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2017-12-31梁时强
梁时强
摘要:语文姓语,语就是要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朗读训练进行到底,淡化课文分析,应用范读引领,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提高朗读能力,增加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开展;训练
朗读就是大声的读,把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成为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教学真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偏爱了课文分析,掠夺了学生读书机会,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日渐低下,语文素养迟迟不能提高。因此,今天笔者以笔疾呼,还语文一个“清白”吧,语文姓语,语就是要说要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朗读训练进行到底。
一、淡化课文分析,让学生具有朗读机会
语文课原本是读书课,然而教师热衷了分析讲解,把语文课搞成了“讲析课”“习题课”。君不知,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更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现在教室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越来越少,连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似成美好回忆。教师不要求,学生也懒得读。即使偶有为之,学生读起来也结巴连天,常用汉字读错、常见语句读破,韵味全无,更别说个性化朗读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也被念得伤痕累累支离破碎,实在令人惊喜、担心、忧心!因此,老师们,我们积点口德吧,少说点,让学生多读读,多练练,多些机会,攒攒方法和强化语感吧。
二、教师引领范读,让学生模仿朗读方法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的“身教”,就是恰当好处的范读,范读就是引读,领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达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模仿,长此以往,便会积累起大量的朗读技巧,并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如《狼和小羊》,课文中友许多对话描写,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就会明白,狼是贪婪、凶狠、不讲道理的,要用“恶狠狠”的语气读,语气一出,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特征也就把握住了。
三、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带着目的朗读
古人云:读书要“四到”,即“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眼、口、耳、脑的互相配合,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看得清、读得通、听得明、记得住,提高朗读效果。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每次朗读训练前,要提出朗讀要求和目标,并要求学生动笔,圈点难字或老师提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圈画的过程中既动了笔,又动了脑,眼睛和嘴更不能闲着。如《数星星的孩子》,要求学生在初读时看清拼音,读准字词句,在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在读时读通句子,达到流利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四、制定朗读计划,让学生循序渐进训练
能力提升是个渐进过程,朗读训练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制定朗读计划,弄清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篇具体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其次,要求学生读流利,不结巴;最后,再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不唱读,不拖读,有表情,用手势,达到声情并茂。每一篇课文都如此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与日增长。
五、形式灵活多变,让学生提高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定而定,不可牵强乱用。如教学《鹬蚌相争》这课,教师如能利用这两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让学生分男女声对读,反复读,自然就能体会鹬蚌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的性格。
六、传授朗读技巧,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对无声文字语言化过程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设计和处理就是从作品内容出发,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快和慢(语速),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标出朗读时运用的技巧,把表示的过程当做理解的过程。以后,逐步做到朗读技巧和内容掌握的有机结合。如古诗《草》,可标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通过标示,知道了读音的缓急。多次标示训练后,学生便会自觉地应用停顿与重音。在朗读课文时,告诉学生问句一般用上扬的语调,陈述句一般用下降的语调,欢快的文章可读快些,忧伤的文章可用缓慢的速度朗读…只要不懈地能力,学生必能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遇到一篇新课文,自会驾轻就熟。
总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读”占鳌头、书声朗朗,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进行情感熏陶”。长此下去,必能实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自觉阅读目标,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关于阅读的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