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纳百川

2017-12-29

神州学人 2017年12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外籍外国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才的这段论述让我们看到,人才,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5年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紧紧围绕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不断完善海外人才引进管理服务体系,海外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引进海外人才数量大幅增加,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作用发挥明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逐渐成為国内外一流创新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

根据国家外专局委托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的在华工作外国人数量,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占全国的23.7%,居全国之首。此外,还有14万余名留学回国人员在沪工作和创业,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5000余家,注册资金近7.8亿美元,居全国前列。上海连续5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排名第一,成为越来越多海外人才眼中的“东方明珠”。

海纳百川引才聚才

人才集聚从“量”向“质”转变

2017年8月16日,“2017英美名校中国留学人员上海职业见面会”在上海华亭宾馆举行。当天,来自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6所名校的近600名博士、硕士和学士,与在沪24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25家跨国公司进行交流对接,200人次达成初步意向。“见面会”始于2009年,参会人数逐年增加,累计有4000余名英美名校留学人员参加过“见面会”。

直指世界顶尖名校,彰显了上海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方向的调整:从“量”到“质”。近年来上海年度引进的海外人才从2012年的12344人增至2016年的20741人,年均增长13.8%,尤其是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从2012年的5491人增至2016年的11093人,增幅超过100%。与此同时,高层次人才数量也不断攀升,目前上海共有101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9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51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些高层次人才成为上海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实现人才集聚从“量”向“质”的转变,5年来,上海聚焦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延揽全球英才。

——请进来。在用好“英美名校中国留学人员上海职业见面会”平台基础上,实施好“海外赤子计划”,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新创业,鼓励他们为国服务。此外,每年还组织上海用人单位积极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及在广州举办的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活动,与海外人才直接交流对接,邀请海外人才来沪参观考察,进行项目洽谈,促进创业项目落户上海。

——走出去。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积极组织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用人单位参加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地举行的海外人才招聘及项目对接活动,储备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近年来,每年都组织海外招聘活动,受到用人单位和海外人才欢迎。

——海外联络常态化。依托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在华盛顿、旧金山(硅谷)、伦敦、巴黎、汉诺威、多伦多、悉尼、大阪等城市设立海外联络处,负责联络当地中国留学人员,为他们提供来沪工作政策咨询和人才需求信息,并与当地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与海外人才保持经常沟通。

——顶尖人才专项引。围绕上海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瞄准世界前沿,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通过实施“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进能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重点工程建设、重要技术创新的战略科学家、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给予引进单位和顶尖人才相应配套支持。

大刀阔斧深化改革

海外人才政策面上实现“零障碍”

2015年8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印尼籍应届硕士毕业生张健炽成为中国首位拿到《外国人就业证》的外籍应届留学生(右图)。他的这份“幸运”源自于上海海外人才政策的宽松与放开。2015年6月,上海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规定,凡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经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出具证明,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这意味着外籍人员在沪就业需有两年工作经验的限制被打破。这一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外籍应届毕业生和求贤若渴的企业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

2016年 11月3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卓尔清(Joaquim Nassar)接过了一张由上海市外专局签发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这使他成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后上海首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获得者(左图)。

“现在的申请手续便利了很多,只要上网就能申请,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准备很多纸质材料。”卓尔清说。

自2016年11月1日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工作,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后,简化归并申请材料,凡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无需再提交单位申请函、许可存根、中外文个人简历等,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进一步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上海注重市区联动,构建管理、服务、监管全覆盖的外国人才管理服务网络,为外籍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大便利、更优管理、更好服务。这项制度是上海海外人才政策体系的一大亮点。

2017年6月,上海又印发了《关于外籍高校毕业生来沪工作办理工作许可相关事项的通知》,对外国留学生、境外高校外籍毕业生和外籍博士后等类别外籍高校毕业生在上海工作的申请条件、办理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将原来外籍应届毕业生直接留沪就业学历要求从硕士学位放宽到本科,以更大力度支持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后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

2017年8月,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上海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的通知》,允许持有L、M等签证入境,但未达到外国高端人才条件的外国人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免办《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这些简化、优化措施,凸显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海外人才的重视和渴求。

2015年9月9日,美籍华人、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辰从上海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窗口拿到上海第一张《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人才类工作居留许可推荐函》(右图)。按照上海的人才新政,他可凭此函申办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加注“人才”);工作满3年后,经单位推荐,可按规定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我是2012年回国创业的,当时办的是普通的工作类签证,3年的有效期快到了,刚好得知这个新政策,感觉非常便捷。”领取首张《推荐函》的刘辰认为,这样的新政给外籍人才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便利,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事实上,从2015年的“人才20条”到2016年的“人才30条”,上海人才新政中关于海外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竞争力愈发凸显。5年来,上海陆续新出台或修订了《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上海市贯彻中组部、人社部等25部门〈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的意见》《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直接办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留学回国人员、外国人才、台港澳专才为主体的上海海外人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实现了面上政策“零障碍”。

科学管理用才育才

海归成为上海发展新动能

金力,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1994年获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05年回国。金力是国际知名进化遗传学家,长期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人类性状的进化机制,在基因组水平深入解析了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阐明了东亚人群多个性状适应性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揭示了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与自然选择密切相关,为研究人类性状的进化机制和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提出了多个新思路和新策略,推动了进化遗传学和疾病遗传学的发展。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10多年前,我举家回国,马上投入到建立中国人群大型队列研究的筹备工作中。事业起航,百废待兴,‘浦江计划给了我珍贵的第一桶金。10多年过去了,我所在的实验室成为国际领先的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重镇,我也有幸成为中科院院士。‘浦江计划的珍贵之处,在于雪中送炭,在事业初成的今天,回想起获得‘浦江计划支持时的激动和兴奋,更能感受到这第一桶金的弥足珍贵。”

金力的一席话道出了留学回国人员对“浦江计划”的深厚感情。他所说的“第一桶金”,就是上海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该计划专门针对新近回国的留学人员,给予他们资金支持,每年出资近5000万元。资助类型分为科研开发类、企业创新创业类、社会科学类、特殊急需类四类,资助金额10万元-50万元不等。13年来,累计资助3376人,资助总额近5.8亿元。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前沿研究到高新技术攻关、高科技产品开发,“浦江计划”吸引了美、日、德、英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留学人员来沪创新创业。资助对象中有12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1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浦江计划”已成为上海凝聚、选拔和培育高层次留学人才的重要平台,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像金力一样,许多项目入选者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上海发展的新动能。他们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项目验收数据统计,在以科技创新为定位的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发表科技论文7篇;以技术攻关为定位的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6件(项);一批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被选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体系、“中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一批项目承担者成为上海文化、艺术、教育、财经等领域的佼佼者。

优质服务便才留才

创新创业软环境不断优化

祖国那么大,海归归何处?软环境对选择者权重越来越大。

为了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上海出台了《上海市贯彻中央组织部等十三部门〈关于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特定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解决了“千人计划”专家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税收等16大类40项问题。同时还专门设立了“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并在浦东、杨浦、徐汇、闵行、嘉定等海外人才集中的5个区设立了分窗口,形成“1+5”联动机制,为入选专家提供“一口受理,全程服务”的服务模式,并逐步实现了“千人计划”服务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效率,赢得了认可。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把人才环境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人才的工作生活需要,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引进、留住、用好海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2015年7月,修订后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将申请对象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最长有效期延长到10年。自新政实施至今,上海共新办海外人才居住证3655人,其中有效期5年以上的167人,有效期10年的21人。

2016年,政策红利继续释放。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直接办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持证人除享受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市民待遇外,还可按规定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在海关通关时,高层次人才还可享受海关给予的通关便利等。

5年来,上海海外人才工作生活配套政策日趋完善。正如上海城市精神所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上海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营造与全球卓越城市相适应的综合服务环境。

2017年6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海外人才局揭牌(左上图),这标志着全国首个以“海外人才局”命名的政府机构成立,这也是上海在海外人才工作方面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创新。上海今后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强化各区海外人才管理服务职能,健全工作网络,形成工作合力,聚焦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需求,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营造更好的软环境。

5年来,随着海外人才工作政策创新、环境优化、服务水平的全方位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衷情上海、选择上海、留在上海,让上海成为享誉国际的人才高峰。一批又一批的海外人才,也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知识报国,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未来,上海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思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供稿/上海市外国专家局)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外籍外国人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街上遇见外国人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