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传统文化 提升高职学生素养
2017-12-29马慧敏
马慧敏
摘 要: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高职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想使青少年拥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品质,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家园,就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传统文化卓绝的哲学智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滋养青少年的心灵。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学生 素养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高职教育应该完成的首要任务。笔者学院地处孔孟之乡、圣人故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饱经五千年的沉淀,是经过历史的打磨才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汇聚了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岁月中它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历久弥新、芳香四溢,在新时代下依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功能,不仅可以强化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对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既有备受推崇的儒家“入世进取,自我实现”的人生观,又有道家“崇尚自然,自我完善”的世界观,还吸纳了佛教“慈爱众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儒、释、道三教的内在意识得以融会贯通,合而为一。同时中國传统文化宽容开放,百家争鸣,兼取众长,如“兼爱非攻”的墨家、“变法图强”的法家等诸家精髓。各种思想不断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今天多维度、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体系。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崇尚伦理,自强不息;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通过辩证的思考追求真理;百善孝为先,视孝道为精神基础;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1.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前文所述,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哲学、艺术、科学、医疗等各个领域,涉及整个社会的细微之处。用如此广博的文化来武装、教育青少年,无疑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对社会中各行各业、人生百态有更深刻的了解,不仅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还可以将古今文化作比较,找寻文化进步的踪迹,思索文明发展的规律。
2.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修养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厚德才能载物,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智慧和深刻历史教训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应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的上进心;“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胆忠心;“民为贵,君为轻”的人本主义精神,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3.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琴、棋、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作品本身就能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古人绘画讲求意境,音乐讲求神韵,书法讲求气势,诗词讲求韵律,散文讲求意蕴。古人对意境的追求,往往已经超越了艺术品这个载体本身,能够深刻地体现他们审视艺术的独特视角,及对于艺术与众不同的领悟,达到了“人”“艺”合一的境界。
4.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世界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承受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迫不及待的过洋节,却淡忘了传统节日;崇尚金钱万能,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横行,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导致部分学生理想迷失、道德滑坡,严重损伤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文化霸权、防范西方社会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强化文化安全观念,传统文化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心灵鸡汤。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青少年可以树立正直、勤劳、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高职学生思想意识现状及原因探究
1.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高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奔赴城乡,就是祖国建设的栋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部分学生道德缺失、精神贫乏,致使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在青少年中滋生、蔓延。
2.传统文化自身特征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精华与糟粕并存,其自身存在着一些陈旧的、消极的因素。学者高炜曾针对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总结了三个结论:一是传统文化“追求安稳的文化心态,抑制创造力生长”;二是传统文化“尊崇某些权威的社会伦理,阻碍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形成和发展”;三是传统文化带有“泛道德化倾向,影响科学精神的确立”。因此不能照抄照搬,一成不变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富含正能量的部分加以利用。同时还要注意与社会现状和青少年思想状况以及青少年意识形成的规律相结合,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策略
如何应对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入挖掘青少年成长过裎中可利用的传统文化内容,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其主要途径如下。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完备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是一个备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它不是仅凭教师个人或学校一方就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拧成一股合力。原生家庭对于孩子行为、性格、心理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童年的经历对于孩子一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家长和社会携起手来,积极邀请家长和社会参与学生的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如开办家长学校、组织亲子活动、聘请社会人士做传统文化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许多核心的观念,意识到何为“礼”何为“孝”。在做中学,较之单纯的说教能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消弭代沟,还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善,将这种善由家庭散播到社会,最终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从而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学校积极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课题研究、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专题讲座、家校携手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多途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endprint
2.强化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强力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加速传统文化进课堂,健全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合理设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青少年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其身临其境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自觉度,达到“自主学”“主动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它突出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上,是全体师生言行举止的指针,对全体师生有强大的向心力和牢固的凝聚力。对学生具有规范和引导、对社会有模仿表率作用。通过校风建设,可以促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教学、专业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更具辨识度,改善学校的形象,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積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活动。找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契合点,寓教于乐。既愉悦身心,又能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再次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本地的各类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托本土传统文化载体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努力寻找教育契机,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其良好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3)运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是关键。利用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资源,报纸、电视、网络平台、电子显示屏等传媒途径,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实施传统教育的关键。浸润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学生不由自主的就会将至圣先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的成长历程。
参考文献:
[1]秦永芳.试论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论坛,2007(8).
[2]秦海地.用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N].中国青年报,2012-12-11.
[3]黄高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文化挑战与对策[J].青年探索,2009(3).
[4]曾静萍.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教育[N].中国艺术报,2009-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