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颁奖 三位海归科学家获奖大时代不约而同感谢
2017-12-29
10月29日,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等三位海归科学家,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位获奖者在发表感言时,不约而同地感谢这个大时代,共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们如今的成就。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该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两岸四地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让科学家成为偶像。该奖项最初设“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奖项,后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也是两位海归科学家,即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物质科学奖”)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生命科学奖”)。
施一公
“生命科学奖”得主
获奖评语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获奖感言
我特别想感谢这个时代,我遇到了一个大时代,一个新时代。
像我这样一个在驻马店长大,九、十岁的时候还天天想着长大要每天吃一个苹果的孩子能有今天,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1978年底52位中国学者走出国门赴美留学,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留学生的出国留学之路。随后,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多达500多万人跨出国门,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留学潮。如今,这500多万人中已经有300万人左右回到中国,他们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科学的进步和各项建设的前进。
我是这300万人中的一员,我非常感谢这个大时代,也非常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个精彩的大时代,我也很想在这个时代中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让我们这批人,让我们这代人,有这样一个追求梦想的机会!
潘建伟
“物质科学奖”得主
获奖评语
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获奖感言
感谢妻子。她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从17岁开始努力,一直到26岁,花了将近9年的时间,她终于在某一天答应嫁给我。这给了我足够的信心,让我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成的。我也非常感谢她对我事业的支持,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感谢父母。1987年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我跟父母一起散步。我说我想学物理,但将来可能没有饭吃。他们说没关系,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是没有什么功利心的,沿着这条路走下来了。
感谢团队。当年出国的时候,我跟学生们有一个约定,大家分头出国留学,把几个技术全学到手,适当的时候一起回来,一起做一点别的小团队做不了的事情。当年跟我约定的每一位学生,也就是我现在的同事,他们都学成归国了,我们一起把这件事做成了。
感谢时代。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量子通信卫星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射,得益于我们的国家,得益于这个大时代、新时代。国家经济的发展,让我们能够做一些令国外同行们羡慕的事情。我非常高兴能在国家支持下,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做一些世界领先的事情。
许晨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
获奖评语
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获奖感言
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是我们理解世界深刻规律的基本语言。能够成为一个数学工作者,是很令我心存感激的事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投身于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业,并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是一件幸运的事。
每个从事数学研究的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天赋内能够再进一步,证出更漂亮的定理,解决更困难的问题。驱动我们前进的,不仅仅是对未知的渴望,还有创造过程中震撼我们的逻辑和诗的美。
陈省身先生曾说过,中国是数学大国,但是21世纪我们更需要把中国建设成为数学强国。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纵观世界历史,每一个科技强国都是先成为一个数学强国。所以,在这里,我想感谢一代又一代数学前辈承前启后为中国数学发展所做的努力,我自己也时时不忘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初心和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