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德育教育,拓展数学空间

2017-12-29李志若��

考试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数学

李志若��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用心去营造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发挥个人魅力,力争各个教学中环节有机地渗透德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数学;渗透;德育

百育德为首,各学科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数学学科也不例外。赫尔巴特曾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向,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奉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因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拓展延伸,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促进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两者水乳交融,自然生长,才能达到“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远离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身上创造美”(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要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 营造氛围,渗透德育的前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用心去营造一种真情与关爱的氛围,激发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要采用灿烂的笑容,温馨的话语,亲昵的体态手势,借助巧妙的解题方法、简洁的板书设计,并不失时机对学生的独特思维及表现良好品德的火花加以肯定。这样,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学得很愉快,并且在心里由衷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无形中教师的道德品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载体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主要场所,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在体验与感悟中逐渐形成的。所谓体验和认知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道德感受。因此,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德育,渗透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掌握过程中。

2. 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主要在教学活动中,但是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没有专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

如学习《年、月、日》,在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说一说“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故事;借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香港回归的盛况”,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圆的周长》,通过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一举多得。

3. 德育,渗透在拓展中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应加强书本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叶澜语)应用是一种有效沟通“书本与生活”两界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知识拓展、提炼、升华的实践过程,把数学知识放置于实际生活中应用,能丰富、完善对知识的体验,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问题解决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品德打好基础。

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知识内化。由于农村的学生环保意识较薄弱,在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然后小组合作,计算一个小组、一个班、一个学校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的责任感。如学习统计知识后,开展“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作业,学生有的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有的访问交警,了解交警工作,理解交警工作的重要性。然后把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最后通过倡议书、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宣传交通安全工作,让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的同时,参与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的过程中,并内化社会责任感。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教师选用的题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改革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如學习《重量单位》,首先组织学生谈一谈对一粒米、一滴水的看法,再设计“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500克,合多少千克?”学生小组合作,得出合3218千克大米;其次,我让学生设想3218千克大米的用途;学生1说:“如果让我吃可以吃19年。”学生2说:“可以让我们全校学生吃一个月!”学生3激动地说:“可以送给灾区的小朋友,因为他们没得吃!”……最后,通过交流,学生茅塞顿开体会到,一粒米、一滴水虽很细微,但积少成多,要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官、行动都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利用各个学习环节渗透德育,使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