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以淮北市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2018-01-01刘晓婕安徽明珠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村庄美丽农村

刘晓婕 (安徽明珠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0 前言

当前,淮北市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基础设施较落后,环境质量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中央提出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淮北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实践中梳理了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部分经验和操作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并列入了“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战略目标。安徽省相继出台美丽乡村实施意见,编制了《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提出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的“三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总体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具有其时代背景。一是城乡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乡村普遍处于落后状态。淮北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处堆、污水随意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二是发展有基础。目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已到达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具备加大支持“三农”的能力条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广大农民、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群众所盼、政府之责。

2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淮北市于2012年9月依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绿金淮北”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铺开。首先编制完成《淮北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先后分五批次基本完成了115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其中:省级中心村基本建设完成43个,市级中心村基本建设完成81个,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的60%。在建设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采煤沉陷区搬迁新建、集镇改造开发、空心村整治、中心村集聚、并村自建、旧村改造等6种类型整体推进。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围绕“点上做盆景,线上做风景,面上做美景”的建设思路,先后打造出全国第一个开放式村部双楼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一批“安徽省宜居村庄”榴园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南山村;还有道口村、郭王村、黄新庄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示范村。

3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淮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发现美丽乡村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总体上存在形式主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3.1 规划编制不够科学,可操作性较差

一是规划编制现状调研不足、结合实际不够紧密。目前美丽乡村推进速度较快,对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要求时间紧、任务重。部分外地设计单位对淮北地区的情况了解甚少,在短时间内设计人员很难深入了解项目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和风貌特色等情况。由于现场调研与沟通不充分,问题分析不透,导致项目定位不准确、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显著。

二是程式化“流水线”设计,缺乏精准定位。由于部分设计单位同时设计多个此类项目,因而采用程式化“流水线”设计方式,将同一种建设模式同一类建筑户型套用在不同的村庄建设规划中,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缺乏精准定位,随意性强,设计不严谨,造成可操作性较差。

三是建设规划的公共参与性较差。由于建设项目选址与村民意愿之间存在矛盾时有发生,致使建设项目落地困难,会出现反复选址反复调整,甚至“边干边看边改”的现象。

四是特色不显著,“千村一面”现象普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念和技术指导,未充分利用各村庄独有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遗失殆尽,村庄风貌没有彰显应有的地方特色。

此外,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太多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手法,硬质铺装、几何图形绿化、中轴对称的造景等等,使村庄建筑的风格与色彩、设施与小品以及景观塑造缺少当地特色,不伦不类。

3.2 乡村产业发展落后,未形成产业体系

淮北市农村地区产业形式多为传统农业,乡村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相对滞缓,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乡村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较单一。现状是人均用地少、种植规模小、种植品种单一、经济价值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是农村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且规模以上企业稀少,产业布局分散。

三是产业整合性差,未形成产业链。村镇带动和聚集功能不足,产业支撑能力弱,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成熟的产业体系。

3.3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人居环境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一是农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农村道路、停车场、公交站等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村民日常出行;各种电力、电信、网络线路相互交织杂乱无章,故障频发检修困难;现状供水管网敷设随意性较大,检修改造困难;排水管网建设稀少,排水设施普遍严重滞后。

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大,便利性不足。农村基层医疗设施规模小,技术条件差,诊疗能力弱;优势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出现生源逐年递减的现象;农资零售服务业分布零散、规模小、品位差;普遍缺乏金融、电信、邮政服务网点。

三是人居环境质量差。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自然水体、沟渠、坑塘堵塞严重,多为死水且有异味,水质较差;公厕匮乏,多为旱厕,管理缺失,环境较差。由于农村管护制度不健全,环境维护成本过高,环境污染对村庄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生活环境变差、农产品品质降低,最终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给农村“涂脂抹粉”,而是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补短补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目标。

4 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对策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方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的工作程序,以科学规划来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4.1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理清发展思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方案,实现城乡统一规划、科学有序推进建设,还要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民住房建筑设计方面深入研究,体现农村住宅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和地域化,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塑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我们将城市设计手法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全过程,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庄道路体系,强化市政管网建设,增加环卫设施。按照“三大革命”的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市政管线集成化、标准设施模块化”的建设模式,通过改变建设方式,合理降低建设成本;进一步完善村民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近年来实践经验分析,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下核心原则:道路设计随坡就势、开放空间因地制宜、水系疏通上下兼顾、传统文化保留延续、设施配套近远结合、经济林木农民增收、建筑设计实用简洁、村庄改造就地取材、建设成本合理可控,产业定位一村一品、政府扶持村民参与。

4.2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分析村庄现状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村民技能优势和村庄整体经济总量,特别注重两委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带领村民经济发展的魄力。分析各村庄产业的结构与类型,对产业结构及形式具有鲜明地域性、优势性、层次性、规模性、开放性、持续性的村庄,进行分类筛选、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根据不同的产业定位确定不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落实产业发展,需要从体制、政治、经济、文化、区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及时研究处理。应加快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引导农村农民置换空闲地宅基地,科学划定特色种植区、养殖区和特色产业区范围。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情况下,应从加强农村地区政策引导、协调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资金支持、增加专业技术指导培训等等方面着手,组织引导农民逐步开展自己熟悉的经营活动,实现美丽乡村“从里到外“的全面发展。

4.3 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立足实际,理清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解决,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农村环境改善上,用在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上,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特别是群众最关心的排水问题、出行问题、脏乱差问题、公厕问题等应优先解决。

二是要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运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长期管理和维护,建立长效管理运营机制尤为重要。濉溪县政府改变以往分级转运模式,采用公开招标处理的方式,聘请第三方经营主体直接对乡村垃圾进行收集,送垃圾发电厂处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减少了环节降低成本,环保经济实现共赢。

三是要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引导扶持机制。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扶持力度。建立以奖代补为主的动态投入机制,实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策略。

5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立长效管控机制,营造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以淮北之美成就安徽之美,增添中国之美!

猜你喜欢

村庄美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村庄在哪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