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悌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8-01-0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00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55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建立在“孝、悌、忠、信”等儒家思想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仁”,而“孝悌”则为“仁”的根本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儒家强调孝齐和教敬,主张兄弟间彼此友爱、重视家庭教育,一直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随着历史的发展,孝悌思想也在不断批判、继承、阐发,其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
一、传统孝悌思想的内涵
“孝悌”思想,源远流长,在秦汉时期《孝经》就提出了:“孝为百行之首。”[1]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要求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讲求长幼有序,人性博爱。孝悌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孔子对其特别重视,认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2]指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在《论语》中,就有19次提到“孝”,5次讲到“悌”(本作“弟”),可见“孝悌”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孝悌”作为整词出现,首见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认为孝悌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正因为如此,其弟子有若进一步总结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4]的论断。孔子对孝悌之道的主张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5]。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6]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儒家传统孝悌思想经由孔孟的继承发展形成了自先秦以来治国济世的孝悌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孝”,指善事父母,孝敬老人;“弟”同“悌”,指兄友弟恭,和睦兄弟。到了宋代,大学者朱熹对其注解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8]从此以后,朱熹的注解成了对“孝悌”的标准释义。
孝悌思想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伦理观念,更是解决家庭家族内部关系,解决父兄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还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服务于政治的社会公共道德。从传统和现代角度来说,孝悌思想包括了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正直无私、廉洁自律、文明礼貌、尊师敬贤、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家庭和睦、礼谦宽恕、扶危济困、勤俭朴实、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等美德范畴。只有继续发扬和不断完善孝悌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使人类共同营造和谐社会,不断走向高度文明。
二、传统孝悌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哲学渊源
哲学向来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规范的基础和主导,中国传统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9]。孝悌思想的伦理关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始于家庭的情意关系,也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在人们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无论出生还是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人和事,并存在各种各样关系。孔子认为,人在家庭关系中除了血缘情感,还有伦理情感,子女当孝敬父母,父母要慈爱孩子,兄友弟恭,只有孝悌,才可以维系这种情感。
(二)文化渊源
钱穆先生、哲学教授谢幼伟先生都认为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0]。儒家思想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其核心“仁者爱人”,即友爱、博爱。其重要表现就在于通过“仁”,将长期以来形成的君臣之间有节义、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夫妇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在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将孝悌思想发扬光大,并使其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一切的伦理常情最终都化为主体的自觉。最终使亲友、长幼,以及所有人之间彼此友善,互敬互爱,这才是“孝悌”思想的深刻文化内涵[11]。
三、传统孝悌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传统孝悌思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并植根于传统家庭模式之中,始于家庭情意,作为家庭伦理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具有调节家庭矛盾、维持家庭和睦、融合亲情、稳定社会的独特功能[12]。传统孝悌思想内涵外延的发展及其在家庭关系中所形成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仁爱精神等传统美德和良好风气始于家庭扩向社会,辐射到整个社会,那就是遵守社会公德、遵守道德秩序,对现有社会管理的认可和服从,践行反映中国传统“和为贵”的精神内涵,使孝悌思想形成内化于心的自觉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对维护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符合当今民众的需要
古往今来,人们除了自身的物质资料生产、生存发展外,还有生命的延续和宗族的繁衍,孝悌这一道德观念,除了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还是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的自然表现。当今社会的家庭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是在这样的家庭之中进行,在家庭中,对老人要时常关心关爱、孝敬赡养,老人生病,子女应送医救治,老人孤独,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对未成年子女要抚养教育,在具体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将孝悌思想作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伦理和传统美德,正是“孝悌”观念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他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在对传统孝悌思想的继承发展方面躬行践履,使孝悌思想最纯粹、最高尚的精神得以传承,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
“孝悌”思想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贯穿于几千年中国社会,是人们家庭、家族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更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有利于家庭稳定,代际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现代家庭中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时常关心关爱、孝敬赡养老人,这也是不断完善现行养老机制,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并将孝悌思想作为准则,培养和形成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在潜移默化中对家庭成员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13]。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倡导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
孔子认为弟子对老师应讲“孝”,并把“孝悌”提升到政治高度,认为“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是“士(干事的人)”,即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此后,我国历朝历代都尊崇孔孟儒家思想,甚至在官员的选拔中也将“孝悌”作为一条重要的道德准则。如,汉代确立“举孝廉”的察举制度,虽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对当今社会干部队伍出现有些党政领导干部贪污腐化、道德败坏现象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
将“孝悌”作为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评先评优的标准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试想,假如一个在家庭中连最基本的关心关爱、孝敬赡养老人、夫妻间互敬互爱、兄友弟恭、家庭和谐、邻里和睦这些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国爱家、爱工作、爱社会、为人民服务呢?怎么能指望他立身为公、执政为民?我们从近年来许多落马官员的家庭及个人生活中就可看出,有的养情人、包二奶,这样的家庭怎么会和谐、夫妻间怎么会互敬互爱?《大学》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所以,想从政,想做官,就先学做人,培养防腐拒变,抵制诱惑的水平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这样才能堪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而,将“孝悌”纳入对国家公务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其既是一种提醒,又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五)开展道德教育的途径
每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在的家庭,家庭也是构成社会、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以家庭教育为途径,将孝悌思想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对家庭青少年成员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培养和形成青少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5]。这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德育为本,育人为先”思想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对广大青少年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孝心,从他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从家庭中最基本的尊敬、孝敬、关心关爱祖辈,听父母的话,尊敬关心父母,不淘气、不惹父母生气,关心关爱兄弟姐妹等做起,处理好家庭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讲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在传统孝悌思想的基础上培养青少年要学会“爱”,要明白正是因为接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天地万物的滋养才得以成长成才。要学会知恩图报,对父母要懂得知恩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兄友的扶持。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基本的修养和处世哲学[16],更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这样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然后再由感恩并延伸到人性博爱。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将孝悌思想和人性博爱推而广之,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扶危济困,将家庭孝悌伦理上升为家国责任,济世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8]。这样,以孝悌思想文化为途径对广大青少年开展道德教育的效果即可水到渠成。
三、传统孝悌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的活动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从家庭美德到社会公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正是传统孝悌思想的发展和延伸、提升的一个过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9],“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0]。
“孝悌”思想本是家庭观念,是人们家庭、家族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家庭又是构成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更是人们培养和形成道德规范的基础,只有家庭安定和睦,才能有利于代际和谐、社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现代社会机遇和挑战并存,团结和竞争同在,我们当由孝悌思想的兄友弟恭推而广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甚至对手、竞争者,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在竞争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游刃有余,走向成功。正如《论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1]
(二)时代意义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孝悌思想有着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家庭的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也成为塑造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传统孝悌思想一直都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由修身而齐家再治国,上升为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培养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家国责任、济世情怀、忧患意识、爱国情感。产生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范仲淹、王阳明、顾炎武、林则徐、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等。在物质文化不断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孝悌思想在形成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对国民教育、文明创建、社会发展的引领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 语
传统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是中国家庭、家族、社会、国家日常伦理关系的精神基础。孝悌思想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国民性格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基础,融入了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人们生活、交往、社会活动的各领域、各阶段,在当今社会依然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22],在变化的社会中愈来愈凸显出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变迁,尽管传统孝悌思想中一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在去粗取精,辨伪存真的基础上,建构当今符合时代发展,以孝悌思想为主的公共道德伦理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独特功效,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清)皮锡瑞.孝经郑注疏[M].吴仰湘,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6:3-5.
[2]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卷三)·弟子行[M].上海:上海书店,1987:75-80.
[3]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4.
[4]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5]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4.
[6](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卷之四·离娄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348.
[7](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卷之一·梁惠王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6.
[8](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卷之一·学而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85:70-71.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10]谢幼伟.孝兴中国文化[M].青年军出版社,1946:9-14.
[11]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30.
[12]韩延明.孔孟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教益[J].东岳论丛,1995:71-74.
[13]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2000:74-79.
[14](战国)曾参,子思.大学·中庸[M].王媛、徐阳鸿,译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179.
[15]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4.
[16]孙拥军.加强感恩理念教育推进和谐院校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 2009(20):85-86.
[17](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卷之一·梁惠王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6.
[18](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卷之一·梁惠王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3-254.
[19]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4.
[20]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21]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3.
[22]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