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摭探

2017-12-29张炳妹

成才之路 2017年34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健康成长

张炳妹

摘 要:分层教学能够推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受到很多教师欢迎。文章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例,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进行几种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比较,为学困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学生的健康成长寻找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分层教学;学困生;外来务工学生;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4-0007-02

教育家佐藤学在《“分层教学”有效吗》一文中说,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层教学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但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却大行其道。本文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例,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分层教学提出的背景,进行几种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比较,为学困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学生的健康成长寻找教学策略。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背景

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之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以上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材施教原则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即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以使教师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育家佐藤学在《“分层教学”有效吗》一文中提到,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层教学”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但在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却大行其道。文中分析了“分层教学”的无效性,认为“分层教学”是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此文是根据欧美国家的情况进行的研究,这些国家班级人数少(基本上每个班一二十人),教育理念、升学制度有其自身特点,而且课堂也是开放式、自由式,本就能實现每个学生个性的绽放。更为重要的是,此文强调的是显性分层,有失公平。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力资源有限,加上近些年人口流动性较大,外来务工子女较多,只能实行较多人数的班级授课制,同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不实行层次分班制。这些因素,使得因材施教的原则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如何给弱势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一个自信而有尊严的思想品德课堂呢?这迫切要求一线教师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性的今天,及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绽放每个学生的精彩。

二、几种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比较

针对几种分层教学模式,本文作者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如下探讨。

(1)分层走班模式。此模式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一周五天,每天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别安排不同的中考科目(语数外平均一周一次,理化、政史隔周上),实行大范围、运动式的分层,初衷是落实因材施教、提优补弱。但根据思想品德课上的观察,存在的问题是:走班的过程凌乱、班级管理不到位、直接显性的分层使学生心理落差变大(或因环境陌生不敢发言,或好表现而流于形式)、课堂反馈不佳,收效甚微。

(2)“个别化”学习模式。这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教师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存于数据库,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学习。这看似将选择权赋予学生,但实际学习效果也不佳。因为现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时较多,一些家长又疏于管理,加上部分学生的自制力较弱,所以,很多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受不良信息干扰,影响正常学习。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层次组,期末再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层次调整。在思想品德课实践之后,发现有时这边是风生水起,那边却悄无声息,最终不光学习能力出现两极分化,还会造成不同层面的心理缺陷:或自私、自大,或自卑、自弃。

(4)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它保留原班,而在目标制定、教学设计、反馈检测等方面以分类建组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这实际是显性分层,虽然以建组为名,但学生都是心知肚明的。举个例子:为了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某班主任调整位置时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却听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说“老师其实是觉得我们不行,放弃我们了”。此后,这些学困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更加消极。这种教学模式,是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淘汰的显性分层教学模式。

(5)“分层互动”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隐性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班上学生的成绩、爱好、性格等进行分组,各组在小组长的带动下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它能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它还要求教师在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课堂评价、作业布置、反馈检测等环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隐性分层。这种分层,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使部分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又促使同组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同组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

三、思想品德课堂设计案例分析

现以思想品德苏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进行说明。

(1)学习目标。1)知道挫折的含义,了解导致挫折的因素;2)认识到面对挫折时人们的态度是不同的,理解挫折也是一种财富;3)学会乐观、坚强,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层层递进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与实践。

(2)活动过程。1)活动一:走进生活,感受挫折。A.讲述篮球励志哥秦旭磊的故事;B.人物竞猜;C.讲述自己的挫折。2)活动二:各抒己见,剖析挫折。A.分析导致挫折的原因;B.阅读教材P34刘某的案例,讨论刘某同学遭遇挫折的原因有哪些。3)活动三:合作探究,论辩挫折。A.辩论“挫折是好事VS挫折是坏事”;B.欣赏名人名言。4)活动四:走进刘同学,战胜挫折。阅读刘同学的故事,谈谈对战胜挫折有哪些启发。5)活动五:青春寄语,体悟挫折。A.人生路上有甜有苦,有喜有忧,有时也难免跌倒,但要勇敢地抬起头,自信地走下去;B.写一写印象最深的战胜挫折的经历。

分层教学不是指教学设计要有几个版本,而是指注重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注重由浅入深。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把相对简单的任务交给第一梯队学生,比如活动一中的B、活动五。这些活动内容相对简单,第一梯队学生回答出来之后,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有了课堂的存在感。可以把活动一的C、活动二的B、活动四和五,交给第二梯队学生,他们可以对第一梯队学生的问题答案进行补充,既弥补不足,也夯实基础。而课堂效果的提升,需要第三梯队学生带领完成,比如让他们完成活动一的C、活动三的A、活动四和五,他们会在互相补充中引领课堂深入推进,尤其是他们分享的亲身经历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真实教材,是活例(本文作者撰写的《活例,思想品德课之源》一文发表于《新课程导学》杂志2011年12期)。当然,这种安排不是绝对的,若有学生举手,无论是哪个梯队的都可以自由表达,这正是课堂的浪花。

上述是内容上的隐性分层,当然,要使分层无痕,还得在评价上分层,给予学生与其层次相应的肯定评价。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这种分层教学更能让学困生尤其是不被部分教师重视的外来务工子女有存在感和成功感。

(3)作业设计。学生个体不同,所掌握的知识和关注的领域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后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分层。

四、结束语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应允许学生“因教择学”,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课堂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存在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不同的生命绽放不同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分层教学有效吗[J].全球教育展望,2010(05).

[3]章弋南.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05).

[4]葛维佳.刍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J].广西教育,2013(11).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健康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