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以火笔画为例
2018-01-01
(1、2.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20世纪末期,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全世界各民族政府与人民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而当下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历史沉淀的文化遗产作为支撑,也无法忽视人类生产进程中的文明代表产物。文化产业的目标不单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提升民族综合国力同样需要体现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地大物博的优势资源造就了我国文化产业日益兴盛,同样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目前我国各地都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中国作为工艺美术大国,工艺美术类别开发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艺美术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手工业与工业的概念。在工业社会形成之前,人民的生活文化承载往往都依附于工艺美术产品。现代文化产业对工艺美术遗产进行市场化开发体现了经济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得以新生。经市场调查反映,虽然工艺美术传承转变了传承人以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为主的传统方式,并借助文化产业探索出传统工艺传承的新途径,但仍可见未来发展形式险峻,相关产业长期处于发展瓶颈期。当代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在社会生存环境和全民关注等方面思虑发展对策。
一、火笔画的特征与生存现状
火笔画,古称“火针刺绣”,因将火烧的烙铁在木制材料上烫出图案,俗称之烙画、烫画。民间传言起源于西汉,亦听闻源自秦时刑罚“炮烙”,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后得“火笔画”称谓,由浙江画院陆俨少于1984年与数位书画界名家探讨得来,使之正式成为我国美术脉络下诞生的新画种。
江淮一带火笔画以合肥刘祝华、刘凯为代表,将铁钎串上煤球蓄热的“炭球烙”改良烙画工具,自制铁笔通电,因电烙的温度可控,创作载体扩大到宣纸、葫芦和丝绸等,使古朴单一的创作形式增添了新面貌。烙烫画面主要以描绘徽派建筑、黄山风景和合肥景色为题材,画面不着色彩,借以线条粗细、烘染浓淡、色泽深浅的烙烫技法加以表现。合肥火笔画对传统烙画的作画器具和材料的创新加之对本土题材的挖掘等因素,作为火笔画的革新形式终而自成一派。
后历经时代变迁,新世纪工业社会的巨大变化引导人们的审美与生活方式随之转变。大多传统工艺生产厂家进行改革,手工艺市场大门紧闭,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火笔画等传统民间工艺品及制作技艺面临濒危失传的困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思路及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就目前研究现状,学者多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工艺的未来发展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停滞于片面立场,沿袭传统思维对火笔画的传承未起到推动作用,老旧保守的“输血”概念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消亡殆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体从传承人转变为多种身份,传承须要从“输血”转变为“造血”方式,传承主体根据诉求动机的差异分为传承人、政府、学术界、工商界,发挥各自优势,从组织推广、对外宣传、有效利用和人才培养等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1.政府支持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火笔画的技艺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目前传统工艺行业经济收益不稳定,加之工艺品市场的局限性等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严重不足,传承力量日渐薄弱。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人们价值观趋于现实,火笔画工艺在国内生存环境一直举步维艰。
政府作为保护主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的辐射影响力,引起全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1]。首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生活,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氛围。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培训班,举办不同主题类型的展览,建设本土品牌文化,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企业、校园和社区中,让社会各界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节庆活动借助庙会、展销会或各种文化展演的机会,搭建展示平台,由政府推荐并宣传,营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结合的浓厚氛围,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得以生存传承。
2.健全法律法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造血”的主要方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进行产业化开发,借经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市场的批量化生产扩大了消费市场和影响力,但也削弱了火笔画的艺术价值。目前流水线所生产的火笔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都粗枝大叶,虽然价格低廉,但是产品雷同,无收藏价值,或技法简单,表现单一、乏味,甚至于有些商家利用烫画机复制出大批量了无新意的火笔画产品,使造假现象不断抬头。商贩通过制版手段,将他人原创作品直接烫印在木板等材质,省去了最为繁杂的手工绘制,对外却仍称人为原创作品,以此谋取暴利,恶劣地破坏了手工艺市场,引发部分群众对传统工艺品产生偏见。
针对工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盗版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手艺人应积极在线上或线下官方处申报版权保护进行注册,提高法律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复制盗版他人原创作品的商家,政府亦须要出台相关法令以保障火笔画艺人的利益,以保证更多更优的作品诞生。
3.建立产业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规模化
合肥火笔画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产品不同于别的商品,宏观看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市场上火笔画工艺火候不到家、产品粗制滥造是影响火笔画传承的一大障碍。其主要源头来自市面上火笔画生产的小作坊,因局限性所牵制,其生产方式闭门造车,流程基本是机械化的重复工作,难有创新意识,业务方面也缺少交流切磋,无法突破提升,创作难以有更高质量的作品呈现。
当下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挽救、保护、传承和创新是每个负责任的企业、政府、院校以及个人都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合肥现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可吸百家之长,借鉴安庆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工商界聚拢零散的火笔画小作坊,合并建立一块火笔画产业园区,集中工艺传承人,互相切磋技艺,开放式的工作环境类似一种表演,客户眼见为实,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打响合肥火笔画的知名度。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属于附有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实现经济与文化“双轨”的运作。
4.产品设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价值
火笔画作为一项传统民间工艺,如果与当代市场环境需求脱节,又无创新性的传承形态,等同失去了生存保障。如果通过产业化大生产的方式,其收藏和艺术价值又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再开发之间存在着必然矛盾。其实火笔画的保护、开发既要符合艺术标准又得顺应经济规律。民间工艺产业讲究适度性开发,以此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资源,让大众熟悉民间工艺的现实生存状况,让公众认同产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性,接纳到大众生活中去,和谐统一于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
在市场经济的商业运作方式中,优秀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所蕴含的创新思维能对传统火笔画产品开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火笔画开发产品根据档次、尺寸以及劳动时间长短等影响因素,其售价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均比现代家庭装饰画或工艺品的价位高,主要是因为人工费用影响到市场销售价格。当下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传统产品局限于装饰题材无法赢得大众市场,需要现代设计介入。针对火笔画系列产品设计,可细分消费市场,以消费者所需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从题材、媒介、做工等各方面实现分档定位,挖掘深层次、多样性匹配到更多的消费人群。产品的多样性能够完善商品体系,需要开发地方特色的产品增添亮点。产业开发商或民间艺人应该创作符合当地特色的题材作品,比如合肥火笔画的旅游题材可从逍遥津、三河古镇、龙泉古寺或包公祠等各类景点入手,亦或是民俗神话故事等题材,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生活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绿色环保材料使用也趋于高涨。火笔画无毒、无味没有污染,属于一种自然的绿色画种。小件工艺品多应用于包装盒、烟斗、扇子、梳篦、木质乐器、笔筒和木筷等小巧物件上,便于旅行者出游携带,为绿色工艺品市场提供了巨大需求。依靠火笔画的独特性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使其作为特色旅游商品出现在景区或纪念馆中出售。这样既为火笔画产业化开拓了市场又丰富了该地的旅游资源,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5.院校培训研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少,课堂成为青少年接纳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各类院校有义务灌输学生关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意识,提升年青一代的民族荣誉感,以此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师徒沿袭制度,使广大学生也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使命中去。
中小学校可在假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培训班,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教师们进行系统培训,使教师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并掌握技艺,进而在学校开展有关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心。高等院校要发挥科学研究作用,展现各类专业学科应用价值,譬如设计学专业的师生可从动漫表现、室内外环境设计、产品研发等角度开发火笔画的多重魅力,使其以新的面貌融入大众生活;人文专业开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精品课程,整合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激发人们学习民俗的兴趣,强化本土意识,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力。目前已有湘潭大学民俗学社、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社等公益性社团在高校学生群体中陆续出现,发挥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义务。另外院校研究教育机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火笔画厂或公司可定期请高校教师为手艺师傅更新产品理念,突破单一传统的工艺品,创造新产品,融合国际化和民族化思想,使创作题材和种类更加多样化、趣味化。
6.数字化保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力支撑
我国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在进展之中,主要以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记录对象[2]。各地政府和相关单位应由省、市、县政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保护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自下而上补充完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信息。通过数字网络平台的展示传播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世界各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经验交流,凝聚民众、企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能量,融合社会力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以可持续性发展[3]。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现今社会,数字化新媒体因其大容量、即时性、互动性和超越性的优点, 通过文字、色彩、图片、动画、影片、语音、音乐的综合效果呈现,已作为产品宣传的最佳选择。其中网络媒体可使大众有选择地接受火笔画相关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更加突出,满足了大众求变求新的心理常态,更好地与大众产生互动,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火笔画虽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但在宣传渠道上也需要跟上新兴媒介传播的趋势。比如博客、微博、自媒体等,适应当前媒体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塑造火笔画的文化品牌。通过互联网平台,更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潜在群体,改善社会对陌生事物的了解,营造知名度,为保护传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架桥铺路。
结语
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承载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岁月变迁,任何艺术形式面临时代的变革都在调整自身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火笔画作为千年来历史文明积淀的产物,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方式,火笔画产业化开发的文化价值应高于物质价值,发展需要符合艺术标准,顺应经济规律,既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资源,又能使民众认识到火笔画的独特魅力,继而为我们的生活产品服务。以创新设计带动产业经济,以文化多样性抗衡全球趋同化,这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造血机能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