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17-12-29崔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3期

一、声情并茂,以情激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把握口语与非语言因素的力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沟通思想。思品课中,有许多需要展现教师语言功力的地方。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富于节奏感,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抗日战争胜利》一课,教师在讲述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故事中,通过运用语言媒介,时而激昂、时而愤怒、时而沉痛,向学生渲染故事气氛。学生随着教师的情感进入角色,被烈士至死不渝的精神所感动。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教材内容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可触可摸的立体形象,使学生被蕴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所熏陶。教者全神贯注,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嵌入到语言中去,表达出生动的形象,达到了以情激情的目的。

二、展现情境,以形激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情境中产生的,直觉的情感体验是由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直观的形象、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手段。《品德与社会》课中必须重视情境创建,教师运用各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形象,在境中悟性、在情中明理,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熏陶。

以“战争与冲突”这一话题为例,在课堂中我们发现,战争伤亡数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冷冰冰的。面对数据,学生仿佛又回到死记硬背、枯燥说教的模式中。对于战争,有的学生受电视、电影与电玩的影响,甚至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儿童不会像成人一样,对数据做理性分析,进而上升为认知。我们需要尝试从“儿童视角”来改善教学。教师应选择“从儿童眼中看战争”这一角度,抛开那些枯燥的统计数字,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与真实感受入手,呈现出一副“儿童眼中战争图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虽然学生生活在远离战火的地方,但是儿童的心是相通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战争的感知,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及对和平的珍爱。尝试儿童独特的视角看问题的本质是探索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教学思路。一旦找到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才能举重若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挖掘历史,激情爱国

《品德与社会》课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教育因素。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一單元中包含“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等内容。教师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运用学生看课件图片、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1874年,由李鸿章主持建立的水师,是北洋水师的前身;1885年,清政府开始设立海军衙门,订购军舰、修筑军港;188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北洋舰队,共有军舰22艘,由丁汝昌任提督。在学生了解了北洋舰队的简单情况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在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的官兵是怎样与日军作战的?邓世昌在战斗中有哪些言行?你对邓世昌的言行有哪些评价?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正是由于中国广大官兵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壮举,使得日军仓皇逃走。通过讨论,学生由衷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榜样引导,移情入化

人行有仿效,择善而从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古代的爱国英雄人物、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革命先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英雄模范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们能从榜样的身上获得正确的评价意识,而后身体力行。例如,以《中华传统美德》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讲述了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投降的故事。之后,教师让学生说出他们心中所崇敬的爱国英雄的名字。学生们一边说一边把课前收集的爱国英雄的照片挂在黑板上:爱国诗人屈原、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将领吉鸿昌、民族英雄邓世昌等等。教师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浩然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忠于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如在讲解杨利伟乘坐载人火箭首次登空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品社教师的历史使命。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每堂课的教学中,常抓不懈。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有效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单位:丹东市振兴区二纬路小学)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