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教学模式走向个性化教育

2017-12-29孔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3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要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要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思考如何发展并走出备受诟病多年的传统教育的困境,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可见,信息化背景支持下的学生个性发展正逐渐走进教育的每个角落,深刻影响教育中的“人”和“事”。

一、个性化教育是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西方教育史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由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从而形成他的心理。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阶段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阶段”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影响很大,其教育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这种“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就是本文所指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无论何种学科,只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就必定具有这种稳定的结构形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因此,在不否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个性化教育内涵与特征的厘清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个体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特征的总和”,哲学则将个性定义为“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本质特征和总和”,两种定义共同的本质就是承认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个性发展,就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就要改变原来那种千遍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顾明远)美国学者卡罗尔说,个性化教育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因此,所谓个性化教育,简单言之,即发展个性的教育,也就是重视个性、发挥个性、开发个性、优化个性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创造性教育模式。

(二)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独特性。无疑,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中最显著的特征。作为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都是独特的存在。就整体教师队伍而言,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这是教师之间的独特性;就教师个人而言,他们面对不同年段、同年段的不同群体时,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等,这是教师个体的独特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就更不言而喻了。幼儿园的孩子天真活泼,小学阶段处于习惯养成期,中学生叛逆……具体到每个年龄段的个体,有的内向,有的思维敏捷,有的感情细腻,这些都是个性化教育需要考虑的独有特性。

针对性。个性是人与人的差异性,是人的特殊性。个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个性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

主体性。个性化教育强调人的价值、需要,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个性化教育的内因,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创造性。个性化教育旨在培养目标明确,想象丰富,面向未来,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善于调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的人。个性化教育要求形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制,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欲望和动机。

三、实现传统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的途径

(一)教育观念个性化的树立

教师要改变已有的教育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是课堂“主宰者”的片面认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教师教育观念的个性化,一方面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上来说,教师自身要具备个性化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经过长时间实践,逐渐转变为习惯,这样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才能发挥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从教师专业化层面上来说,教师群体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可以调动学校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动机。个性化教师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工作背景,尤其是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正所谓:“知其心”才能“解其惑”。

(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

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性,在个性化教学中,整个教学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首先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不能拘泥于教材和大纲,教师应敢于“扬弃”和“超越”教材,教师应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教材。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創意、有发展的理解,体会教材的精神与魅力,让学生个体借助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形成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

其次,教学结论是开放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富有创造性,其关键工作是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创设多种多样、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自由地发展,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运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个性只有通过个性来培养。因而,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十分重要。教学风格具有多样性,学生能够从不同风格的教师身上受到情感与理智、行为与人格的多方面感染,学生的思维也因教学风格的多样化而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例如,有的教师因爱心的袒露而使教学具有亲和力,有的教师因性格开朗而使课堂活跃,有的教师因强于理性思维而使教学内容严谨,有的教师因学识广博而使课堂妙趣横生,等等。总之,风格鲜明的个性化教学,好比为学生打开一本本引人入胜的书,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因此,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求知的智慧。

作为一名富有个性化的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教学、对生活的真实想法和自己独特的性格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作者单位:盖州市徐屯学校)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