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属与画贩互撕背后的鉴定话语权之争

2017-12-29冯善书

收藏·拍卖 2017年7期
关键词:收藏界王氏刘某

冯善书

近日,王憨山家属公开实名举报湖南省娄底市文化局刘某侵犯王憨山著作权,该事件引发收藏界高度关注。

以其作品“重、拙、大”的审美法度著称于世的王憨山,是当代极具代表的中国花鸟画家。实际上,王氏家属与刘某的纠纷并不是第一次通过网络在全国公开化。两年前,刘某曾在博客上发表题为《祸起王憨山》九十多回的文章,讲述他与收藏界和王憨山家的各种恩恩怨怨。所有关联性事件的直接焦點均指向同一个问题:刘某多年经营的王憨山作品涉嫌造假,或侵犯了王憨山的合法著作权。

既然作品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为何不请出王憨山先生亲自来进行眼学鉴定、从而定纷止争呢?问题正出在这里,早在17年前,王老先生便已经驾鹤仙去。加上王氏水墨虽有很高的艺术识别度,但其拙朴大气、用笔刚硬的艺术特征极易被别人仿冒,就连书法也是如此。因而,王氏家属和刘某有关作品的真假争议,从一开始就闹得不可开交,直到今天仍然得不到解决。

在艺术品市场上,证伪的话题可谓老生常谈。对名家作品的证伪,往往牵涉巨额的经济利益,故而收藏者从不敢等闲视之。记得2014年,当业界围绕大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所拍《功甫帖》的真伪问题,喋喋不休地吵了近两年的时候,笔者还专门在善言斋专栏写了一篇文章《真品?赝品?到底谁说了算》,直指这些争议实际已脱离问题本身,而逐步演变成艺术品鉴定的话语权之争。在真与假的问题上,到底谁说算?王氏家属与刘某的“互撕”,似乎揭示着这个问题至今无解。

众所周知,在这个连艺术家自己的鉴定结论都可能被怀疑的年代,若把唐伯虎、苏东坡、齐白石和张大干这类已逝艺术家的作品,交给任何一个不具司法权威的机构或专家来鉴定,都可能会有人站出来指出“这些鉴定结论很可能是不可靠的”。笔者也曾经想过,一幅某位名家的画作市场价值是500万元,若有人愿意拿出其中的1/5或者更多来跟鉴定者分红,相信很多国内的专家都未必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这一点从近年来国内那些著名的鉴宝专家,在全国各地到处走穴赚国宝帮的大钱就可以明证。既然名声在外、甚至在学术界还有一定地位的专家都抵挡不住诱惑,凭什么我们相信家属就能够例外呢?

当然,笔者这样说不是在挤兑王憨山先生的家属。王氏家属的情况还有点不一样——他们是在收藏界打假,而不是在救火。既然艺术家及其近亲属的话都有瓜田李下或负气之嫌,那么,还谁的话更可信呢?

目前,业界能够站出来说两句话且相对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人,除了有当事人委托的所谓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外,就剩下一些不隶属于任何商业机构的学者了。

这其实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前者号称是独立机构,从注册登记资料上也看不出与其他商业组织或个人有任何关联。然而,在艺术品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的近十年来,国内的金融机构始终不承认有这样的专业且独立的机构,可以对一件有争议的艺术品,作出让市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鉴定结论。原因是,专业机构聘请的专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作出不完全与事实相一致的判断。正因为独立机构不独立、不权威,才引致了今天艺术品经营机构融资难的问题。

学者虽然在法律关系上不隶属于任何商业组织,然而,这也代表不了学者就能够始终坚守公正的底线,原因跟第三方机构是一样的。说来说去,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西方的艺术品市场起步早,他们对待真假的问题似乎并不像中国这么苦恼。原因是,欧美有很多从事专业收藏的贵族阶层,有些家族的收藏历史可以上溯到几百上千年前。这类贵族收藏家不仅对某些特定领域的藏品真假有足够的专业话语权,而且非常重视自己家族的名誉,他们的代表极少会在司法机构面前昧着良心说假话。试想,如果法院能够分别邀请到几个或很多个这样的家族代表来为争议作品出具独立的鉴定意见,何愁不能定纷止争?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藏界王氏刘某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算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迟到罚款撞领导
梦里梦外
艺术收藏的未来
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在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