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7-12-29刘佳
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和现代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交流与获取的媒介已经从纸质、电视机等发展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计算机等设备的认知和操作即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良好的信息技术甚至能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关键影响。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在2001年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能力素质”需要具备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其中信息素养成为基本能力,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教育开展的重点。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从1982年开始,发展之初就受到非常的重视。从零基础开始,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从实验到实践探索,使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到中小学课堂,并列为必修课程,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已经得到了普及,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会的反映情况都不理想,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重视程度来看,信息课程在中小学已经成为必修课,但是在思想上依然对此很松懈,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信息技術课堂往往成为学生的游戏场所,杂乱无章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效果有时候不及一般的课程。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不管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操作能力均在这个阶段得到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它不仅影响到能否培养出信息技术专业型人才,还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研究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重大课题。
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只要对信息技术教育足够重视,就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建议在高考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在于学生的主动性不够;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材中查找问题,通过修改课程内容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众多的说法中,我认为,改进教学模式,使用有效教学策略,是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良好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有效教学策略的概念
有效教学策略是上世纪新兴的教学理念,其概念由英国学者基里亚科在学术著作《学校有效教学》中提出。文章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最好地促进学生的理想学习。后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了QAIT模式,用来作为有效教学的特征。其中,Q——教学质量(quality),指的是学生是否明了教师的讲课内容;A——教学的适应性(appropriateness),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提问方式、讨论和辅导的方法;I——教学诱因(inducement),是指教师是否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向和参与性;T——时间(time),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教材的时间是否充足。通过斯莱文的QAIT模式,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到,有效的教学是学生愉快地学习,了解所学知识并轻松地完成每堂课的授课内容。
传统教育方法大多以学生为辅,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教师让课堂成为“一言堂”。“口对耳”的沟通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整理箱,很少甚至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上课的方式主要是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在屏幕上演示操作,接下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联机,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从教学理念和思想来讲,教师还是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模仿的操作练习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师几乎不给学生留有探讨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课程内容,不设立情景。教师采取讲解、演示和练习的方式,直奔主题,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进行联机操作,使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降低。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下降,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碰到上述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1.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
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顺序和方法固然重要和科学,但在课堂上,学生更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适当地修改和处理。设定教学情境,例如,在课堂上解决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其感到学习信息技术会给他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便利。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把专业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
2.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这样,教师就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了参与者,通过指点或共同学习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搜索与课程相关的内容,通过检索自己喜爱的相关文字、视频和动画等资源,完成课程要求。这种方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搜索、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除了应用互联网,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如播放教学光盘等手段来充实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教学光盘的使用,其实教学光盘与课程内容是对应的,且光盘中的内容是很多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其中的范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素材,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有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设计,也需要学生的参与。现代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因此,做好教學管理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裁判者和主宰者,而是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发挥民主、公开、公正的积极作用,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构建课堂的生态环境,做出表率和榜样。教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活动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4.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和师生关系
在上课之初,教师要进行纪律强化,以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语言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从而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继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采用有效教学策略的同时,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具有传统学科的特点,又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教师—黑板—粉笔”模式;而信息技术教学则需要在计算机教室中进行,这在带来教学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学习课程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行网络聊天,查看娱乐信息,这些诱惑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难以抵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边听教师讲课,边玩游戏开小差,这一状况已经成为信息教学中的常态。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还比较陌生,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很好地操作计算机,相对来说,教学难度更大。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内容也与传统学科有着诸多不同。传统学科主要包括技能掌握型和语言与数学逻辑型两种,其中技能掌握与应用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相关技能,并通过练习、熟练来达到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教学目的。而语言与数学逻辑的课程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在记忆、理解、分析和评价等方面取得进步。
信息技术教育在内容上是两者兼顾的,既有语言技能和数学逻辑的学习,也有相关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在没有充分分析不同课程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很容易沿着前人的道路,采用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思想,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困惑,满足不了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对教育的需求。
现代教育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基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虽然这种教学理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不能发挥探索、合作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作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教学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对计算机掌握熟练程度不同的个体差异也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我们需要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新兴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问题和解决办法,这使得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成为教师授课的工具,也能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可以采用差异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和探索教学等模式,来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都能很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满足了不同水平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按需学习。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新兴教学模式的运用,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
我们通过研究Spiro等人所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来探讨新型的教育模式。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从简单化学习到高级化学习的转变,也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保持、运用和迁移,主要通过多媒体结构的教育信息资源来建立学习过程,强调微型案例的应用,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交叉学习,学习过程就是对教育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知识的多角度学习,来向更高知识的学习。
这一理论的引入,对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对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所强调的内容恰恰能够满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在认知弹性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新型教育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的教育环境,使教学目标从关注基本知识的学习向知识认知、应用、评价和综合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小学信息教育的价值。
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育资源的构建来完成的。教育方式的改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学习等新型模式进行教学。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来使彼此之间所存在的知识差异进一步缩小,而且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习牢固性也大大加强。任务驱动,则是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指引下,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各的自学习情况,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满足各层次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还属于新兴学科,整个教学体系还需完善。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总结传统的教育方法,也要研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充分研究其发展过程和特点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内容、过程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应用教学环境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等途径构建教学准备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学管理策略。
通过以上两种策略的构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同时,在认知弹性理论的指导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得到改革,加快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进步。任务驱动型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将有效解决现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八十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