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刍探

2017-12-29覃志高

成才之路 2017年34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

覃志高

摘 要: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文章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三方面,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4-0087-01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概念性、创造性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反观现实,数学教学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低下、成绩提高难度大。教师因投入精力大而收效甚微对教学感到失望,學生因成绩总是不能提高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热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为以后学习更难的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强,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惧怕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皮的入迷。”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去钻研数学,从而提高自身数学水平。在有的学生眼里数字的排列组合充满了规律和奥秘,但对有的学生来说,数字却代表了混乱和无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例如,刚开始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很多学生往往被计算题搞得晕头转向。这时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和父母一起玩扑克牌,父母随便抽两张牌,然后让孩子找出对应两张牌相加或相减后的扑克牌。数学教学和娱乐相结合,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只是枯燥的运算,还能进行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商品的价格,了解人民币的面值,并且让孩子同父母一起去购物,付钱的工作由孩子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对人民币有更为清楚的认知,还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交给学生探究和自学的,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究和自学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三角形分类”就适合开展探究和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授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后,可给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测量它们的内角度数,找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动手操作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之后,让学生探究可以将三角形分为几大类,每一类都有什么特点。深入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并能试着去总结三角形三边之间和内角和之间存在的关系。等完成自主探究后,教师再具体地讲解这一课的内容,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又让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学习得到了强化。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很多章节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探究型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锻炼了思维的逻辑性,一举两得。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课程,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学生目前存在看问题角度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准确性的问题,遇到问题只想着生搬硬套自己学过的知识,从而忽略了问题的多样性和逻辑性。数学学习从来都是有很多习题等着学生去解答,但一味地采取题海战术,只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一,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对于一道题目,教师可以从分析解题思路上提问,也可以从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二,一题多解。数学学习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在解题时,教师应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去探究不同的解决路径,以求得最佳解法。教师在进行题目讲解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和解题思路,应该把对问题的思考留给学生,多问他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分析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地套用公式,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一题多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或结论进行改变的话,不仅能拓宽学生思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应当在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让学生感受到数字间的奇妙联系。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带领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探索,提高成绩,锻炼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仁.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吉林教育,2016(26).

[2]冷晓慧.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
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