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实效性新思路探究
2018-01-01陶功胜程玉梅
陶功胜,程玉梅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与设计系,安徽 桐城 231400)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资助工作,通过多元的资助体系和“绿色通道”为贫困大学生筑梦远航。2017年9月29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学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6项新的资助政策,完善了11项原有资助政策,资助体系空前完善。据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调查所列的本校工作满意度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95.6%)排在前三位,可见高校学生对资助工作的关注度之高。高校资助的关键是要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当前有关资助育人实效性的研究尚少,特别是如何构建资助育人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未见报道。本文综述了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意义、现状和一些新思路,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研究提供参考。
1 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自2007年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偿”的多元资助体系以来,国家力求多形式、多手段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助其成长成才。解决经济困难是资助育人的首要问题,而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长成才,则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所在[1],育人实效是关键。当前的高校资助工作正面临着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2]。新形势下,要全方位开展资助育人,要“济困助学”和“励志成才”相结合,切实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性[3]。
2 资助育人的实效性现状
2.1 观念陈旧,育人流于形式
资助过程中,传统的“救济”资助观念往往将贫困家庭学生看做是“弱势群体”,一般注重经济帮扶,“授人以鱼”,资助育人流于形式或被忽视。一是对受助者的帮扶理念陈旧,且对受助者存在一定的偏见[4];二是资助过程中换位思考少,创新思路缺乏,资助效果大打折扣[5];三是有些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尚未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育人的实效性有待提高[6];四是实践和理论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资助育人的工作未能与教育活动无缝对接,特色化资助项目不够。资助育人的理念和形式亟待更新和完善。
2.2 资助形式单一,主体地位缺失
从我国资助政策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单一的助学金、奖助学金,还是到现在多位一体的混合资助模式,总体以无偿的“输血式”资助为主。而这类无偿的资助形式,容易让受助对象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甚至因为利益驱使而弄虚作假,只索取,不奉献,自助意识相对薄弱[7],使得育人强能的终极目标落不到实处,受助主体地位缺失。一方面,资助过程中由于资助思维定势,或者对新的资助政策解读、理解不全面、不深刻,育人导向不明显,“重扶贫、疏砺志”、“无偿资助多、有偿资助少”等问题凸显,资助效能不佳[8]。另一方面,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主要是由政府和社会各界进行资助,各种资助项目的实施均缺乏贫困生的主动参与,贫困生主体地位缺失,导致资助效率不够理想[9]。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资助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虽然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对资助做了一些规定,但总体来看都较为宽泛且缺乏系统性,不能全面规范教育财政资助工作[10]。总的来看,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仍存在若干法律问题,表现为资助管理规范零散、法律位阶低,资助管理机构不健全,资助经费保障责任不具体,评审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与责任体系不健全等[11],导致资助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如贫困证明审批的随意性、高校名额分配的随意性、班级评议过程中的随意性等等,容易在资助过程中出现“问题”或产生一些“纠纷”,从而影响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亟需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12]。
2.4 评价机制缺失,反馈效能较弱
资助育人的成效最终要在资助对象上体现出来,其实效性如何是对资助工作最直接、最重要的评价。因此,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目前,有关于资助育人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的研究还少见,未形成可借鉴、可操作的评价系统,评价反馈效能较弱。当前政府和高校重视资助工作的体制层面的运行,对于资助育人成效的评价没有引起重视[13]。
3 改善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新思路
3.1 转变资助理念,重视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助工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前资助工作的最主要矛盾是资助对象日益提高的受助需求与落后的资助理念之间的矛盾。只有转变资助理念,不断更新资助观念,重视人文关怀,才能从根本上助力学生脱“贫”,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资助育人的新理念,值得实践和借鉴。如黄燕等提出“参与式”的资助理念,朱以财[14]提出实行资助“双轨模式”, 张微[15]提出“五向度”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济困·扶志·强能”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受到了普遍认同。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必须要丰富资助育人的内涵,突出精神资助,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重视人文关怀,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3.2 多维资助,重视“自助”
多维资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助目标多维,以资助学、以资育人、以资强能;二是资助内容多维度,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等;三是资助途径多维度,包括校内资助和校外资助等;四是资助形式多维度,将“输血式”资助与“造血式”资助结合起来,重视“自助”。张辉提出构建“扶困立志、固源引援和夯基促补”的多维资助体系。[16]黄永斌提出构建“三个支持”的多维资助模式[17]。马世磊提出创新勤工助学,实现“物质输血型”向“技能造血型”转变[18]。
3.3 完善制度立法,建立资助法律体系
教育部《学生资助中期评估报吿》的评估结论中,提出的首个对策建议是“加快学生资助立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相比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我国高校资助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制度立法尚不完善,资助法律体系未成系统。这也是在资助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根本所在。隋世峰建议从准确定位立法位阶(定位于行政法规)、明确立法宗旨和原则、推进资助管理机构法治化建设、加强资助经费保障与监督、完善资助评审制度和明确各主体的法律责任等方面来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立法。夏书珍提出完善制度立法化、推进行政程序制度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快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法治化建设,为资助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3.4 注重实效评价,建立多方评价体系
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是衡量资助工作的重要评价标准。随着在资助过程中一些“育人”问题的凸显,资助育人的实效性逐渐被关注,但总体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政府和高校实践指导重视程度不够,亟待多方评价机制来评价资助育人实效,进而反馈资助育人路径体系,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夏书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22.
[2] 黄燕,王林清,马彦周.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99—102.
[3] 温雅,李崚.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创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8—10.
[4] 范玉朋,谢红霞.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1):73—75.
[5] 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03):3—5.
[6] 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01):59—62.
[7] 蔡 路,刘运显.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53—62.
[8] 粟 莉.论国家新助学政策体系的导向功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3):43—44.
[9] 伍冬云.浅析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策略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20):244.
[10] 刘旭东,梁 丽,甘少杰.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立法的历史发展与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2):36—40.
[11] 隋世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立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12—18.
[12] 李小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改进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13—17.
[13] 周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J].滁州学院学报,2017,19(01):77—80.
[14] 朱以财.双轨模式: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现实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4(05):52—56.
[15] 张微.“五向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3):185—187.
[16] 张辉,赵铮.高校学生多维度资助体系的构建[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30):47—49.
[17] 黄永斌.社会支持视阈下的贫困大学生多维资助方式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00—104.
[18] 马世磊.多维模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维[J].高教学刊,2016(2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