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推动大学生阅读的机制和途径

2018-01-01王晔煊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

王晔煊

(鞍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07)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独特的精神标识,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所孕育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综合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1].文化需要通过一代代人的阅读学习来继承和弘扬.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提倡“走向阅读社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2006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国家部委共同倡导“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3月,“倡导全民阅读”历史性地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倡导全民阅读”改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2017年4月,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形象的提升,政府和国民对阅读的认知也不断增强,全民阅读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汇聚的中心和知识传播的基地.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学习是大学生最本质和最中心的任务,而阅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即是回归“本分”“常识”“初心”“梦想”.教育要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教育分内的事;教育要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2].高校应紧密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审视并改善阅读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大学生阅读推广活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学水平.

1 阅读与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概念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3]从阅读的目的性出发,一些学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获得知识、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丰富自我的一种心智活动[4].从生理和认知心理角度看,阅读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加工过程,阅读过程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均涉及人的心理活动[5].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阅读是以通过视觉感知方式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控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寻求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研究、构建认知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机制,与阅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形式、阅读效果等密切相关.

能力是指完成某一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阅读能力是最基本的、最工具性的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能力并称为21 世纪人的三项必备的能力.阅读能力是直接影响阅读效率、并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阅读能力包含选择文献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以及建构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是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知识的积累既为了解决问题,更为了知识创新,因此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基本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的渐进过程,其具有隐性知识特征,因此它也是最难传授培养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训练和强化.

2 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知识、经验等因素均已趋向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已达到相当高度,是人生成长中的最优阶段;同时,大学的教学资源、教师素养、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等,也为大学生读书学习提供了充裕的资源、空间与时间的可能,因此大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6].然而,有关大学生阅读的调查报告表明,由于受应试教育、就业压力和数字媒介等影响,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无论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数量,还是阅读方法,都表现出某些缺失和障碍:缺失人文阅读,缺失纸质文本阅读,缺失思考性、系统性、目标性阅读.

2.1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本质上是一项理性的、主动的行为过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熏陶较深.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从小学开始,升初中进高中上大学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决定的,一张卷纸定乾坤,人生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都不得不应对不同阶段的大考.学校开设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必须以考试大纲为基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主要看所教学生的升学率.教师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言堂,没有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空间,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后布置了大量的习题作业,致使学生没有时间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课外阅读.由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升学考试,也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兴趣爱好和能力培养.这些弊端导致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过度依赖于他人,没有了自主选择的意向;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字词的理解力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着被动阅读和粗放肤浅的阅读习惯.

2.2 阅读内容品位不高

阅读经典是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大学生缺乏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化的经典阅读习惯,阅读内容品位不高,自我意识弱化,从众现象比较普遍.美国数据库项目“开放课程”(The Open Syllabus Project)收集了各大学过去15年以来超过100万项课程和图书阅读信息,公布了美国大学学生的阅读书目数据,而中国的各大高校也公布了2015年本校图书借阅情况.通过对2015年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比较,美国十所高校(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综合排名,借阅量前6位的书籍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文明的冲突》《风格的要素》《伦理学》;而中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的阅读榜单综合排名为:《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对知识性追求不强,热衷阅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文学作品,较少阅读史哲和思想典籍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同时,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多,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筑了一幅鸿大的中华文化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一条中国文化经典美的主线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世世代代的继承和弘扬.此外,大学生阅读独立性较差,看别人读什么书目而去阅读,表现出与大部分同学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缺乏个性化阅读,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3 阅读倾向的功利性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阅读的急功近利性较强,主要表现在找工作需要什么学什么、考试考什么读什么、什么时髦畅销读什么;多采用浏览式阅读和读屏方式以快速获取信息,阅读过程中缺失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读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大学期间,学生为了增强自身就业的竞争力,把主要精力用在学外语和各类考证上,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过级,会计、律师和公务员考试,等等,目的是取得一些证书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增加就业的砝码[7].各类的考级考证也弱化了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教师讲什么看什么,仅围绕着教材来阅读,教师开列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目基本不阅读.此外,对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目的是只求及格,不求高分,导致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强,不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由于受“读书无用论”影响,一些学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上,而是用在游玩、交友和参加各类活动上,读书只是追求时髦和消遣娱乐.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生活压力较大,整天忙于打工挣钱,到了大三、大四又忙着培训找工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都是勉强过关,根本没有心思坐下来阅读课外书籍.

2.4 深度阅读的缺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在阅读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阅读学习需要深度思考和强化记忆.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而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7.5%[8].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有着强烈阅读需求的大学生课下时间更多地选择手机阅读,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浏览信息,喜欢听音频小说,喜欢看视频资料,而阅读的方式从深阅读转向浅阅读的趋势明显.他们对文字的认读力、理解力和建构能力下降,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弱化.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强大的信息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查阅文献和相互交流,一些网站根据上网者的浏览记录和个人喜好时时推送信息,致使一些学生偏好浅阅读,不愿意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互联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浪费了大学生过多的业余时间.此外,缺乏有效的指导也是造成大学生不能有效开展深度阅读的原因.学校没有将阅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去查找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文献资料,不知如何做笔记,不知如何分析和概括,以及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当前,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结合娱乐化快餐化的读屏方式,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 阅读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大学生是家庭和社会的聚焦点,大学生阅读是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疏远,对经典阅读内容的陌生,对知识学习的功利性,对网络环境的迷恋等,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文底蕴不厚重,心智成长不健全,价值观扭曲移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3.1 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阅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有助于大学生人文气质、人文思维、人文精神的培育.作家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知识的继承和传播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表达的基础.阅读的积累能不断提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项高级的精神活动,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中,个体可以不受任何时空限制与无数高贵睿智的心灵交互,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优化气质、美化人性、升华灵魂;阅读中,个体可以尽情地领略书籍中特别是在作者精雕细作基础上又经时间和空间锤炼的经典名著中的语言美、结构美、人物美、情境美等,在阅读中认识美、鉴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提升大学生对美的鉴赏和感悟能力[5].

3.2 阅读与大学生心智的成长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更在于促进大学生的智力提升和精神成长.阅读与思考和质疑相伴相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阅读是一项系统的思维活动,个体在进行深入阅读时,伴随着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记忆、创造等思维,此时人脑左半球的细胞非常活跃,大脑被频繁交叉的利用,从而激发个体的智能.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相得益彰,通过阅读蕴藏着人类宝贵经验和聪明才智的书籍,不断改进原有的思维结构,并建构高一级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相互促进,提升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不仅能休闲娱乐,也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和心理品质的升华.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受学习紧张、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和沉迷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时常出现烦躁、忧虑、郁闷、惊恐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读书使人心境平和,纾解和疗愈紧张心情和不良情绪;读书使人果敢坚毅,摒弃喧哗与浮躁,拥有充盈、宁静、宽阔而坚韧的内心世界;阅读有助于大学生性格塑造、包容心态养成和求知欲的滋养,最终实现精神成长和自我完善.

3.3 阅读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阅读在获取知识、提升心智的同时,也影响着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时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一种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知形式,主导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所在.大学时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在文化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价值观,一种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取决于它所代表的主体利益和需要,是否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孕育、生长和碰撞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发展特征,这也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9].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核心价值观,相反更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对标和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概括为“三个倡导”“24个字”,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决定性作用.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趋向功利性和实用性,出现理想和信念缺失、政治意识和集体利益淡薄、自我意识和物质利益膨胀等不良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阅读经典、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融合在一起,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高校图书馆推动大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大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最优场所,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应该有效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担负起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职责[10].

4.1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阅读活动的长效机制

阅读是人才自我成长的主要方式,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高校主要领导应对大学生阅读活动高度重视,从阅读环境、信息资源、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图书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机构,由一名校领导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和解决大学生阅读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图书馆应吸纳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教师,成立负责大学生阅读活动的部门,有计划开展常态化大学生阅读指导.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将阅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给予一定的授课学时;同时,结合各专业教学的实际,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理工科专业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在文科艺术专业安排些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构建文理相互交叉融合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各教学单位也应将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列出本课程所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应有效利用如翻转课堂、微课等新颖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多给学生些分析、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应建立完整的评教和评学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等多种测评活动,引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勤于阅读思考和启发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大学生阅读推广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4.2 有效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有效开展大学生阅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高馆员素质,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图书馆要广泛收集出版信息,严把购书质量关.根据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实际,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大学生推荐图书的积极性,选购学术性强、品位高雅的图书,并适当兼顾图书的休闲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不同阅读层级读者的需求.在馆藏资源建设中,要协调好专业性书籍和知识性书籍、图书与期刊报纸、纸介资源和数字资源、采购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的比例,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移动图书馆建设,满足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需求,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加强大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开设文献信息检索和阅读教育方面的课程;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大学生阅读活动的载体,举办集学术性、趣味性和广泛参与性为一体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阅读沙龙、图书漂流等.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要利用好图书馆网站和所办的刊物,为阅读活动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要积极主动地将大学生阅读活动融入到全民阅读活动中去,带动区域阅读活动的开展.以经典阅读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为方向,在校园中形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浓郁氛围.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自身的专业更新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积极投入到大学生阅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实现图书馆文化育人、阅读育人的功能[11].

4.3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环境和实体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和实体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二微一端”等新媒体形式,与实体空间有机结合,打造优良的阅读环境.图书馆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上推陈出新,通过移动阅读APP、微博、微信、QQ平台和网络互动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将资源、服务、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以网络虚拟空间为主,做好资源的推介和活动宣传工作;以实体空间为主,开展大学生阅读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融合发展的阅读空间.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收集读者的借阅信息和阅读需求,并根据其阅读倾向和个性化特点,实施精准推送,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采购评价机制和推送服务机制[12].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要打造一些原创性的精品阅读资源,拓展和深化碎片化资源,增强资源的知识性和寓意,克服碎片化阅读中的浅阅读倾向[13].阅读是一项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要通过互联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读者、图书馆馆员、作者、出版商提供多元化互动交流平台,了解读者需求和活动的效果,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密切读者与馆员的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阅读推广活动.要利用实体空间开辟经典图书和畅销图书专柜.树立大流通和学习共享的理念,重新审视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价值.为了满足读者多样性、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打造主题鲜明的阅览空间、学习科研空间、休闲交流空间和创客空间等,为大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美观、绿色的读书环境.

阅读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将学生的被动读书、从众读书和泛读书变为主动阅读、个性阅读和深阅读,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重而道远.

[1]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2] 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EB/OL].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6/1019/c1053-28791643.html,2016-10-19.

[3] 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05.

[4] 唐明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4):74-75.

[5] 查颖.阅读与大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6] 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40.

[7] 黄润芬.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86-88.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ptnet.cn/news/2018-01/31/t229968.html,2018-01-31.

[9] 王桂芬.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共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6(6):23-26.

[10] 李强.试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康学院学报,2009(5):124-126.

[11] 吴金仲.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指导[J].情报探索,2009(7):118-119.

[12] 王佑镁.跨媒体阅读:整合O2O与MOOCs的泛在阅读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28.

[13] 谢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2-154.

猜你喜欢

图书馆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去图书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