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青春的力量助力山村脱贫

2017-12-29李君

中国扶贫 2017年24期
关键词:规模化总书记习近平

李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

提振脱贫致富“精气神”

打赢脱贫攻坚战,群众是主角。“精准扶贫,重在扶志”眼下已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共识。如何去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实效,成为扶贫工作的难点。

我所在的岫云村缺乏规模化的产业,除很少一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外,大多数村民的收入还是依靠坚守传统小农产业。针对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就是让村民们做好农民本分,坚守土地,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因户制宜发展产业,既能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群众靠自身劳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村民郑秀荣患有类风湿,手脚变形,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在砖厂打工来维持。前年郑秀荣的丈夫所在的砖厂倒闭,全家人一下子没了收入来源,被纳入村中的贫困户名单。针对她家劳动力较为缺乏的情况,我们鼓励她养少量的猪和鸡,并为她找好销路,让她没有后顾之忧。郑秀荣家养了4头猪、50只鸡。我们还鼓励她坚持传统生态喂养,保证品质。到年底,她家的猪能够卖到2000元一头,母鸡能卖到80元一只,公鸡能卖到100元一只,再加上蛋、菜、粮、油等,总收入15000余元。

眼下已经脱贫的郑秀荣的生活被农活填满,她的农产品城里人吃得放心,而她收获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一份靠自己劳动脱贫致富的尊严。

贫困户李雪云因为一场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可生活还得继续,钱从哪里来?李雪云家房前屋后有很大一片空地,我们鼓励她散养羊、猪、鸡、鸭等家畜。今年李雪云家的鸡大约卖了300只,猪卖了5~6头,收入至少有50000余元。

李奎华今年77岁,曾是一名伐木工人,退休后回到老家岫云村颐养天年。和其他村民一样,他也选择散养一些家禽、家畜。由于认真养殖,不用饲料,他家的农产品也卖上了好价钱。他常说:“我们这些人上了年纪,干不了什么重活,就养一点鸡,自己挣点钱,既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又能通过劳动养活自己。劳动好,劳动能挣钱还能锻炼身体!”

这么长时间的扶贫工作干下来后,我们发现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于扶志。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正确引导农户通过自身劳动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愿望,让村民们充满脱贫奔康“精气神”。

乡村振兴促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他也曾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虽然我们很多时候强调规模经营,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家庭规模的经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做精农业。

岫云村地处山地丘陵地区,发展规模经营的难度很大。我们便研究在村中推行产业的“去规模化”,即标准统一、分户散养、适度规模、精细生产。去规模化主要体现在,要因地制宜做好一家一户的精细化生产,做高品质农业、做品牌农业。我们的想法是将“岫云村”打造成农产品的品牌,以生产高品质产品作为岫云村发展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提倡的“去规模化”并不是反对规模化生产。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家一户看似只养5头猪、20只鸡、30只鸭子,但如果全村人都养,全镇人都养,全县人都养,它的产值是非常庞大的。

如今,全国各地都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而在农村,无论发展种植还是发展养殖,最终的问题都会指向“农产品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出高价钱”。这就必须要紧紧抓住市场的“牛鼻子”,通过打通农产品市场来激發老百姓的内生动力。

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让他们能够踏踏实实搞生态养殖、做好精细农业,我们还创新运用以时间来确定农产品价格的形式来替代传统的以重量来确定农产品价格的形式。“不按重量,按时间计算价钱”是我们在整个产品体系中提出的一个最新颖的概念,我们要让消费者相信我们产品的品质。以喂养一只鸭子为例,一只鸭子如果采用精细化喂养,三年时间只有3斤左右,但如果使用饲料进行喂养,三个月就能长到三四斤,那么对老百姓来说,如果不改变计量方式,他们便不愿意喂养这么长时间,既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又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

2016年,我们以“岫云村”为品牌的主题体验餐厅在成都锦城大道正式开业。这个扶贫体验餐厅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材料全部来自岫云村,消费者在餐厅不仅能够吃到健康食材,还可以顺带买走村里的农产品。扶贫体验餐厅成为连接城市和山区农村的窗口和桥梁,实现了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生产需求的无缝连接,使岫云村这个品牌真正扎根在了大都市。

从原始的小农经济到去规模化的精细、绿色生产,这是岫云村对种养殖业生产方式的回归。而生产方式的回归又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到目前为止,岫云村已由200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上升到现在的11807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15%。今天的岫云村,通过走一条“以村为品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

青春无悔 农村有梦

《青春无悔 农村有梦》这是我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发言的题目,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却是对我这近10年农村工作最深刻的总结。回想起2008年初到岫云村任职时,从父母的不理解、群众的不信任,到四处“化缘”,为村里修通了3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再到2014年成功举办“远山结亲 以购代捐”活动,直至今日岫云村的整村脱贫,都是我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今天的岫云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省级四好村”;今天的岫云村,开会掉根针都能听见;今天的岫云村,264户人家有153户开上了小汽车;今天的岫云村,走出了一条以村为品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的岫云村,每天都有人指导生产,收购产品;今天的岫云村,每个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嘉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重要保障。”我们岫云村正是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步步走向幸福新生活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谢政府,感谢党。村中72岁的侯大爷曾经对我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谢党,感谢政府。”这其间虽然饱含扶贫工作者的汗水与艰辛,但是能够让年逾古稀的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农村工作的将近10年时间里,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从来都没有感到过后悔,因为正是这些艰难险阻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

岫云村,只是千千万万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我对今后的农村工作也有了新的目标,希望岫云村的精细化、去规模化模式能够走向全国,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做出更多贡献。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因为只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农村的未来才会更有希望。

让我们一起携手,感悟践行十九大精神,争做助力脱贫攻坚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规模化总书记习近平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习总书记“下团组”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总书记的告诚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