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8-01-01李海雁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吹泡泡课例领域

李海雁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阐明:“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课程是鞍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建立在本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深入探索与研究。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但从以往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他们更多地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擅长机械记忆,关注结果性评价。基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据课程特点,从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入手,逐渐探索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四步骤模式”,即①课前准备:温故而知新;②交流分享:知其然;③讨论提升:知其所以然;④设计活动:学为所用。

一、课前准备——温故知新

“课前准备”是指师生共同的准备,即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一)教师提出适宜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在课前准备环节,首要的任务是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前的自主学习任务。为学习新知而布置的课前准备任务应该具有针对性,能体现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益于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期望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能经历自主学习带来的挑战,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品质[1]。布置课前准备内容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基础内容;二是有助于学习新知识的拓展内容;三是围绕新知识提出的思考问题。

(二)学生通过预习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课前学习内容与要求,能够为课上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如学生通过复习,做好已有认知与新知链接的准备;通过拓展学习,做好学习和理解新知的准备,以及在准备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做好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等。

二、交流分享——各抒己见

“交流与分享”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对已有认知及经验进行表达和阐述的机会,一般安排在每一讲教学的第一部分。在学生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和倾向,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借此对后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或改善。“交流分享”常用的形式有主题报告和读书分享。

(一)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是交流与分享的有效形式,是阐述、说明或汇报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开展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呈现。在本研究中,报告主题的来源主要是从命题的主体来划分,分为教师规定主题和学生自拟主题两种,学生围绕规定或自拟的主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方式,查找、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形成一份报告。利用该形式进行交流与分享是学生对自己或小组课前学习情况的汇报,也是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即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阅读分享

读书分享活动是一种信息量大、参与性强、非常适宜成人学习的方式,对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的教学中,由于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广而繁杂,阅读和资料搜集任务重,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指定阅读书目和资料。当然,教师也鼓励同学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自主扩充阅读。

组织“阅读分享”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其目的是依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将学习重点放在对旧知识的回顾、梳理和总结等方面,夯实基础,以便形成新的认知建构。阅读内容的选择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既能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新的学习热情,并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阅读分享的形式要适宜、灵活和多样。阅读分享中,教师要能合理转换角色。在阅读分享前,做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阅读分享中,做学生的分享者、学习者、推动者、点播者;在阅读分享后,做学生反思与评价的同盟者,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更要共同面对问题,承担责任。

三、讨论提升——追本溯源

学习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既要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要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所以,在完成“课前准备”“交流分享”两个教学环节后,第三个教学环节“讨论提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这个环节主要包括课例教学和理论讲授两部分内容:

(一)选择适宜的课例开展讨论式学习

课例教学是一种适宜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例教学中,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又能从观看或模拟教学活动中体验重知识与重能力的区别,进而转变教育观和教学行为。在课例教学中,师生双向互动机会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实现教学相长。课例教学本身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课例教学中,课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同课例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首先,所选课例要紧扣教学内容,对课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所选课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符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学生通过课例学习,可以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次,所选课例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为在课例研究中,经常会涉及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以独立思考者的角色彼此沟通与交流,分享因积极思考与表达所带来的学习快乐[2]。总而言之,能够满足教学的课例基本上都具有相关性、典型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在“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的教学中,所选择的课例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来源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二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的模拟教学。

1.用典型教学课例点播学生

典型教学课例一般都具有教育观念先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独特等特点,对学生的启发性大,影响深刻。如教学中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的教学机制等,有助于减缓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坡度,增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怀。如在“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之语言领域活动研究的教学中,为学生们选择了由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组织的两个绘本教学活动——“天生一对”和“方格子老虎”。该活动在全国多个省市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学习中做过展示,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这两个绘本教学是语言领域的活动吗?

(2)从应彩云老师教学过程中,看到了怎样的师幼关系?

(3)对你有哪些启示?

2.在研讨教学课例中引导学生

对较成熟的教学案例进行修改,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十分有效。首先,选择一个学生们比较认同的好教案,师生共同进行模拟教学;然后进行研讨,并修改原有教案,再进行第二次模拟教学。通过两次模拟教学的比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和提升。

如在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之科学领域活动研究的教学中,学生们对《指南》中该领域以“探究”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3]”更是难以掌握。根据这种学习情况,笔者利用“吹泡泡”游戏活动做了一课两练。

例如,“一练”是按照原始活动设计组织游戏,即教师准备吹泡泡专用的工具和生活中可替代吹泡泡工具的材料,让幼儿先尝试用吹泡泡工具。再尝试用生活用品探究。按原始设计组织的活动,从表面上让人们感觉到是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但不难看出,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高控中,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活动就是一项一项地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感。“二练”,学生们在反思第一次教学的基础上做了修改,这次只提供吹泡泡的工具,尝试用工具吹泡泡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找到其他可以代替吹泡泡工具的材料”,请幼儿自己想办法,在生活中寻找和创造。在修改后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和快乐,他们有的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很快地投入到寻找可替代吹泡泡工具的物品和材料中,并大胆地尝试。他们有的找到了钥匙环、耳环、戒指、笔管、有孔的饭卡、吸管、矿泉水瓶等有不同形状孔的东西,有的同学自制带孔的工具,如卷纸筒、纸上挖洞,还有的同学尝试用拇指和食指形成孔吹泡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从手背和手心两个不同方向吹气,有成功和不成功之分,从手心方向吹气容易吹出泡泡。学生们的探究过程持续了近15分钟,他们略有遗憾地说:“要是在家就好了,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吹出泡泡来!”

在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的学习中,利用课例开展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与“学”,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在理论讲授中促进学生

讲授是以学生接受式学习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但接受式学习有着明显的不足,即学生缺乏直接实践的机会,对教师的教学不能做出及时反馈,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不易被更好地关注。因此,在幼儿领域活动研究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主客体和新旧知识的关系。如教师作为主体,主要负责讲授新知。如果新知识在交流分享、讨论提升中得到了理解和掌握,或者是部分得到解决,教师就要在讲授过程中及时做出恰当的处理。如请学生讲解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或者教师在讲授中略过,或者临时调整教学方式等,避免接受式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在回顾旧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讲授旧知识,师生主客体按需灵活转换。又如,运用讲授法完成的教学内容往往都是经过教师设计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接受性。但有了课前准备、课堂上的交流分享和研讨,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和建构,教师课前准备的课堂讲授内容就会出现不适宜状况。所以,教师在面对具有生成性的教学情境时,要对讲授内容做出新的编排与调整,以便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4]。

四、设计活动——学为所用

设计幼儿园领域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备专业能力,而形成这种能力的前提是需要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相关理论,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已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检验。在“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主要进行两种活动设计的训练。

(一)设计单领域的教学活动

设计领域活动就是让学生能从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入手,遵循幼儿领域发展的关键经验,结合领域活动特点以及个人学习经验,设计以某一领域目标为主的教育活动。旨在引领学生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个体实践的操作训练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如笔者指导研究生设计的艺术领域活动案例“能干的机器人”,其活动的设计思路是:

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动画片和故事书中,深受幼儿的喜爱。活动一开始使用视频导入,可以帮助幼儿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和把握机器人动作的特点,为之后机器人动作的模仿和创编做准备。当幼儿通过动作的模仿基本掌握了机器人的动作特点后,图片的使用则可以使幼儿处于一个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来进行动作的创编。创编过程中图谱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动作的记忆,而喊口号则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把握动作的节奏感。从观察到模仿再到创编,是一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的最后让幼儿欣赏机器人舞则是活动的一种升华,希望幼儿在感受和欣赏美的过程中,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二)设计主题课程及其教学活动

以主题为核心开展教学是当今开展学前教育课程的主流,如探究式主题课程、项目课程等,具有整合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主题式课程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更加有效和有意义。设计主题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形式,共同探究幼儿园主题课程构建的方法和步骤。组织学生设计主题时,需要考虑以下设计要求:设计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活动,从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入手,确定主题及活动目标,在综合考虑各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及幼儿不同领域发展的关键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活动内容,以幼儿感兴趣、积极体验、乐于参与、积极主动投入的活动形式设计具体活动,让幼儿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与研究的成果,虽然案例中所呈现的四步骤被称为“模式”,但因教师在每一教学步骤实践操作中都有灵活运用和自由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编排的自主空间,所以,“教学模式”也可看成是教学环节的框架,其内部结构可以依据执教者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自主建构,旨在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吹泡泡课例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吹泡泡
吹泡泡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吹泡泡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