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与转型期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
——基于苏州大学经验的思考

2018-01-01徐占春何秋兰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理论课协同

徐占春,何秋兰

一、转型期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瓶颈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1]。当前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制约了自身乃至于地方高校整体的转型发展。

(一)课程教学方面

确保好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2]。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负担过重、教学班级过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客观上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近年来,一部分地方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中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不高,不能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在重大政治原则上与党中央不能保持一致;还有一部分教师学历高、学问深却育人能力低下。

(二)人才培养方面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课堂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的社会现象发生冲突时,个别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因为素质有欠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时,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讲不深、讲不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和学生的成长环境脱节,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科学研究方面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因为历史原因不重视科学研究,导致教学缺乏科研支撑,局限于教材知识体系的传授,无法说服、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这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弱势,不利于学院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教育宣传、时政宣讲任务普遍比较繁重,难以保证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仅有的科学研究往往因为缺乏问题意识,脱离地方实际,容易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同质化,导致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无法形成竞争力。

(四)学科建设方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自身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历史或者现实的原因,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很多教师往往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背景,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发展合力。这就可能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难以深入和持续。

(五)社会服务方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党政机关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政治性要求,而非来自学术自身发展需要。它主要围绕党和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目标来发展,不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立足点比较容易与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脱节,授课停留在课程理论宣讲的抽象概念层面,科学研究过分重视纯理论研究,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二、转型期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与协同创新的关系

(一)转型期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几乎是同步的。高等教育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本该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资源。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3],这种新增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反映出高等教育功能失调,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转型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在占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②,这样的问题表现尤为严重。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必须要加强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与共建,探索在市场原则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直属地方高校领导和管理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承载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4]。党和国家极为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对于转型期地方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6]。在此大背景下,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适应高校转型需要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二)协同创新与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逻辑联系

协同创新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提出的协同理论[7]7-15。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 Gloor最早将协同创新界定为:具有共同目标的创新工作者组成虚拟化网络小组,并借助此网络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以实现共同目标[8]。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高校应积极推动协同创新[9]。高校协同创新从此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陈劲和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10]。李忠云和邓秀新指出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是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院所、企业之间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行业共性技术等问题而共同投入资源、能力,并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11]。邵云飞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科研院所、国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地方政府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通过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人力、知识、技术、资本等的互动,为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发展而形成的前沿性、开放性、专业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协同攻关,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12]。基于以上观点,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研究院所、企业、社区之间为解决国家或地区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行业共性技术等问题在人力、知识、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创新性互动活动,属于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包括面向学科前沿的学术协同、面向区域发展的区域协同、面向文化传承的文化协同和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协同[12]。作为协同创新责任主体之一,高校是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推动协同创新的强大生力军[13]。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离不开协同创新[14]。

一方面,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具有共同目标,在开放的系统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效用是非线性的。这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也需要协同创新发展[15]。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主体之一。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需要协同创新。

三、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

作为地方高校中的翘楚,苏州大学在其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示范性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近年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抓手,通过深入开展校内、校外的协同,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创新模式,大力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典范。

(一)校外协同创新

1.校际协同,打造协同创新联盟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除了自身发力以外还要善于借力发展。2016年6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首届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上倡导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除了长三角高校以外,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开展与全国其他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2017年4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对于加强双方教学实践、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方面有积极意义的《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协议》,有利于双方在今后的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共建既扩大了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影响力,也有助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合作单位共同健康发展。

2.校企协同,构建合作共赢机制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与苏州工业园区国有商业银行开展深度协同合作。2016年6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合作共建党建创新工作站,从“党员学习联学、党建工作联建、党建创新联创、党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共建工作。除了建设银行,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与中国银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合作,共建党性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3.校地协同,融入地区创新发展

在校地协同创新方面,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主动融入“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与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合作共建机关党建研究生工作站和党性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此外,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面向传统地方文化传承的文化协同。2017年9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共东吴村委员会召开了“忠孝文化与立德树人”交流研讨会。

(二)校内协同创新

1.构建协同机制,培养合格人才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七个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的协同,以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人文社科课程、专业课形成协同效应,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为了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发展,苏州大学党政管理部门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工作协同创新,以保护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释放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创造性。

2.加强师资建设,实现人才强院

习近平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6]。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社会服务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在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升了学院的师资建设水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1名教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教师担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名教师入选江苏省理论宣讲专家库,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反腐倡廉教育师资库,2名教师分别被聘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名教师分别担任苏州市政府立法咨询员和苏州专家咨询团团长、专家。

3.搭建研究平台,助力学科发展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搭建研究平台,引领科学研究创新。2015年,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苏州基地落户苏州大学。2016年5月苏州大学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此外,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商会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间外交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以及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创新创业研究中心6个校级研究中心。这些平台有利于凝聚研究方向,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转型期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证明,协同创新是提高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水平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地方高校转型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只有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机制、完善平台,才能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协同创新之路。

首先,要强化协同发展意识,这是转型期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发展的前提。各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冲破传统学科体系固有思维的束缚,不断更新观念,组建发展联盟,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应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区域特色,争取做到一院一品、一地一品、一行一品,努力打造并凝练自己的发展亮点和特色。

其次,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必须坚持强化顶层设计,努力营造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学工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良性互动的“大思政”氛围,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创新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再次,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应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地方各行业之间、兄弟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之间的互补性合作,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相关机制。

最后,各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与兄弟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各行各业、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之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组建专业团队攻关,紧跟学术前沿,着力打破阻碍平台内外各种资源、要素良性互动的壁垒和束缚。

注释:

①尽管在不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机构可能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社会科学教研部或者马列部,但是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其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②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校总计有2552所(邱均平等,2015),除了100多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外,其余都是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董洪亮,2014),因此可以计算出地方高校占到我国高校总数95%以上。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理论课协同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亏格4 周期纤维的陈数结果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苏州大学
京津冀协同发展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