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会心自得其乐
2017-12-29俞翔
《庄子·秋水篇》中记有庄周和惠施同游濠梁观鱼辩斗的故事。与此类似的以动物作为叙述对象的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如老舍的《猫》和丰子恺的《白鹅》,还有《母鸡》《白公鹅》和《珍珠鸟》等。这类文章,看似通篇描摹的是动物,实则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在教学中,师生往往会着眼于动物,如同庄子起初的那样,仅仅关注“鱼之乐也”。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还不够,更需要关注作者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同庄子回击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他在发现“鱼之乐”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与其说“鲦鱼出游从容”,毋宁说庄子别有会心而自得其乐。
那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体现这类作品的特点呢?本文试以经典课文老舍先生的《猫》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立足文本,使动物神形毕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若教学中不能准确发现文本的主角“动物”,那么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就失去了寄寓的载体,教学也就堕入了缘木求鱼的境地。这里所谓的“发现”,自然不单单指发现动物这一“有形”的主体,更是要发现其“无形”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点。作者正是通过刻画某一动物的个性形象,来袒露情怀,表达感情。因为这才是其为文的真正目的所在。
【教学片断】
师:老舍先生开头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
生:就是不大正常的,古里古怪的。
生:做出来的事情和一般情况下不一样。这样的,它要那样的;那样的呢,它要这样的。
师:不但和一般情况不一致,也许即便是它自己,前后也是——
生:矛盾的。
师:大概就是这样吧,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到形容猫性格的词语,看看这猫究竟怎么个古怪法?(生回答,师归结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师:说它老实吧,可是它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又多么尽职。看来确实有些古怪。再读课文,分别找找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它矛盾性格的呢?用横线划出来。
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下笔不落俗套。倘若不是一只长相奇特的猫,自然会回避描写人人皆知的形貌。即便是不可见的猫的性情,他的视角和感知也迥異于常人。于是,“古怪”一词便囊括了作者所有的观感。试想,谁会用这么一个词来形容司空见惯的猫呢?接下来,他笔锋一转,居然从老实、贪玩和尽职三个角度来解释自己的观感,看似矛盾又高度统一。细细想来,又确实是这么一个情形,就不得不佩服大作家的眼光和用词了。既然如此,教学也就可以围绕“古怪”开始并逐步展开,不必再劳力费神钩沉索引了。
同样,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也尽可以围绕“高傲”一词展开教学;但同是老舍,他笔下的《母鸡》就不一样了,文中并没有哪一个词语可以明确形容母鸡性格,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一再研读文本,既要读懂母鸡的谨小慎微、欺软怕硬和哗众取宠,更要读懂它作为鸡妈妈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如果不读懂这集于一身的巨大反差,就很难理解作者对母鸡从“讨厌”到“不讨厌”的情感转变。
认识作品的主角——动物,不但要了解它的形态,更要理解它的性情,这是这类作品的教学基础。
二、营造情境,请作者现身说法
好的作者,只用作品说话,而把自己隐藏得恰到好处。虽然相对于其他文体,作者在散文中抒发感情最为直接和明晰,但同样会尽可能地让自己消失在作品里,而把自己的情感蕴藏在每一个词汇和句式中。《猫》《白鹅》等,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读者很难看到作者的身影出现在文字中,而其实作者又无时不在;否则,情由何起呢?教学时,教师怎样才能引领学生准确、有效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营造情境,让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现身说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教学片断】
师:看着行迹“古怪”的猫,老舍先生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譬如说它正老实地睡大觉。
生1:我想老舍先生会轻轻地摸摸它,拍拍它。
生2:老舍先生还会夸,“真是一只乖巧的猫!”
师: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也许还会微笑呢!可它贪玩,出走一天一夜,总是不对的。老舍先生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老舍先生会到处去找。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里面写“任凭谁怎么呼唤”,说明不但老舍去找了,全家人都去找了。可见大家心里有多急。
师:着急!会去哪些地方找?
生:街道、菜市场、隔壁人家。
师:请你来着急地“呼唤呼唤”!
生:小猫咪——猫宝宝——宝贝——(众笑)
师:哎哟!真的急了。大家从他的呼唤的声音和表情里读懂了什么?
生:对猫的喜爱和关心。
虽然老舍先生没有描述猫的奇闻趣事,更没有涉及自身的只言片语,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文中对猫的概括性叙述读出作者的心情来,并想见作者的种种表现,包括神态、语言等。以上案例中,我们眼前浮现的,难道不正是看着猫咪香甜酣睡而一脸痴迷的作者吗?不正是因为猫咪隐遁形迹而焦急寻找的作者吗?想来,看到猫咪又一次捕鼠成功,作者肯定是点头称许的模样。也恰恰在基于文字“想见”作者形象的同时,我们更接近乃至触摸到了作者的心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研读,想一想,说一说,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写一写作者当时的言行举止,通过这样的途径,发现作者,走近作者,也理解作者。
譬如教学《母鸡》,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老舍先生面对谨小慎微、欺软怕硬和哗众取宠的母鸡时会有怎样的表现,而面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表情。一对照,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就不言自明了。再比如想象《白鹅》中丰子恺先生听着白鹅严肃郑重的叫声,瞧着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分别会是怎样的神情流露呢?至于《珍珠鸟》中,鸟儿和作者之间的相互营造了一种所谓的“美好的境界”,“我”作为其中的一方,种种行为已经述诸笔端,便不可以轻易忽略了,比如“我只是微微一笑”,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让作者从文字背后走到教学中间,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作者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这是教学此类文本时感知作者情怀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沟通生活,让情思汩汩涌动
但凡作品,必定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感。如果联系时代风云、写作背景或作者性情,其主观情感其实并不难理解。“动物散文”类叙事性作品也一样。教学这类作品,重要的是揣摩、揭示作者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片断】
师:你见过猫白天睡觉吗?猫到处闲逛,你见过吗?猫捉老鼠就更甭提了,这是猫的天性,本职工作。猫的这些司空见惯的表现真的很古怪吗?
生:不古怪!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他的猫“古怪”?同学们开始也认为猫神经不大正常,做出来的事情和一般情况下不一样。老舍先生说猫“古怪”究竟指什么呢?
生:我觉得老舍先生是在说猫的性格很复杂,“古怪”表示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了!
生:我从这段话里还读懂猫得到了老舍先生的宠爱。说它古怪,其实是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就像平时爸爸妈妈嘴上“骂”我们小鬼头。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吗?真的像她说的那样,老舍先生是在表达对猫的喜爱吗?再读一读课文,相互探讨一下,谈谈你的见解。(生自由读课文)
生1:作者老舍先生说猫“的确有时候很乖”,就像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见他是很喜爱猫的。
生2:作者還表扬猫了,说它抓老鼠的时候多么尽职!
师:通过表扬,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生3:猫成天睡大觉,老舍先生也不去管它,把它宠坏了。
生4:它决定要出去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要是作者不喜欢猫,就随便让它去了,也不会去呼唤它了。而且看起来喊的时间还挺长,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它,把它当作家里的一个成员了。
师: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个成员”!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让我们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这种心情和表达心情的方式在后面两个自然段里同样存在,你能感受到吗?自己读。
老舍写《猫》,并不单纯为猫画影造型,更为表达自己对日夕相伴的猫一种朋友乃至家人般的关切和怜爱。本文原题即《我们家的猫》,不正是把猫当作一个特殊的家庭成员吗?而猫的“古怪”性格、鲜明个性和蓬勃朝气,都是作者由衷喜爱和赞赏的。文中多用反语和曲笔,似贬实褒,情思流露,含蓄而温存;而原文结尾更是直抒胸臆,“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会跟它生气呢?”上例中,学生联系生活,敏锐地抓住了父母对孩子表达爱意的特殊方式,既准确地领会了作者表达的情感,也领悟了其表达的方法。
同样,老舍笔下的《母鸡》,已然不仅仅是表达对母鸡的观感,更是对“母性”的深情讴歌。倘若联系作者生平,其幼年失怙,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那就不难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该是如何深厚了。丰子恺写《白鹅》,看似闲情逸致,实则非也。原文叙述了抗战期间作者寄寓重庆,日日与白鹅为伴,“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可谓相濡以沫。及至抗战胜利,作者卖掉“沙坪小屋”,鹅则转送他人;但这鹅“使人留恋”,以致作者在结尾说“就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这不就是说,作者所写是鹅,更是一个共患难、同命运的“离乱友人”吗?由此可见,作者与笔下的动物,其实已经心照不宣,真可谓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了。这是为文的至境,也是教学的旨归。
综上所述,在“动物散文”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作品显性主体——动物的形貌性情,更要探究隐性主体——作者的情愫襟怀。立足文本,营造情境,沟通生活,才能走进作品,进而感同身受地理解蕴藏在文字中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只有在理解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才能感受作者似贬实褒、似嗔实喜等反语、曲笔,感受这类作品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