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西府方言古语词小考
2018-01-01姬睿,岳静
姬 睿,岳 静
(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
关中话素有“周秦雅言”的美誉,被前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但关于关中西府方言中的古语词,相关考证并不多。刘百顺在《关中方言词语考》[1]中考证了二十八条西府方言词,其中剺然(切断、分割得很干净)、先后(妯娌)、垢圿(身上的泥垢)、皴(皮肤皲裂)、牴(牛羊等动物用角触人触物)等词在被频繁使用,其余渐渐产生距离感。贺菊玲在《陕西方言中“麻搭”“麻缠”“麻迷”的文化内涵》[2]中阐述了“完也”(肯定评价,相当于“完成了”“好了”)从判断结构到惯用语的发展历程,文章引用了范紫车《关西方言钩沉》中的“‘完也’既是古音,也是古字。陕西人把‘完’读作‘wo’,当为同钮音转”的观点。另外,还解释了音变原因,只是“成交”等义项没有得到考证。刘玉俊的《陕西方言中的文雅古字》[3]一文从古代雅言角度出发,介绍了“儦(疾走)、爖(点火)、挏(弄脏、弄乱)、扚(抢夺)、爨(灶、灶房做膳)”等词的古今义,但不够详尽。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张家川方言(下称“方言”)为语料基础,找到八条古语词进行补充、考证,以期加深我们对古汉语的认识,修正一些误读误用现象。
【靸】
靸:《广韵》:“苏合切,入合心。又私盍切,缉部。”
1.靸鞋,即拖鞋。《说文》:“小儿履也,从革,及声。度若沓。”桂馥义证:“小儿履也者,履之无根者也。”《释名》:“靸谓韦履头深而兑。靸,袭也,以其深袭覆足也。”《急就篇》:“靸鞮卬角褐袜巾。”王叡《炙毂子录·靸鞋舄》:“三代皆以皮为之。靸鞋,《礼》云:单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始皇二年,遂以蒲为之,名曰靸鞋。”靸鞋,即古代小孩子穿的鞋,前身帮覆脚,无后帮,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棉拖鞋样子,如:“我的靸鞋去哪儿了?”
2.穿(鞋),靸着鞋,穿鞋时不提后跟,拖着行走。《六书故·动物二》:“靸,今人以履无踵直曳之者为靸。”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时靸双鸳响,廊叶秋生。”《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靸了鞋,便迎出来”;“大伯靸上鞋,啥话没说就出去了”。
马缟《中华古今注·靸鞋》:“盖古之履也,秦始皇常靸望仙鞋,衣藂云短褐,以对隐逸、求神仙。至梁天监年中,武帝解脱靸鞋,以丝为之,今天子所履也。”这句话第一个靸,是动词义,意为秦始皇穿望仙鞋;第二处,武帝解脱靸鞋中的“靸”为名词义,即:武帝脱了靸鞋。“靸”字的动词和名词双重用法在方言中得到了完整保留,如:“你把我靸鞋弄哪去了,我靸上出去哩寻不见”。
3.靸还有一义:位置低下的人、事、物。翟灏《通俗编·品目》:“《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岩谈》:‘杭州人讳低物为靸,以其足下物也。’[按]《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唐人谓事之不振者曰踏趿’靸,即踏趿。字当作靸,盖以物之不佳,比照于事之不振耳。”该词义在方言中完整对应,如:“你想把人靸着脚底下,怕还没那个本事”。
4.和“遢”组成拟声词组:“靸遢靸遢”,表示穿着拖鞋或者大号鞋行走产生的脚步声;“靸哩靸遢”,表示穿拖鞋或者穿了比自己的脚大的鞋,行走不便的样子,也指走路没精神,萎靡不振,颓废邋遢的样子。“遢”,一作稳步前行的样子。《广韵》:“吐盍切,入盍透。”《玉篇·辵部》:“遢,稳行皃。”《字汇·辵部》:“遢,稳行貌”;另作急促前行的样子。《正字通·辵部》:“遢,急行貌”。“遢”现多和“邋”常用,如“邋遢”,“靸遢”仅在方言中能够遇到。
【瓠】
瓠:《广韵》:“胡误切,去暮匣。又户吴切,鱼部。”
瓠子、瓠瓜,今人多称之为西葫芦。《说文·瓠部》:“瓠,匏也。从瓜,夸声。”汪筠句读:“今人以细长者为瓠,圆而大者为壶卢。古无此别也。”《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纍之。”毛传:“纍,蔓也。”《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前汉·食货志》:“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正字通》:“瓜类分甘苦二种,甘者大,苦者小。陶弘景曰:瓠或有苦者,味如胆,不可食,非别生一种也。”《群芳谱》:“瓠子,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吃,夏日为日常食用。”方言沿用瓠子、瓠瓜指称该蔬菜,此物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土特产。西葫芦原产北美洲南部,是于19世纪中叶引入我国的“舶来品”,拉丁语写作“Cucurbita pepo L.”,瓠子是“Lagenaria siceraria”,显然在拉丁语中它们也并非一物,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西葫芦”却取代了“瓠子”,为何会有这种“洋为中乱用”的现象,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在正式文献中,“瓠子”没有被“西葫芦”挤走,如《中国植物志》中对瓠子的记载:“瓠子(变种)扁蒲,与葫芦(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子房圆柱状;果实粗细匀称而呈圆柱状,直或稍弓曲,长可达60-80厘米,绿白色,果肉白色。全国各地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广泛栽培。果实嫩时柔软多汁,可作蔬菜”。
【客】
客:《广韵》:“苦格切,入陌溪。铎部。”
初义宾客,后由门客、食客之义衍生了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具有某种专长的人,或者以某类商业活动为生的商贩两个义项。前如《后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杂曲歌辞·苦热行》:“江南诗骚客,休吟苦热行。”后如《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国内不受估客,有往者亦杀而啖之,是以商旅不敢至。”《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蒋世泽做客,起头也还是丈人罗公领他走起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客”在这里都有“以……为业之人”的意思,此义在传统行业中保留了下来。如“牙客”,即中间人,也称牙人,薛用弱《集异记·宁王》:“宁王方集宾客宴话之际,鬻马牙人曲神奴者,请呈二马焉。”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牙人招揽买卖,协议物价,官府和商人交涉,有时也使牙人出面”。“麦客”,指麦收季节受雇于人收麦或者干其他活儿的短工,《白鹿原》中的黑娃就是一名麦客。“肉客”,经营生鲜牛羊肉的摊贩。“屠客”,又称屠家,即屠户,以宰杀牲口为业的人,也指称心狠手毒之人。“传客”,指传话递话的人,此类人多口舌伶俐、能言善辩。
【殁】
殁:《广韵》:“莫勃切,入没明。术部。”
《说文》:“终也。”《广雅·释诂四》:“殁,终也。”《广韵》:“莫勃切,入没明。术部。”该字在古籍中较为常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伯乐既殁兮。”《国语·晋语四》:“管仲殁矣。”韦昭注:“殁,终也。”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者殁而长者存。”《明史·太祖本纪》:“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殁为雅词,用来表示生命的终结,方言中常见的“殁世”即临终,“殁了”即去世了。如:“他奶殁世了,咱们去看看吧。”“人活在世上说殁就殁了。”一般说某人死了,语气不同表达的情绪也不同,但多少听着别扭。如果说某人殁了,能表现出说话者的涵养素质以及对逝者的惋惜,且不依语气变化而产生情感变化。方言有很多忌讳的词,用“殁”不用“死”,一方面是对古语的继承,另一方面体现出周人重礼的遗风尚存。
【炕】
炕:《广韵》:“古浪切,去宕溪。阳部。”
《说文》:“炕,干也。从火,亢声。”《广韵》:古浪切,去宕溪,阳部。《广雅·释诂二》:“炕,曝也。”《玉篇·火部》:“炕,炙也。”《集韵·唐韵》:“炕,灼也。”《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毛传“炕火曰炙”。由此可见,炕有烤干、烤熟、晒干之义。现在方言中保留古意,如:“把辣子炕干,碾成面面儿(粉末)做调和”。另作火炕、土炕,中国北方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上面铺席,下有孔道与烟囱和锅灶相通,可以烧火取暖的卧具,如魏禧《大铁椎传》:“客则鼾睡炕上矣”。
【毕和罢】
1.毕:初义是一种捕猎的器具,《说文》:“毕,田罔也,田猎用得长柄网。”《广韵》:“‘毕’卑吉切,入质帮。质部。”《汉语大字典》中明确指出“毕”具有“完成、完结”的意思,并且举出例证:一是《孟子·滕文公上》:“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一是《汉书·王莽传上》:“愿诸章下议者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另在其他史籍资料中多有看到这个义项,如《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梦溪笔谈·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周容《芋老人传》:“老人语未毕”。“毕”表“完成、完结”时,在普通话中只有“毕业”“完毕”“礼毕”等少数词,然而在方言中的使用中却非常广泛和普遍,如:“等下,我说毕就走了”;“毕了你到舅舅家去一趟”。
2.罢:《广韵》:“薄蟹切,上蟹并。有皮彼切。支部。”《字汇·网部》:“罢,了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曲罢曾教善才服。”王安石《离升州作二首》:“语罢更携手,月明州渚生。”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今方言中,沿用此义,如:“吃罢饭”即吃过饭。“罢了”表示结束了或者手头事情忙完了,如:“罢了你去街上的时候,买些菜回来”。“毕”和“罢”二字同义,“毕了”“罢了”都表示完成,做完了或者忙完了,但用法不同,可以说“吃罢饭”,不能说“吃毕饭”。
“毕”和“罢”两个字在方言中皆表达了事务结束和完成的意思,但共时存在的缘由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不在此展开。
【阖】
阖:《广韵》:“胡腊切,如盍匣。盍部。”
《说文·门部》:“阖,门扇也,一曰闭也。从门,盍声。”《易传·系辞上》:“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阖户谓之坤。”《疏》:“谓闭藏万物,若室之闭阖其户。”《左传·襄十七年》:“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注》:“阖,谓门户闭塞。”陆游《月下作》:“径幽萤开阖,池涨鱼噞喁。”今方言中常用作“阖严”即关闭、关紧的意思。如:“睡的时候记得把门阖严”,即睡觉关好门的意思;另有惯用语“打扎阖严”,即讲话(多指批评)不留余地,言语重伤他人之意。
【衍】
衍:《广韵》:“以浅切,上狝以。又予线切。元部。”
《说文·水部》:“衍,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初义是水循着河道汇流于海。司马相如《上林赋》:“然后灝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太湖,衍溢陂池。”张銑注:“衍,亦溢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水曰流衍。”王冰注:“衍,泮衍,溢也。”“衍”在这里应是“溢出”之义。《集韵》:“衍,水溢也。”方言中有“你怕衍哗的不好”,“衍哗”是水溢满而出,寓意高调,这句话意在提醒对方行为过于高调,引起注意。“跛子担水衍得紧”和“多行不义必自毙”大意相同。“衍”在方言中多表达警示作用。
[1]刘百顺.关中方言词语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29-35.
[2]贺菊玲.陕西方言“麻搭”“麻缠”“麻迷”的文化内涵[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34(3):255-258.
[3]刘玉俊.陕西方言中的文雅古字[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9 (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