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步登顶,拿下阅读

2017-12-29徐冬晴

求学·理科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题干选项词汇

徐冬晴

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和其他省份的阅读理解的题材具有紧贴时代、反映英美文化等特点,所选的文章多源于国外的英文图书、报刊、网络媒体。从体裁来看,文章分别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有些较难的语篇,句子长度、行文具有跳跃性,隐含信息较多,词汇运用要求高,一词多义、熟词生义、词汇活用频繁出现,对考生的阅读速度要求很高。那么做阅读理解时,如何做到找准答案、排除干扰项呢?

一、锁定关键词 ,搜索大范围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命制试题时,大多会在题干中设定一到两个关键词,锁定这一到两个关键词,就可以帮助考生通过原文寻找答题依据。常见的关键词有人名、地名、数词等,还有一些限定时间、地点或者程度的限定词。有的考生做题经验不足,往往只看到关键词所在的句子,这样就很容易被误导。如果考生扩大范围,看到关键词所在句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或者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即可避免犯错。

(2017年全国卷Ⅰ·D篇·34)What is the last step of constructing a working solar still?

A. Dig a hole of a certain size

B. Put the cup in place

C. Weight the sheets center down

D. Cover the hole with the plastic sheet

【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开头To construct a working still 可知,此處开始描述如何搭建太阳能蒸馏器。再由第三段开头Next, cover the hole with the plastic sheet, securing the edges of the plastic with dirt and weighting the sheets center down with a rock可知,最后一步是weighting the sheets center down with a rock(放一块石头在覆盖膜的中间,再把它压下去),故选C。

二、长句考概括,难句考转述

有的考生常常反映在原文中找不到题干中的句子,那是因为题干中的句子往往是文中长句的概括或是难句的转述。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考生要注意培养自身的转述能力和概括能力。转述是指通过明显地改变原句的表达方式或者浓缩、提炼核心意思去改写原文,转述的方式包括同义词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或者句子结构转换。概括是指将段落中的多个论据或细节,通过递进、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用更为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2017年全国卷Ⅰ·C篇·28)Why did UNESCO set April 30 as International Jazz Day?

A.To remember the birth of jazz

B.To protect cultural diversity

C.To encourage people to study music

D.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jazz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根据UNESCO和April 30 这两个关键词,将题目准确定位到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句话:UNESCO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recently set April 30 as a day to raise awareness of jazz music, its significance, and its potential as a unifying(联合) voice across cultures。根据to raise awareness of jazz music, its significance, and its potential as a unifying(联合) voice across cultures可知,该句描述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30日设为一个节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爵士乐、其重要意义以及其作为一个跨文化的统一声音的潜力的意识。该句较长,描述了国际爵士乐节的三个目标,可以概括为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jazz,所以该题答案为D。

三、 题干巧辨析, 还原真面目

做阅读理解时,考生不仅要阅读文章,而且要阅读选项并加以辨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干扰项的设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颠倒黑白。命题者利用原文中出现的一个或多个词编成选项来歪曲事实,混淆是非。考生看到这类选项觉得眼熟,但其实整个选项的意思完全不同于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2. 张冠李戴。命题者把文章作者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混淆起来,题干问的是作者的观点,选项中出现的却是他人的观点;或者题干问的是他人的观点,却把作者的观点放到选项中。

3. 偷梁换柱。干扰项用了与原文相似的句型结构和大部分相似的词汇,却在不易引人注意的地方换了几个词汇,造成句意的改变。

4. 无中生有。这种选项的设置往往与问题的设问毫不相干,在原文中并无相关的信息支持点,是命题者杜撰出来的。有时这类干扰项为生活基本常识和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由于它们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往往成为最大的干扰项。

(2017年全国卷Ⅱ·B篇·24)Why was the studio unwilling to give the role to the author at first?

A. Paul Newman wanted itendprint

B. The studio powers didnt like his agent

C. He wasnt famous enough

D. The director recommended someone else

【分析】该题的A选项“Paul Newman wanted it”属于“颠倒黑白”类干扰项,根据When the studio didnt want me for the film— it wanted somebody as well known as Paul可知,制片人不想要“我”,并非是Paul想要这个角色。B选项的设置也是属于“颠倒黑白”类干扰项,利用了文中出现的the studio powers和agents进行设置。D选项的设置则是无中生有,文中根本没有相关的信息支持点。故选C。

四、分析大框架,“ 一览众山小”

本策略针对主旨题、标题题和结构框架题。老师们在平时的课文教学时常常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文章读“瘦”,去除它的冗余信息,便于学生看到它的大框架和主要脉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视角的高度,达到“一览众山小”的目的。考生在读阅读理解时,如果掌握了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脉络,就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及理清作者的思路,应对各类主旨题、标题题和结构框架题就游刃有余了。

高考常考的文体的基本结构如下。

(1)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DefinitionDescriptionConclusion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TopicArgumentsConclusion

(3)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Story presentationEnding

(4)夾叙夹议文的基本结构

Story presentationConclusion

(5)新闻的基本结构

LeadBodyEnding

(2017年全国卷Ⅱ·B篇·27)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text?

A. To show his love of films.

B. To remember a friend.

C. To introduce a new movie.

D. To share his acting experience.

【分析】该题询问作者的写作意图,属于主旨题。考生首先要了解文章的结构。该篇为记叙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Paul Newman之间的深厚友情。文章开头介绍了当制片人不想让我参演电影时,Paul Newman站出来为我说话,两人因此而相识,然后描写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两人一直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Paul因病去世。全文围绕作者和Paul的友谊而写,由最后一段的开头I last saw him a few months ago可知,Paul已经去世,所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老朋友,故选B。

(2017年全国卷Ⅱ·C篇·31)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Flying Car at Auto Show

B. The Transitions First Flight

C. PilotsDream Coming True

D. Flying Car Closer to Reality

【分析】该题为标题题,考生可先看文章的框架结构。原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共四个小节,主要介绍了Terrafugia公司研制的飞车的历史及其参数、性能等,飞车试飞成功,预计将于明年进行销售。故选D。

五、训练在平时,功到自然成

高考英语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读懂图书、报纸、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考生除了在做题时注意运用上述技巧,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跳出舒适区,多读科普文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做阅读理解时喜欢用头脑中存有的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如果考生对文章的话题比较熟悉,那么阅读过程就会顺畅,理解就能更透彻。但是高考阅读理解常常选择考生比较陌生的话题材料,尤其会选择科普题材来命题,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阅读理解D篇,文章介绍了一种自己可以亲手制作简单易行的太阳能蒸馏器的方法,还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这样的文章考查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用刚学到的新知识去理解新内容,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考生应多读陌生话题的文章,适当跳出阅读舒适区,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己现学现用的能力。

2. 扩大词汇量,扫清绊脚石

据统计,高考阅读理解中的词汇比例有一定的规律,65%是考试大纲内的词,25%是考试大纲内的派生词,10%是超纲词。这10%的超纲词往往就是影响考生阅读理解正确率的关键因素,因为一篇文章的生词率超过5%,那就属于晦涩难懂了。建议考生做完阅读理解后,将文章里的生词、短语摘抄下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并在高考前认真背一遍高考阅读理解中常见的大学词汇和近五年高考考试大纲新增加的词汇。

3. 多读长文章,题材多样化

高考英语已经进入长阅读时代,文章越长,信息就越分散,考生就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文章的内容,长文章也会加大考生在文章中定位答题依据的难度。另外,理科生偏爱的科技文可能会让文科生抓耳挠腮,而文学类读物或评论却常常让理科生不知所云。一般来说,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会注意一个体裁平衡的问题。各种体裁的文章有着各自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比如小说注重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艺术化的形象世界,而戏剧注重矛盾冲突的设置,散文注重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因此,考生平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多题材、长文章的阅读,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培养自己迅速进入阅读状态的能力。

Tips

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建议同学们不要将平时读过的阅读理解文章丢弃一旁,可以挑一些好的文章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形成自己的高三英语诵读本,在早读、晚读时拿出来朗读,增强语感,效果胜于朗读教材。阅读好比万丈高楼,词汇则是搭建这一高楼的一砖一瓦。对于做过的阅读理解题,考生还可以安排以下几种读后活动扩充词汇量:对于文章中的生词可以根据构词法、上下文等语境线索猜测词义,对文章里出现的一词多义、熟词生义、词汇活用等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核心词汇不能仅停留在“形式——意义”层面,更要在高层次上加深和内化,避免在浅层次水平上数量的重复。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干选项词汇
数字算式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