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史诗《盘王大歌》的日常生活美学研究

2018-01-01李巧伟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歌伏羲兄妹

文 玲,李巧伟,杨 琳

瑶族人供奉盘王作为他们的祖先。相传远古时代,瑶人乘船漂洋过海时,遇上了大风大浪,船在海中360天不能靠岸,随时都有覆舟沉船的危险。瑶人为了生存,在船中向盘王许下大愿,许愿毕,风平浪静,船靠了岸,瑶人认为是盘王保佑了他们,才得以成功过海,这让瑶族人民开始了对盘王的崇拜。上岸后,他们举行祭祀仪式“还盘王愿”,以答谢盘王对他们的庇护。《盘王大歌》正是瑶族人在祭祀仪式中吟唱的歌曲,然而《盘王大歌》中不仅有关于祭祀的歌曲,还有关于神话、传说、古事、生产、生活、恋情、妇女苦情及滑稽取乐等的歌曲。《盘王大歌》是一部瑶族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智慧的认知史、是一部民族创始史、是一部艰辛的迁徙史、是一部浪漫的爱情诗。通过对《盘王大歌》进行文本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瑶族人的祖先崇拜、创世神话、生活观、价值观及爱情观。

一、祭祀盘王的祖先崇拜

《盘王大歌》也称 《盘王歌》《盘古歌》或《大歌书》,是自称为“勉”的瑶族在祭祀盘王(盘瓠)时,瑶族师公们吟唱的一部带有宗教性的经典[1]156。瑶族典籍《评王券牒》中,记载:“记典昔日上古,天地不分,乾坤不正,无日月阴阳,是时,忽生我盘古圣王,首先出身置世。”[2]25上述记载说明盘古神话产生在人类形成之后、三皇五帝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蒙昧时期。《盘王图歌》中接着写道:“盘古造天又造地,又造江山造人民,大岭原是盘古骨,小岭原是盘古身,两眼变成日和月,牙齿变成金和银,头发变成草和木,才有鸟兽走山林,气化成风汗化雨,血化江河万年流。”[3]86

在《盘王大歌》中,瑶族人民不仅认为盘王是开天辟地的人,还是带领瑶族人发家致富的人。《盘王出世》中写道,“出世圣王先出世,圣王出世没有娘,圣王出世无衣着,路逢草骨拗遮身。出世圣王先出世,圣王出世无衣裳,圣王出世无衣着,路逢草骨拗遮凉。”[4]61先是盘王出世十分贫穷,没有衣服穿,甚至“路逢草骨拗遮凉”。盘王出生在福江,衣不蔽体,用草来躲避阴凉。后来盘王帮助瑶族人一起起计。如:“起计盘王先起计,初撒苎麻叶带花,苎麻出世文钱大,一两称来文钱大,一两称来准二钱。”[4]64这时,盘王开始起计,去播种苎麻,苎麻长出来之后有一两大。从一开始盘王创造天地,到带领人们探索,教授种植,原始的生产开始了。种植苎麻,便开始纺丝,甚至织布,进而开始挑选布面,开始追求衣着的华丽,“又挑李柳花”,于是“儿孙世代绣罗衣”。对美的追求在瑶族人心中根深蒂固,瑶族妇女精于蓝靛印染,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印染技术。她们将自己种植的蓝草经过浸泡加工后,提取蓝靛,加入白酒,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在染布过程中经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带暗红色为止。为了使布坚挺耐用、颜色深重,还把已染好的布放入炖缩的牛皮溶液或猪血溶液里浸泡,然后蒸晒。瑶族人追求衣着华丽,开发出了他们特有的蓝靛印染技术。瑶族人有不同的分支,其服饰也是各不相同。他们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挑花,挑花图案以及服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的反映。广西西林县瑶族保留着一件已有数百年的“师公”(宗教)服饰,上面绣有许多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表达了瑶族人民多种崇拜的心理特征。

盘王教会人们种植、纺丝、织布后,人们便一步步掌握了自然的规律,甚至会利用节气来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盘王出世》中描写到:“起计盘王先起计,盘王起计立春齐,鲤鱼水底偷欢喜,专望五雷转一声。起计盘王先起计,盘王起计斗犁耙,斗得犁耙也未便,屋里大塘谷豹芽。起先盘王先起计,盘王起计立清明,立得清明水又足,田里早禾段段青。”[4]65说明这时瑶族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并且开始用以指导生产,可见盘王在帮助瑶族人如何科学地生产、生活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一开始的渡海神话,到指导生产、生活,带领瑶族人发家致富,盘王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瑶族人对盘王十分地崇拜,并决定在盘王生日这天,也就是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还盘王愿”来祭祀他们的祖先。

二、伏羲兄妹传人烟、多神造物的创世神话

在汉族的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兄妹作为一场大水中的幸存者,结合繁衍,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名为少典,少典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炎帝和黄帝,炎黄二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但《盘王大歌》中的洪水神话认为是伏羲兄妹躲在葫芦里,最后通婚,才产生了瑶人。相传有人企图捉雷公,要吃雷公肉,雷公误入陷阱,关闭在谷仓,后来得到黄龙的救援,给他水喝,才恢复了力气,打破谷仓,回到天上。雷公大怒,暴发了洪水,燕子在洪水来之前,衔来了葫芦种,伏羲兄妹在洪水来之前,便藏在大葫芦里,没被水淹死,才得以保全性命,最后两人成亲,生下了瑶人。在《洪水尽》中描述到:“洪水尽,淹死天下无万人,重有伏羲两姊妹,天下无人合自亲。”[4]38瑶族人运用神奇的想象认为是一只燕子衔来了葫芦种,才让伏羲兄妹躲过一劫。洪水尽,伏羲兄妹好和亲,因此天下瑶人一家亲。伏羲兄妹繁衍生下瑶人,与汉族神话中的伏羲兄妹结婚传人烟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汉族神话中,女娲和伏羲两人,遵从上天的旨意,结合在一起,于是产生了人类。瑶族的神话加入了葫芦元素,体现了瑶族人的特性。刘尧汉先生在《论中国葫芦文化》中说“盘即葫芦”,又说“盘瓠是葫芦的别称”。力木先生在《论盘瓠神话的民俗信仰》一文中,认为盘古神话和盘瓠神话都源于对盘瓠器的信仰:

葫芦是易生易长的天然植物,原始人先是采集,后又移植。因为葫芦的大腹形状象孕育的母体,内里又多籽粒,这必然引起神话时代的原始人对生殖神秘性的联想,于是出现了葫芦生人的神话和将葫芦作为祖先神的祭祀。后来,原始人对葫芦的使用有了发展,不只供作食料,而且发明了普遍使用的剖瓠而成的盘类容器,盘瓠的形状亦相似母腹,又是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原始人将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象征母体阴性而加以崇拜。这样,原始人继葫芦崇拜之后,又出现了盘瓠崇拜[5]45。

可见,《盘王大歌》体现了瑶族人的原始信仰。在《葫芦晓》中写道:“一双燕子白灵灵,口中含核放落泥,口中含核放落地,放落篱根讨地生。”[4]34一双燕子十分有灵性地衔来了种子,未经三夜就开芽,核头开,起青青,满天铺,后葫芦熟,洪水发。瑶族人用他们浪漫的想象,以洪水神话表现了伏羲兄妹躲避了洪水,合自亲,产生瑶人的过程。

人类出现后,世界万物则由多神创造。在《造天地》中写道:“第一平王造得地,第二高王造得天,第三竹王造得火,第四铜王造得钱。第一平王造得地,第二高王造得天,第三唐王造得火,第四盘王造得衫。”[4]54他们认为平王造得了地,高王造得了天,竹王造得了火,铜王造得了钱,唐王造得了火,盘王造得了衫,这些万物由这些王各自创造,世界便由此产生。《造天地》中也有太阳的产生,“初造日头十二个,出世日头两个圆,十个打落铜炉国,两个有缘身带金”。十二个太阳射中了十个,融化在铜炉里,另两个有德行,还散发着灿烂金光。这与我们所知的“后羿射日”有相同之处,但瑶族人诗性的智慧,认为是两个太阳有德行,所以散发着金光,这将太阳拟人化,也为太阳的产生蒙上了浪漫色彩。“高王在天置天地,平王在地置青山,置得青山无万阔,又置江河无万湾。”[4]55-56体现了他们归置天地、河流,后又置平田、置丝路、置盐田、置天平。在开天辟地,人类出现后,各种世界万物相继产生,以此能够“置定留传报子孙”。正是因为瑶族人所崇尚的盘王、唐王、平王、刘王、高王等共同创造了这样的世界,才得以让瑶族人世代相传,共同享有世界万物,有秩序地生活下去。

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观

万物的产生,让瑶族人得以更好地生产、生活。在《日出早》中写道:“日头出早娘挑水,半桶清水半桶沙,半桶煮饭爷娘吃,半桶洗面出莲花。日头出早娘担水,半桶清水半桶泥,半桶煮饭爷娘吃,半桶洗面出风流。日头出早娘担水,半桶清水半桶苔,半桶煮饭爷娘吃,半桶洗面出秀才。日头出早娘担水,半桶清水半桶尘,半桶煮饭爷娘吃,半桶洗面出官人。”[4]6反复不断地说“日头出早娘担水”,日头刚出就出去担水,但是挑回来的水还是半桶沙、半桶泥、半桶苔、半桶尘,一次挑回来的水只有一半可用,但即使这样,也是“半桶煮饭爷娘吃”,还要用一半的水来洗面。那怕是洗面,也是追求美丽,要洗得出“莲花”、出“风流”、出“秀才”、出“官人”。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即使瑶人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获取生活用水,甚至不惜“日头出”就去,还是要坚持洗面,并且洗得十分干净。这无疑体现了他们追求“美”的生活观念。物质虽然重要,但还是要保持干净,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这是对自己生活品质的追求。不仅要洗面,给人干净的感觉,更是在任何时刻都应该保持着美。这在《盘王出世》中有所体现,如:“玉女梳头不乱发,圣女梳头不乱飞,玉女梳头是佛样,随着盘王双下飞。玉女梳头不乱发,圣女梳头不乱飞,玉女梳头是佛样,正是盘王女子花。”[4]62盘王的一双女儿从小就重视自己的仪态,更是讲究不乱发,不论任何时候,都要有一副姣好的样子,都是佛样,都是女子花。不论洗漱还是梳头,这些小细节恰恰说明了瑶族人自古就追求美、讲究美,希望自己时刻都是以美的形象生活。

同样,瑶族人热情待客,哪怕自己生活得并不好。在《红旗沙曲》中就有体现,“一片乌云四边开,主人请客望客来,来到官厅底,酒盏尊前开,手把银瓶斟老酒,千斟万劝客人尝”[4]20-21。云开了,可以看得见远处,就忍不住眺望,期盼着客人来,急切地想要看到客人。等到客人来了,便邀请他来到官厅,早早地摆好酒杯并且备好酒,亲自给客人倒出老酒,并千般劝客人尝尝,多喝点。主人不惜拿出好酒,招待客人,唯恐怠慢了客人,可见瑶族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体现了瑶族人的善良,对善的追求。

瑶族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质,用清水洗面。在招待客人中,也体现出了他们善良的性格。同样,瑶族人也渴望返璞归真,回归真实。相传他们生活在千家峒,但瑶族人迁徙多次,十分向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汉族人向往桃花源一样,于是他们想象出来了一个“桃源”。瑶族人用诗性的智慧,想象描绘了“桃源”。在《桃源洞》中,写道:“一心爱入桃源洞,桃源云雾暗朦朦,大州买得大凉扇,扇开云雾入桃源。”[4]96他们买把凉扇就能扇开满天云雾,运用浪漫的想象和夸张,描绘了仙境般的桃源。进入桃源后,又见“仙人手指白云边”。用仙人,更加表现了桃源的特别。桃源中更是有“花红”,河流交错,有木桥也是“凡人空身过不得,仙人骑马过三朝”。“仙人桥头饮老酒,仙娘桥尾吃仙桃”。仙人在桥头喝着酒,仙娘桥尾吃着桃,“仙人”“仙娘”的形象更是突出了桃源的生活惬意,表现了瑶人渴望生活在仙境中,不愿被人打扰。这里更是有“家屋”、有“梅果树”、有“犁秧地”,生活一派盎然成趣、一片怡然自得,叫人怎不心生向往。多番迁徙的生活,让瑶族人渴望回归真实、回归本真,用他们浪漫的想象,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悠闲的精神家园。

瑶族人追求“真”、“善”、“美”的观念体现在他们的《盘王大歌》中,对待自己,要美丽;对待他人,真诚好客;对待生活,他们更愿意诗意地栖居在那个不使钱,惬意舒服的环境中。比起那些“汲汲于富贵”的人,他们追求的东西自然淳朴。

四、“人生一世莫争强”的价值观

《盘王大歌》以歌的形式记载了他们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强瑶族人民的凝聚力。《石崇富贵》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盘古留传有七格,罗隐书中本无经,石崇富贵传天下,独自岁寒企路边。人生一世莫争先,死入黄泉路上行,石崇富贵天下弹,有钱无处买长生。人生一世莫争强,萝卜能有几个头”[4]67。盘王开天辟地,却没有留下可以流传下来的经验,石崇的富贵名扬天下,却还是冻死在路边,所以说人生这一世都是有定数的的,何必总是争强好胜,硬是要争个先呢,反正到头来,都是没法获得长生不老,都是要死去的。反复强调人生这一世不要逞强,不要争先,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只是被一抔黄土掩埋,无论如何富贵,不过如过眼云烟,本事不管怎样,总归是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制约。倒不如好好地顺应自然,不争不怨。运用反复的修辞,反复歌唱“人生一世莫争先”、“人生一世莫争强”,这无疑对瑶族人民不争强、不争先的性格形成有莫大的影响,体现了瑶族人民顺应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价值观。

虽然富贵可遇而不可求,强调瑶族人不要争强好胜,顺应规律,但是既然拥有了富贵,也不该糟蹋、不该挥霍。拥有了富贵就该珍惜,而不是尽情地挥霍。这在《石崇富贵》中有所体现,写道:“当初富贵真富贵,三箩碎金又话贫,三箩碎金使会尽,富贵也成贫薄人。当初富贵真富贵,起屋沙洲石头上,起屋沙洲水淌过,富贵也成贫薄人。”[4]67-68这也就是说,当时真是富贵时,却不好好珍惜,拥有了三箩碎金却还要说贫苦潦倒,将这些好不容易得来的富贵又挥霍,即使真的是富贵,最后也会是贫薄的。有了富贵,却不懂得好好珍惜,最后富贵也不过是转瞬即逝,辉煌一时。这强调“当初富贵真富贵”,但若是不好好珍惜,最后也只能是落得“富贵也成贫薄人”的下场。这批判了那些真正拥有富贵,却又欲望太大,不知好好珍惜的人,告诫人们要好好珍惜当时富贵,否则失去了就真的失去了。

拥有富贵之后,那些真正糟蹋富贵的人,最后也会真正失去富贵。《盘王大歌》严厉地评判了那些不知珍惜富贵的人,其糟蹋程度不能想象。如“当初富贵真富贵,富贵打银做枕头,有银打焊又嫌白,有金来焊又嫌黄,当初富贵真富贵,富贵打银做屋梁,富贵打银做饭碗,吃饭常闻银气香。”[4]68有了富贵之后,竟然用银打枕头,还嫌弃它是如此地白,用黄金来焊,又嫌弃它黄,甚至不惜用银来做屋梁、做银碗。有了富贵,竟用来如此奢侈浪费,可见这样的富贵也并不长久,甚至连凳头、水桶、菜篮、挂钩都要用金银来焊,可见富贵真的是不久远。

拥有了富贵要好好珍惜,而不是过度浪费享受。要帮助贫民,不嫌弃别人的穷困潦倒,才能使得富贵永不消失。于是在《石崇富贵》中出现了这一段,“贫薄爱连富贵女,富贵要遮贫薄人。富贵人,人家富贵子家贫,人家富贵千般有,子家贫薄百般无。不嫌子,不嫌贫薄不嫌穷,门前也有沙纸贴,屋背也有扫钱人。不嫌子,不嫌贫薄不嫌穷,贫薄爱连富贵女,久后成双富贵人。”[4]68-69说的是即使富贵了,也要救助贫穷的人,不嫌人贫薄,不嫌弃人穷,因为人并不是一世都穷的,只要勤俭,也会有发达之日。这体现了瑶族人民相信富贵在人,事在人为。因为“门前也有沙纸贴,屋背也有扫钱人”,只要人勤俭,就一定会“久后成双富贵人”。这也折射出瑶族人民相信自然,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崇尚勤俭,也提倡帮助他人,帮助贫穷的处在困境中的人。

五、“生生死死不离恨”的爱情观

爱情是《盘王大歌》反复传唱的话题,在《盘王出世》中写道:“相得盘王爱相得,石伽相得在江边,石伽相得三年半,盘王背上着红绫。”[4]61-62后又是“盘王生得一对女,一年四季出行游。”[4]62这体现了盘王的自由恋爱,相得三年后生出了一对女。盘王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追求自由恋爱。瑶族人民也是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并且喜欢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沉浸在爱情中的青年男女更是如此。他们表达情思往往用歌声来表达,对歌更是常事。在《日出早》中“问娘是晏不是晏,问妹是情不是情,是情报娘煮早饭,担水埠头等旧情。问娘是晏不是晏,是晏报娘煮晏茶,煮的早茶无火送,屋背杨梅暗结花。”[4]7这几句就表现了青年男女朦胧的情思,哪怕脸面上冷淡,但实际上却深深地爱着,这是瑶族人单纯青涩的爱情。在《日落岗》中有唱:“日落岗,黄蜂过岭口含糖,黄蜂含糖归结兜,共娘作笑结成双。日落岗,屋背篱根转是阴,看娘便是落岗日,落了报郎何处寻。”[4]10说太阳落了,又到哪里去寻找郎君呢。《夜黄昏》中唱道:“黄昏十二时,久双无偶早思量,早早思量得偶念,莫听爷娘是重长。黄昏十二时,有我无双早寻思,久双无偶商量讨,莫听爷娘商量迟。”[4]12这反复吟唱“莫听爷娘商量迟”,告诉人们要及早地追求伴侣,不要等待父母之命,要是听了,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结合呢。这体现了瑶族人勇敢追求爱情,敢于追求所爱,奋不顾身的爱情观。《月亮亮》中唱:“师父便是深山树,师男便是路边藤。藤缠树,树缠藤,生生死死不离恨。”[4]18这里更多表现两人爱之深,就像藤蔓相缠一样,两人也是互相缠绕,不能分离,这也许就是瑶族人的海誓山盟,要“生生死死不离恨”。这就是两个人相爱到了深处,将自己和爱人比作树和藤,并且要生生死死不离恨,这就是现在看来的情到深处,实在是不能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发出的情誓,生生死死都在一起。这与《上邪》中发出的誓言差不多,“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情感达到了一个高点,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爱,才会发出的誓言,这正好说明了瑶族人追求爱情的真挚,这样的情感远远超出了平常人的爱情,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在《盘王大歌》中也不乏浪漫主义的爱情,这样悲壮的爱,即使生时不能在一起,阴间也一直跟随。《梁山伯与祝英台》便体现了他们之间悲壮的爱情,如:“山伯意连真意连,爷娘领了马家钱,山伯无计吞药死,葬在大州大路边。英台出嫁大路上,梁山摄入里头眠,生时同凳死共眠,死入扬州共合眠。生时两两共把伞,死时两两共合来,生时不念死时念,死入黄泉正来连。生时不得死也得,一对鸳鸯飞上天,一对鸳鸯飞上天,同双同队共姻缘。”[4]87这样浪漫的爱情,无疑鼓励瑶族人努力追求爱情,这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爱情观念让人们对爱情充满无限的遐想与憧憬。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也会联想到汉族中流传的那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在汉族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了蝴蝶,而在《盘王大歌》中他们变成了鸳鸯,虽然有所不同,却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希望有美好的爱情,希望和爱人生死相依。

六、结论

在瑶族人的祖先崇拜中,盘王带领瑶族人生产、生活,带领他们认识世界,在这之中学会了种植、纺丝、织布,自古以来便有对“美”的追求。从渡海神话到后面的“伏羲兄妹好和亲”,我们知道伏羲兄妹不仅在瑶族神话中出现过,汉族更是有伏羲的传说,同样,在西南各民族中,也是有很多与伏羲相似的传说。土家族人类再繁衍神话《布所雍妮》中讲道:齐天大水后,天地下的人都淹死了,布所、雍妮兄妹两人坐在葫芦里,得救了,经仙人指点,天意验证,雍妮、布所兄妹成亲了[6]15。这与《洪水尽》中瑶族神话相似,伏羲兄妹同样也是在葫芦中躲过一劫,后结婚。因为生活在同一地域,互相学习、互相交往、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无独有偶,在《侗族·创世歌》中讲道:齐天大水后,只剩姜良、姜妹兄妹,为了繁衍,他们被迫成婚[7]62。由此可见,无论是瑶族还是土家族、侗族,他们之间的兄妹的成亲背景完全一样,都是在洪水过后,为了繁衍的需要,兄妹两人结合成亲,虽然后面的再繁衍神话有所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各民族的“同源共祖”,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多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大歌伏羲兄妹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猴兄妹分桃子
慢热兄妹
伏羲画卦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