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承红旗渠精神的逻辑思路

2018-01-01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精神

安 邦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科创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伟大的工程孕育伟大的精神。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不仅引来了滚滚漳河水,而且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历经反复锤炼、升华与传承,红旗渠精神早已走出大山,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文化记忆和不懈奋斗的符号象征,蕴含着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但要圆梦在新时代,就更加需要发扬和传承“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红旗渠精神。

一、 逻辑起点——再认红旗渠精神

作为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的红旗渠精神,不仅是中华精神文化的延伸,也是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集体精神。未来,讲好红旗渠故事,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是个重要问题。[2]然而,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何为红旗渠精神?

1.红旗渠精神产生的历史溯源

地处太行山脉的林县,虽山峦叠嶂、沟壑纵横、风光绮丽,但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常常是十年九旱、歉多丰少,世代停留在寄希望于偶然风调雨顺的靠天吃饭状态。毛泽东主席曾讲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了彻底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万千林县人,怀着一腔“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自信,劈山凿洞、遇沟架桥,进行了一场“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伟大实践,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就是在修建红旗渠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项伟大的工程伊始,往往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工程开端那么简单。红旗渠工程从酝酿到实施,正值国家最艰苦的岁月,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社会风云变幻,各种“运动”不断,林县能够获得国家人财物方面的资助不多,全凭就地取材、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也正是凭着这种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豪迈气魄,林县人硬是在高山峡谷、悬崖峭壁之中十年如一日,一锤锤、一锨锨、一锹锹,修成了被誉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时代特征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到安阳市调研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我们要研究好、弘扬好、传承好红旗渠精神,要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光彩夺目。为此,还要理清其时代特征。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特征,王友洛将其概括为六个特点:人民性、草根性、群体性、聚融性、内慧性、超越性;[3]丁同民等将其概括为“四个统一”: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期盼相统一、领导表率与群众自觉相统一、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统一、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开创性相统一。[4]立足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时代特征应主要体现在人民性、共同性、发展性三个方面:第一,人民性。从红旗渠修建的原因、过程、用途可以清晰地看出,伟大的红旗渠工程就是一个“为人民、靠人民”的工程,其孕育的红旗渠精神也深刻地体现了“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蕴含了“依靠人民”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第二,共同性。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是奋斗者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视察红旗渠时所说,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5]第三,发展性。红旗渠精神最初诞生于万千林县人艰苦卓绝“战太行”的伟大实践,发展于“出太行、富太行”的新征程,成熟于“美太行”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后,深受红旗渠精神影响的成千上万的年轻一代林县人,走出家乡,走向全国各地,用勤劳的双手、过人的智慧,践行着“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使命担当,这些新的实践又丰富和发展了红旗渠精神,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 逻辑中点——再评红旗渠精神

近些年,借助纪念红旗渠通水50周年这一标志性事件,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红旗渠精神,广大媒体纷纷报道红旗渠精神,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开始主动游览红旗渠和学习其精神,红旗渠热逐渐兴起。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一种事物的外在表现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该事物就越引人瞩目,人们探究该事物内在本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持久。[6]

1.红旗渠精神蕴含的价值性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契合当下中国政治生态并且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体系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价值性。第一,红旗渠精神蕴藏着中国崛起的路径和方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结合实践,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性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历史一再证明:要实现大国崛起,简单复制西方的路径是不行的。因为崛起的大国一定是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引领者就不能只跟在后面复制,要能够从既有的精神成果中寻找优秀基因,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为此,从创新创业的角度上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永存的创业精神,能够实现与中国梦的无缝对接,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实践提供强大的正能量。第二,红旗渠精神体现了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使得万千林县人十年如一日,去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忘我牺牲、开山修渠?除了与那个年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林县人特有的人生价值观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生成一种精神的引导力和驱动力,这种力量足以让那些食不果腹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去成就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红旗渠精神内含着一种信仰或是信念,回答了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是我们所追寻价值观背后的精神支撑,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

2.创新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概念,其每一种精神的创造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决定因子。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和传承,同样需要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原因有二:其一,是时代发展所需。诞生于条件极其艰苦的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包含着民族和时代的双重因子,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从上文对红旗渠精神产生的历史溯源及其蕴含的价值性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正是基于当时林县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政治生态和林县人特定的人生价值观,才造就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丰碑——红旗渠精神。进入新时代,人们早已结束了物质匮乏、靠天吃饭境况,过上了生活殷实、社会稳定、政治祥和的新生活,但滋生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靠要拿等现象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生价值定位与选择。因此,要梦圆新时代,更加需要有新的时代精神指引。立足国情,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性地发展和传承红旗渠精神来指引我们追梦、圆梦行动,显得愈发重要。其二,是人民进步所求。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需要时代精神的指引和人民的持续进步。林县人民在与不公命运抗争中铸就的红旗渠精神,展示了自身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他们求生存、求发展,执着地向前向上的奋斗不息精神,启迪心智、震撼心灵,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时代在发展,人民在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红旗渠精神必将在人民进步的道路上、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提振人民自信心,增添自豪感,汇聚正能量,激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攻坚克难、持续进步。

三、 逻辑拐点——创新红旗渠精神

拐点,即转折点,是一个数学概念,指改变函数曲线图形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也就是曲线图形的凸凹分界点。文章借用拐点这一数学概念,并将其与逻辑一词相结合,突出表达了新时代能否弘扬好和传承好红旗渠精神的关键在于创新。那么红旗渠精神该如何创新?

1.创新要契合时代背景

著名摄影家魏德忠先生曾经说过,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7]极其困难的经济基础、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恶劣复杂的自然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然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这特殊的时代环境赋予了林县人高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担当、改变生存环境的自信、改变命运的梦想以及迎难而上的血性,凭着这种担当、自信、梦想和血性,林县人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红旗渠工程和传承百世的红旗渠精神。新时代要创新红旗渠精神,同样需要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新时期,林州市经济总量虽已跃居全省县市经济前列,但万千人民不骄不躁,不怨不忧,初心不忘,斗志昂扬,继续踏上了不屈不挠“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实践征程。靠着自身特有的理想、奋斗、坚韧和奉献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这不仅弘扬和传承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而且也使得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创新和升华,进而发展出了当代红旗渠精神。对此,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将其概括为“四不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己、奋斗不息。

2.创新要依靠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为此,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从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红旗渠的修建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思想,为民谋利、为民解忧的光辉典范。当年,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资条件,林县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创新思路、自我成才,创造性地修成了红旗渠,也孕育出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道路艰巨而漫长。能否继往开来,创新性地形成新的红旗渠精神,指引我们向上向前,进而再次顺利完成历史的精彩跨越,人民群众是关键。因此,在我们奋斗的路上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创造出新的时代精神丰碑。

四、 逻辑终点——传承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研究会有关学者认为,“河南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学习研究和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8]传承红旗渠精神,不仅意味着要保存好、维护好、利用好至今惠民百万、灌溉万亩良田的水利设施,更在于要弘扬、继承和创新其蕴含的鼓舞人心、催人上进、指引向前的精神财富,并将其记录在民族历史的记忆里、镌刻在华夏子孙的骨子里、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中。

1.加强宣传,提升认知度

对红旗渠精神认知和有效传承,不是实地游览一下红旗渠、参观一下青年洞就能解决的,其首要的前提是要不断加强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提升人民群众的认知度。为此,应从宣传工作上做文章。首先,做好正面宣传,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新时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受众接受和解读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也使得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和模式越来越重要。要广泛宣传红旗渠精神,应深入基层、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重创新,要能够在众多普通人群中找到榜样、在众多文献资料中找出典型、在众多宣传途径中创新手段,从而运用诸如专题讲座、参观游览、巡回展演、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个案访谈、信息广告、网游开发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符号、表达方式宣传精品力作,讲好红旗渠故事。第二,拓宽宣传队伍,提高宣传成效。目前,基于红旗渠地域的局限,红旗渠精神的宣传者和传承人主要是部分林县老一辈修渠人及其子孙后代,部分感兴趣的媒体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等。宣传者和传承人的缺乏,使得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基于此,应重视红旗渠精神在不同层面人群中的传播,积极推进红旗渠精神大众化传播进程,增强精神共鸣、增进文化认同,不断拓宽红旗渠精神的宣传者和传承人队伍。

2.深入教育,增强认可度

关于教育,《论语·颜渊》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形象地说明了良好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就像风吹过来,草顺势倒下一样,风行草偃。因此,要增强人民群众对红旗渠精神的认可度,关键要靠教育。进入新时代,教育的主客体已悄然发生位移,面临着多种多样信息来源的接受主体逐渐占据本位,其能动性的发挥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逐渐失去市场,唯有采用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深入教育不意味着就是要无视教育过程中受众的能动性而强势灌输,而是要靠逐层说服、愉悦分享、广泛交流。首先,逐层说服。要把对红旗渠精神的教育贯穿在各层级的教育体系中。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中添加有关红旗渠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能体现红旗渠精神的章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安排专门课程讲授红旗渠精神;在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课程教育中,把红旗渠精神教育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品牌建设。第二,愉悦分享。广大红旗渠精神的教育者,也就是宣传者和传承人,要不断加强理论及技能的学习,掌握先进教育方式,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手机等多种载体,以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讲解系统讲授红旗渠修建的历史故事以及人物事迹,并答疑解惑、愉悦分享;第三,广泛交流。要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将红旗渠作为各层级教育系统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走近红旗渠”活动,同时把实践教学的成果用文字、视频、表演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出来,供广大接受者交流学习,从而实现在参观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领会、在领会中传承的目的。

3.注重发扬,提升接受度

在红旗渠精神传承的过程中,认识是前提、认可是关键、发扬是目的。发扬就是外化于行,就是真正接受。英国艺术评论家园斯金认为,“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说的就是教育不等同于传授知识,而是让受教育者在对知识内化于心的基础上,能够外化于行。可以说,通过宣传和传承的方式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文化、成为民族传统、融入国人血脉、代表人民行为,进而生成与苍穹比阔的力量,去助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注重发扬,首先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民奉献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深刻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所在。正是怀着一颗“心忧人民、行为人民”之心,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下了“一定要解决林县人吃水问题”的宏志,不怕挑战、无畏困难,成功修渠。其次,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我们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从修渠的成效来看,红旗渠的建成使得林县60多万人民吃上了水、50多万亩良田得以灌溉,其深层次揭示的正是心怀责任、身有担当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强不息的典型。第三,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蕴含的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中华民族是重视创新的民族、有创造力的民族。纵观红旗渠的修建过程,无论是建筑材料制造、施工方式选择,还是工程思路设计,无不体现着林县人民敢于开新篇、闯新路的创新精神,也充分揭示了在我们崛起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解决问题的真理。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拿出精神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