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途径

2018-01-01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籍习惯大学生

张 妍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积淀文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学时代是培养公民人文情怀的黄金时代,需要发挥大学生的团体作用,在个人阅读、集体阅读、甚至是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中完成对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属于较强的同质性群体,对于其阅读现状的分析研究往往能反映出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其阅读能力也将会影响新一代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因此,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迫在眉睫.

1 大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间阅读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各种行为,包括阅读倾向、阅读方式、阅读方法等.另外,有学者提出阅读习惯还应该考虑“坚持不坚持”这个问题.如薛晓嫘认为,“阅读习惯是指通过经常性重复模仿而获得的阅读行为,它显示了阅读行为的规律性,能够增强阅读的效率,对于学生阅读学习的发展特别重要.作为一种操作行为,阅读习惯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几个方面”[1].由于现阶段初高中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向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方向转变.在此期间,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怎样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创新能力,甚至对读书这一词语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长时间不进行阅读训练,会导致阅读能力的下降,也会逐渐丧失阅读的毅力.当大学生选择阅读一本书时,有时会在书上进行勾画、标记,但是所勾画、标记的内容大多与书籍的中心思想、主题的相关性不大.在阅读书籍期间,很少有人会记录书籍中的重点词语、段落来形成读书笔记.选择整理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读书笔记的使用,也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提升文学素养.据调查显示,由于良好阅读习惯的缺乏,学生往往只对借阅书籍的前面部分进行阅读,后面的篇章则没有继续开展阅读活动.加之大学生缺乏书籍的筛选能力,一次借阅的书籍数量较多,易形成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等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1.2 阅读书目单一,缺乏多样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较重,具体表现为对旧事物的排斥,喜欢流行而排斥经典[2].当代大学生在书籍选择方面偏爱一些娱乐性较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大致包括言情小说、青春文学、推理刑侦、异能玄幻故事等.在书籍借阅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书籍往往有《盗墓笔记》《余罪:我的刑侦笔记》《鬼吹灯》《平凡的世界》《甄嬛传》《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该类小说大多经由影视剧作品的改编,以电视传媒或是网络传媒的方式走近公众的视野,深受大学生的欢迎.相反,一些传统名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阅读经典书籍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意义重大,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中,大学生的思想由中学的“唯考试论”转换到“唯专业论”,严重制约其知识面的广阔性,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展与提升.在专业书籍阅读方面,大多数学生阅读书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缺乏相关书籍的阅读.以教育学专业为例,在阅读教育学类书籍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从各个角度、不同方面来解释教育问题,养成多视角、多维度看问题的习惯.

1.3 浅阅读现象盛行

由于大学生经常利用数字资源,习惯于阅读电子书,传统阅读逐渐被电子化阅读取代.然而,网络阅读具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等特征[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有时仅仅是为了阅读相关情节,获得愉悦感,没有仔细分析和品读作品,对作品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随着浅阅读现象的盛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负面影响,学生思想懒惰、阅读能力差、批判性思维削弱、创新意识匮乏等.同时,网络文章往往与消费文化联系在一起,消费文化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并非完全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在当下的中国,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应秉承文化自信的理念,以考据、探索和研究的态度面对当前的文化现象,而非在娱乐、潮流和时尚等因素的冲击下,失去大学生应有的人文情怀和阅读能力.

2 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途径

2.1 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养成阅读习惯

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大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和自身文化素养,践行良好的阅读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自我目标的确立密不可分.首先,要确立阅读目标,明确要读哪种类型的书籍.在目标确立之后,方可开展阅读活动.阅读中可根据书籍的薄厚、难易程度,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即使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在目标的驱使下,继续开展阅读活动.其次,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阅读环境是阅读的前提,安静、文明的阅读环境可使大学生心态平静,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这样,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明晰所读内容的逻辑顺序,分析其结构特征,体悟作者的真实情感,最终真正把书籍读“薄”、读“透”.最后,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在开展阅读活动之前,学生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规律,哪段时间学习效率高,哪段时间学习效率相对低下.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0~25 min,在阅读20 min之后,可休憩几分钟再继续阅读.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训练,以此延长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学课程相对高中课程来说课时较少,课余时间相对充裕,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时间的合理安排,自主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应在授课时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课后拓展空间.教师在授课前,可以让大学生提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用设悬念、埋伏笔等教学方法,目标设置上要得当,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后,应鼓励大学生就本学科的热点、前沿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各自观点,各抒己见,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学校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展晚自习活动,规定阅读的具体书目,有专职教师监督、管理,并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大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受到熏陶,逐渐培养一种能够自觉学习的阅读行为习惯,为后续阅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提供内在动力[4].在第二学期,举办阅读小能手、最佳读书者等评选活动,请获奖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悟,与其他同学共勉.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规定每月阅读书籍的数量,并书写读书感受,让学生相互监督,形成全校师生共同阅读的良好风气.

2.2 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培养阅读兴趣

先哲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一旦大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有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提升大学生自信心,激发阅读兴趣.在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大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不同的阅读书目.其次,组织大学生开展朗读活动.挑选一些大学生担任朗读者,对所读书籍的重点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大学生在朗读中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最后,教师担任主讲人.教师在讲授经典书目过程中着重介绍作家的背景、生平事迹,善于引经据典,将精彩的篇章重点讲解,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对书籍中的名句进行重点讲解,梳理偏僻生词,解释句子含义,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所阅读书籍的理解.

2.3 提升阅读能力的根本保障——掌握阅读技巧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大学生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阅读能力的缺失,阻碍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养成.因而,通过师生联动的方式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至关重要.

首先,精读、快速浏览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阅读的针对性、有效性,精读、快速浏览应合理应用.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从大量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和整理.快速阅读一般采用无声读书法,即“眼脑直映”读书方法,视觉上获取的文字直接通过各个神经系统传输至大脑,然后化为思维活动.其可以锻炼大脑与眼力之间的协调能力.相对于快速阅读,精读用时比较长,但阅读最有效.对所阅读的内容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体悟作者思想,在阅读重点词语、段落时,应做好批注,写好笔记.当然,阅读心得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阅读实际效果出发,选用自己认为最得体、最方便的方式去进行阅读的表达[6].

其次,掌握文献查找方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平面”,资源、信息的共享已不再是障碍.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熟练使用常用数据库,如读秀、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总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等.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要学会区分、辨别信息的优劣,发挥各数据库的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阅读道路上的有利助手,以此提高阅读的流畅度和深度.

2.4 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步骤——交流阅读体会

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要尽量拓宽学生视野,为大学生创设空间和时间,使大学生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在教师的督导下,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自主举办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如成立读书俱乐部,举办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这些阅读交流活动,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大学生收获心得和体悟.在此期间,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灵活地掌握活动时间,使大学生的日常阅读变得条理化和系统化.读书交流活动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一个主要步骤,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观点,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在交流中会碰撞出文学的火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为今后阅读奠定良好基础.

2.5 提升阅读能力的真正表现——撰写相关文章

在大学阶段,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新课题,尤其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必须积累大量相关知识才能应对.在阅读书籍、积累充足资料的基础上,方可开展论文写作.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阅读量较少,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论文写作期间往往大量引用别人观点,摘抄别人的文章,导致论文质量不高,缺乏新意和创新点.该类问题的肇始便是阅读能力的欠缺,因而大学生应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有选择地阅读书籍,在参考书籍中迅速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体系,避免论文抄袭、雷同等问题[7].其次,学生要有计划地开展写作训练,在每次完成一本著作或是文献的阅读后要有所摘抄和笔记,将头脑中的思维落实到笔头上,以此检验自身思维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使阅读达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效果.最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将成为大学学习阶段的最终成果.在此之前,大学生可以练习撰写论文,参与到科研立项、创新创业等活动中,在师生联动与校内外资源沟通的便利条件下拓宽自身的阅读视野,把完成论文写作作为阅读目标,不断激励自身阅读兴趣的生发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读书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8].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阅读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仍不可忽略纸质阅读的价值.纸质阅读不仅方便大学生圈画、标记,同时在形式上给人以真实感.加之本身具有比较独特的文化氛围,更能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而且纸质阅读对历史继承和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阅读中不但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更要学会“读而思”,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和观点.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要将经典书目作为首选.经典书目之所以被广为流传,必有其独特的价值.学生在增进自身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我鉴赏能力与道德修养.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巧、交流阅读体会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达到撰写高质量学术文章的最终目的.

[1] 薛晓嫘.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瑜.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为基础的学习素养教育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高等教育),2011(11):41-42.

[3] 陈献兰.试论大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6):180-181.

[4] 杨昌武.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培养能力策略探讨[J].凯里学院学报,2013(5):117-119.

[5] 周文炯.论语名句[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9.

[6]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 吴江.浅析大学生高效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6):15-18.

[8] 马海燕.大学生阅读困境的破解与读书价值的重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56-160.

猜你喜欢

书籍习惯大学生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上课好习惯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