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2017-12-29刘彦婷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3期

摘要: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民间工艺蕴含着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与儿童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近年来研究者发现,民间工艺具有民族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文章通过分析民间工艺的教育价值和特点,探析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以期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工艺;幼儿园课程;民族文化;艺术教育

作者简介:刘彦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学前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审美与艺术研究。

研究者从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发现,民间工艺与幼儿内在精神情感存在着共鸣。 在如今多元文化竞争时代条件下,不同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在幼儿阶段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同时,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点,从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分析二者在幼儿领域融合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当代学科大全》等文献中,认为民间工艺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其作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蕴含审美价值,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多样的生活趣味。可见,民间工艺有着工艺美术的特性,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双重属性。从功能与功能上来看,民间工艺贯穿于人们大众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范围广泛,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天真质朴的性格特点。

(一)民间工艺的文化传承价值

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民间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民族性与时代性。幼儿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民间工艺,有助于幼儿感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增强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具有强韧的文化传承性价值。费孝通先生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美其美”的人,其意义在于只有培养出真正喜欢、热爱、认同民族文化的人,才可以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幼儿是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在幼儿阶段传授民间工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民間工艺的儿童审美教育价值

虞永平先生曾指出,学前儿童的课程应是以文化形式的方式存在的,其价值除了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外,最核心的精神在于发展儿童的人格和体魄,为儿童拥有一个幸福完美人生作铺垫。民间工艺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积累,能够满足幼儿的身心主体性需要,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纵观民间工艺,面塑、陶瓷、编织、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往往以快乐、幸福为主题,采用幽默饱满的创造风格,处处体现着人们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幼儿通过接触与了解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精神上也会产生共鸣,有助于教育幼儿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其次,民间工艺具有对称与节奏的美感、色彩搭配组合的视觉冲击力。幼儿欣赏风格多样的民间工艺所带来立体感、空间感与秩序感会产生审美愉悦的情感。“要想精,加点青”“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这些是民间手工者们多年总结出的审美经验。民间工艺在造型、色彩、节奏上会加深幼儿对周围社会事物的审美感知,增强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在欣赏与游戏中,不断加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探究力,使幼儿身心发展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构想

泰勒曾在1949年《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著名的“泰勒原理”,本研究依据泰勒的课程原理,将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构想分为目标设计、内容安排、活动组织、评价手段四部分进行简要分析。

(一)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的方向和出发点,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设计,主要由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依据。在理论层面上,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观点以及民间工艺在幼儿园中的审美文化教育价值,从幼儿身心发展成长角度出发,将幼儿园课程目标大体上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维度。在实践层面上,幼儿在接触感知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由于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审美理解不同,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要求,可将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目标列为如下框架(见表1)。

(二)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内容安排

民间工艺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我国民族文化悠久,不同地区的民间工艺极具地方特色。笔者认为,民间工艺的课程内容安排应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编制两方面入手。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幼儿成长的工艺作品。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应选择工艺作品简单,能够使幼儿操作性参与性强;蕴含丰厚的文化审美艺术价值;民间资源丰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材料;结合幼儿园实际条件,活动客观性较高的艺术作品。在内容编制上,由于民间工艺制作程序复杂深奥,不利于幼儿理解,因此,可以采用替代材料,化繁为简。比如,在安排《我是小小陶艺工》课程内容时,处于幼儿安全性等因素的考虑,可以将传统工艺中的藤条用纸条或彩带代替,降低难度,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时,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教工作者们可以在幼儿游戏中模拟真实的情境,搭建窑洞模拟陶制制作情境,寻找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各领域结合的契合点,给幼儿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三)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活动组织

笔者通过对幼儿园的调查与思考,认为幼儿园民间工艺活动组织可以从二方面入手,一种是幼儿园主题活动,另一种是具体到某一领域的活动,通常发生在艺术领域。两种活动间需要寻找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长点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契合点。本研究以《美丽的民间陶艺》主题活动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在这次主题活动中,以民间陶艺为出发点,结合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分别设计了具体的课程活动。(见表2)

(三)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评价

虞永平先生曾将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概括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应全面系统的收集资料,科学准确地判断对幼儿教育价值和效益的过程。对于民间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评价,具体可分为评价的主体,即有谁来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应开辟多种渠道,避免评价主体单一化,以幼儿主体活动的设计和参与者为主体,家长、幼儿、园长、其他幼教工作者均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其次,评价的对象,即评价的是什么。由于幼儿院课程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因此,在评价对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应考虑课程方案、目标设计和课程在实际运作中的效果评价,可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而全面地收集资料,做好评价记录。

三、民间工艺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素养,传承民间文化

在幼儿园的民间工艺活动研究中,教师是民间工艺传承的重要一环。民间工艺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种特殊学科,历史悠久,种类复杂。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教师在向幼儿传授民间工艺知识时,容易出现纰漏,往往存在“现学现卖”或含糊概括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自己要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学习民间文化,是教师教育幼儿应具备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的素养还包括伦理素养,即应对幼儿在民间工艺参与互动过程中存在的問题,给予耐心的倾听与指导,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幼儿真正地认同和接受民间工艺,传承民间文化。

(二)筛选优良民间文化,保存民间文化之本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永恒的主题。由于幼儿园教学材料、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园课程中的民间活动已逐渐消失。近几年,国家高度强调弘扬民族优良文化的条件下,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不少幼儿园纷纷效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幼儿园只是一味地模仿,过于重视“工艺”,不断强调幼儿手工制作技能的掌握,以成人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作品,忽视了“民间”,形成了一种为了“民间”而“民间”的不良现象。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幼儿园负责人筛选出优良的、适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民间工艺,保存民间工艺的本源,选择恰当的时机,探索幼儿园民间工艺活动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赵淑芳.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高飞燕.中国民间色彩“五色”观对现代平台设计中的色彩设计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83.

南腊梅.泰勒原理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254-255.

叶谦,靳玉乐.对优质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7):15-17.

张海红.当前我国学前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3):10.

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虞永平.民间工艺坊(区)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0):16-17.

朱青娥.幼儿教育呼唤个别化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6):161-162.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