观能动性的实质就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革命批判精神,原本政治领域的革命精神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已延展于社会各领域,具体表现就是对现存一切的辩证否定,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打开束缚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性发育之锁的钥匙。新时代社会利益格局面临重大转向,新旧价值标准进行着博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的勇气面对当下的各种困境,划清前提、澄清边界,才能在现实困境的消解过程中、从历史和价值双重批判的维度中实现人的解放,协调好精神向度和物质向度的关系,真正实现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一脉相承。

第二,在中国共产党彻底的自我革命中彰显革命精神的时代性。习总书记曾严肃指出:“现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迹斑斑,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  ⑩ 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不能丧失了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11) ,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党内圭臬。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的新世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国情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党情,要继续开展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下去,尤其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的紧迫感,去除革命肌体中的顽瘴痼疾,加强党的政治、组织、思想、制度和廉政建设,在全党形成转变党的作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广泛共识,不断自我革命,将革命精神从根上树立起来,这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便是新时代革命精神的最好诠释。

2.革命精神的大众化发展

只有架起理论与大众间的桥梁,理论才能产生更大威力,所以革命精神的大众化发展是培元固本、开拓创新的内生要求,通过增强人民的革命自觉性夯实群众基础。

第一,革命精神受众的大众化。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不只是物质文化,还强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外延也更加宽广。革命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必将要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革命精神的人民性内涵所指。青少年是践行革命精神的重要主体,也是革命教育的易接受群体,但革命精神的受众不仅限于青少年,职业学历不一、所处环境各异的不同人群都是继承革命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革命精神受众群体和范围的延伸能充分释放革命精神的辐射力和广大受众对革命精神的锻造力,让革命精神培育成为社会生活常态。革命精神在新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坚守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革命目标,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基因;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价值取向,凝聚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贯穿于革命精神中的“敬业”“奉献”则符合个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所以革命精神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价值认同,熔铸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革命精神发展路径的大众化。革命精神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发展革命精神路径的多样性。首先,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课程教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业的接班人为指归,将革命精神教育内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子,搭建起全覆盖的多维教育平台。再辅之以日常实践养成的补充作用,着眼于隐性教育作用的发挥,将革命精神培育贯穿于生活的真实体验,使革命精神教育真正内化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培育、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场域。我国红色资源丰富,在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各地区凝练出众多具体形态的革命文化,我们应创立红色家谱,既对革命文化进行永续性保护,又注重挖掘革命文化的“产品化”价值,彰显革命精神传播的生机和活力。最后,着力于网络精神栖息地建设,开辟革命精神教育的新阵地。扩大革命精神传播的覆盖面以形成“燎原之势”,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最终的感召力和引导力,增强国民的革命精神自觉、自信、自强,助推人民群众革命精神的形塑。

3.革命精神的世界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具体展开,也是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实践中的全新表达,保持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依托于普遍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基于对马克思主義的普遍觉悟,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相契合,并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语境。改革开放40年来,革命精神的发育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层面的深刻映现,但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分不开的。新时代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中华民族特色共演进的意识形态,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困局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强烈的期盼做出了有力回应。我们之所以能无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靠的就是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恪守,对中国实际问题的关切,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守革命精神,并用现实实践来检验和衡量弘扬革命精神的实际效果。

革命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对“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勇气传承,“共商共建共享”是“尚和合、崇正义”的境界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大同”的目标接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更应坚守。革命精神的世界性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革命历史和革命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同时也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拓展中国精神的世界生存空间。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解放,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世界社会主义的艰辛实践成为中国革命探索的出发阵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着“包容和合”的优良基因,革命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也是在总结人类优秀文化经验之上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所树立的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理念为我国新时代弥合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提供了可转化元素,对世界优秀革命成果的主动借鉴和学习将积淀为本民族发展的外源动力。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97年伟大社会革命中探索出来的,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升华,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萃取出的革命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建设—改革的时空穿越中延续着鲜活的力量并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敏感的周边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必须遵循历史逻辑、踩准时代节奏,既在理论上不断做出新概括、扩展新体系,又要在实践上不断形成新举措、开拓新视野,坚持用革命精神武装全党,将红色基因贯穿于伟大事业中,让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一意志品质和政治本色永远在传承和践行的路上。

 注释

①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81、113页。

④(1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7日。

⑥章忠民、谭志坤:《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智慧与力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

⑦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

⑧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4日。

⑨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5日。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52页。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Zhang Ping   Sun Qianqian

Abstract: During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onnot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expanded the time and space pedigree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highlighted the era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to realize the great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ower.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PC is the highly condensed ideological theory of the Party, the wisdom condensed 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reform, showing a consistent inheritance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PC demonstrates the revolutionary belief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remaining true to history and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also indicates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leading people to carry out the great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volutionary spirit; historical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pedigree; value of the times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时代价值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