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购物
2017-12-29肖琼
肯尼亚的旅行团没有所谓推销商品的环节,与其说这是因为当地没什么特产,不如说是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还没发展到那么成熟的阶段。当然,想买纪念品的话也不难———在几个著名景点的连接线上设有一些休息站,商贩们都云集于此,有卖黑木的,有卖象牙制品的,有卖手工艺品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颇有点儿小集市的气氛。导游Andy说,肯尼亚没有工业,大多数商品是手工制造的,所以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对当地人来说,造假的成本远比卖真货要高。
途经第一个休息站的时候,团团就看上了一只绘有犀牛图案的花瓶。店主是个黑黑瘦瘦的年轻人,开价60美金,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降到了40美金。团团说太贵了,最多出15美金,店主沮丧地摇摇头,说40美金是最低的了,再低就要赔本了。
就在我们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店主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很亲热地拉住团团的胳膊问道:“你们有‘qingliangyou’吗?”他的英文本来就有口音,我俩谁也没听懂“qingliangyou”是什么意思,连说带比画地沟通了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店主說的是“清凉油”啊。
清凉油是非洲旅行必备,我想也没想,就从包里掏出了两盒。店主一把抓过去,然后爽快地说:“就15美金吧。”
我和团团都惊呆了。没想到国内五毛钱一盒的清凉油,在这里有如此妙用,早知道就该多带一些,带一箱都不嫌多。之后的行程中,我们无数次遇到类似的情况,用清凉油抵美金,少则一两块,多则四五块。
我们从小用到大的小玩意儿,到底为何会受到非洲朋友的青睐呢?
Andy解释说,肯尼亚终年气候炎热,对驱虫、解暑类的药品有巨大的需求,当地却不具备生产的能力。据说黑市上硬币大小的小盒清凉油可以卖到1美金左右,是国内售价的十几倍,可以用来给小费、找零钱或是作为礼品相赠。
一个有备而来的团友从包里掏出一瓶豪华装的清凉油,足有50克。导游激动地说:“这个可以用来送给酋长。”大家哄笑。没想到几天后,在马赛村里,这瓶清凉油真的被送给了酋长。在这个有故事的国度,简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自打清凉油事件之后,我们一车人都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到肯尼亚经商的计划。北京人爱吃的小龙虾在这里不要钱,当地市场上的龙虾至少有20厘米长,除了中餐馆之外没人愿意买。后来Andy给我们每人代购了两只3斤左右重的大螃蟹,不过是吃顿快餐的价钱———原来螃蟹也是当地人不屑一顾的垃圾食品呢。差异造就商机,不少中国人选择在肯尼亚定居、做生意,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与动物为伍,这样的生活还真让人羡慕呢!
当地的商贩除了会说“清凉油”之外,还会说“象牙”“黑木”等几句常用的中文,这些都是当地的特产。象牙的交易我们不提倡,黑木却是值得一买的好东西。到肯尼亚旅行,一定要带个最大的箱子,来的时候装满糖果和清凉油,回去的时候装满黑木和手工艺品。虽是个微不足道的游客,或许也能为两地的供需平衡尽一点绵薄之力呢。
在肯尼亚买东西一定要还价。当地不乏一些油滑的商贩,说起话来天花乱坠,让人哭笑不得。总结下来,他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强调“纯手工”,告诉你这件商品是家里的父母或是奶奶亲手做的,做了多少天、多少夜,倾注了多少心血。第二步是打感情牌,问你来自哪里,你回答是中国来的,他们就亲热地拉着你的手说:“我们肯尼亚的高速公路都是你们援建的,你们就是我们的亲兄弟、亲姐妹,我说什么也要给你们算一个好价钱。”如果这样你都不妥协,第三步就是打量你的全身,发现什么好看的东西就问你:“这个换吗?”
有一次我和团团看上一个冰箱贴,女店主指着我脚上的塑料凉鞋说:“这个换吗?可以换两个冰箱贴。”我真不知道怎么和她解释,我的鞋是刚花了100个冰箱贴的钱买的,更何况我把鞋留下了,可怎么走回去呢?
不过我对这些商人们并不反感。大家都是凭自己的本事赚钱,卖的是真材实料,以物易物的思维也可算是相当地淳朴可爱了。
好多人抱怨说所谓的旅游纪念品一带回家就找不到感觉了,摆着占地儿,扔了又可惜,我却只后悔当时买得太少了。时间越久,我越是稀罕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小物件儿。当地制造也好,“Made inChina”也好,记忆就停留在相逢的异乡,把它们拿在手里,那一段岁月也随之栩栩如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