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名师的家常课

2017-12-29袁昌仁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7期

摘要:什么是家常课?顾名思义,即在正常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下,课堂教学所应达到的一种正常的状态。在常态中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常态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常态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近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和周益民,鉴赏这些名师家常课的风采,体会语文家常课旨在让语文教学回归理性、回归自然,旨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

关键词:家常课;作文教学;讲读教学;古文教学

一、鉴赏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家常课

于老师在郑州上了一堂作文家常课,值得欣赏。 第一课时的前20分钟,是作前储备时间。

(一)辨析概念

纪实作文包括写事作文和写景作文,“事物”和“景物”怎么界定?词典上的定义是:“事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景物”,指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这两个概念是不是交叉?学生有些犯糊涂。于老师就使用教具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投影卡片1:描写春天的一段文字。

师:这两段话中都写了哪些事物?哪些景物?

生:燕子叫的声音。

生:细雨飘洒的声音。

(二)认识象声词

写作这幢建筑物需要各类词汇做砖瓦,于老师不露声色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什么是象声词;在反复吟诵这两段文字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象声词的妙处。

投影卡片2:《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描写雨来的一个片段。

师:这段写了什么?

生:子弹射来的“嗖嗖”声。

生:枪栓拉起的“咔嚓”声。

师:这些叫什么词?

生:象声词。

师:刚才这两段文字,一段是大自然中的声音,一段是活动情景中的声音。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声有色。比如,我们刚才读卡片1的内容,如身临其境;读卡片2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情境感受

白发苍苍的于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他动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有声有色”,什么才叫“身临其境”。

播放一段公园的录像(两遍)。第一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第二遍:加上声音。

师:两次去公园游玩,哪次好?为什么?

生:第二次好,因为第二次有声有色,恍若身临其境。

于老师一贯以“朴素”著称,但朴素并不是不使用教具和课件,关键在于使用的时间、场合是否合适。课的朴素与简单,其实与课件无关,关键是理念和思想。

第一課时后20分钟,学生写作。

1.写作激趣

纪实作文的灵魂就是“有声有色”“身临其境”,于老师将其作为这堂作文课的高频词。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如果让我们写一个场面,能不能加上一些模拟声音的词语?(投影提供三组象声词:①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②咯咯、嘿嘿、嘻嘻;③啪、呜、啪、扑哧)

师:看到这几组象声词,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现在请你任选一组象声词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或者看录像《公园夏景》等,都可以写。要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

2.简单交流

于老师事无巨细,作前应该注意的事项都给学生交代清楚。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遇到不会写的字怎么办?

师:画圈、注音也行,就是不要问,不要打断自己的思路,也不要打断别人的思路。

3.学生创作

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写,于老师专心致志地巡视。

4.自改习作

师:都写好了吗?都写好了,下一步就是“修改”。关于修改,叶圣陶老爷爷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再念,再念,再念!同学们一手拿着笔,出声地读,至少读三遍,念慢一点。可以站起来读,发现问题了,坐下来改。

于老师让学生自改作文,不仅促进了“写”的水平提高,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得失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写作、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第二课时前30分钟,作文讲评。

师:哪些同学写的是自己经历的事?请把你们的题目读给大家听。

生:《停电了》《一场误会》《小猫咪的声音》《可恶的蚊子》……

师:比一比谁的题目好,就请他上来读自己的文章。

(学生读自己的文章,于老师随机点评)

后面的环节基本相似,点评的方式也基本相似,有点课堂面批的味道。于老师提供的词汇相同,但写作的题目不同,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当堂点评,这是最见真功夫的环节。

第二课时后10分钟,二次修改。作文修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于老师按学生认知规律和写作规律,逐步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怎样上好作文家常课?于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教学内容,简单而不简陋;教学时间,花费而不浪费;教学课件,该用而不滥用;教学语言,该说而不多说;教学过程,把握一个“度”,落实一个“该”,讲究一个“真”,体现一个“实”。于老师的家常课实践了他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鉴赏贾志敏的讲读教学家常课

老一辈小语名师贾志敏如何上讲读课?他上得台来,先发表“课前说明”:听我上课,不要抱太大希望。我的课,不是你们希望听到的那种课。我上不出精彩的课。原因有三:第一,我是老人,我今年77岁了。第二,我是癌症病人。医生说我至多活5年,但我已经活了5年零7个月了。第三,我是盲人。我的眼睛不好使,基本上看不清楚东西了。所以,我只上实实在在的课。贾老师上课,果真是“不精彩”的“实实在在”的课,他讲的是《柯利亚的木匣》。

师:在我国北边,过去有一个国家叫苏联。(板书:苏联)一起读。(生齐读两遍)

师:苏联有一个作家叫左琴科。(师板书“左琴科”,生齐读两遍)

师:他创作了许多小说,小说中有一个叫科利亚的小孩。这个“亚”字读第四声,不读第三声。跟我读“科利亚”。(生跟读)

师:我请五个同学来读这个很有趣的人物名字。谁是科利亚?读得最好的可以算是科利亚。(生跃跃欲试,纷纷要求)

师:(范读)我叫科利亚。(走向第一个男生)你——

生:我叫科利亞。

师:(夸奖)声音清晰,真好!(走向第二个男生)你——

生:我叫科利亚。

师:好的。(走向第三个男生)你——

生:我叫科利亚。

师:声音洪亮,很好!(走向第四个男生)你——

生:我叫科利亚。

师:声音轻一点了。(走向第五个男生)你——

生:我叫科利亚。

师:请第一个小朋友再读一遍。

生:我叫科利亚。

师:(与其握手)你就是我要找的科利亚。你好,科利亚同志!请读课题。

生:科利亚的木匣。

师:真好。一起读。

生:(齐)科利亚的木匣。

师:“匣”就是小箱子。(出示)木匣是指木头做的小箱子。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一共13个自然段,千把字,请大家轻轻地读一遍。(生轻声读课文)

师:课文中有三个词语:木匣、手锯、台阶。

贾老师的这堂讲读家常课,平常而不平凡、普通而睿智。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评价朗读的声音是否清晰、洪亮,是否掌握了轻重缓急,这些都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素;再学了几个词,开头结尾揪出两个词,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就是让学生扣住关键句进行说话训练。这基本上是一堂语用课,语言训练课。

对于教学目标,贾老师在课文的主题上,完全没有挖掘。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评价,哪怕是对三年级的学生,似乎也还可以稍稍延伸一点点,深入一点点;但贾老师不这样做,他的课,不“好”看,却“耐”看。

对于教学评价,贾老师对学生“毫不留情”。发言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他还进行学生之间的各种比较——某某说得好,某某说得不如某某好等等……要按照现行公开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价风俗,贾老师就显得太“狠心”、太“任性”了。

教学点拨时,贾老师整堂课都在努力纠正学生朗读说话“拖声拖气”“装模作样”的毛病。他揪住学生的这个毛病不放,一遍一遍地示范,一遍一遍地练习。有少数学生就是学不会,贾老师很生气,严厉地纠正,不厌其烦地点拨。他上课太认真,太较真。一般老师还真不敢,可他敢,敢得可爱。

课上完了,内容似乎不多,不杂,不挤,很清爽,不臃肿,确确实实“不精彩”,又的的确确“实实在在”。我们不敢说所有人都欣赏这样的课,但讲读教学家常课就应该这样上:老老实实地带领学生积累、朗读、说话,扎扎实实地训练语文基本功,让学生学有所得。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训练很到位。

贾老师的课堂一点儿都不花哨,不玄妙,不炫技,不招摇,不表演。上课“一清如水”,平平淡淡。这就是贾老师长期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课堂教学风格。贾老师说:“当下语文教学的种种怪相都是所谓名不副实的示范课、优秀课惹的祸。”他还说:“再好的语文老师也不能摆花架子,语文课不是看有多少多媒体、课件、音乐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真正好的语文老师,就是看他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能提高。”(王旭明:《又见贾志敏老师》)

三、鉴赏支玉恒的散文教学家常课

支玉恒老师在他的《公开课和家常课》一文中说过,我们上家常课时如果能够像上公开课那样钻研教材、细读文本,细致地设计流程,既有合理的步骤设计,又有特殊情况的设想和应对预案,就能使家常课变成公开课。既锻炼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下面以支玉恒老师《匆匆》的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为例,鉴赏他的散文家常课。

(一)拉家常式开课

开课伊始,支老师和学生“拉家常”:“对我有什么感觉?”“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见到我了,现在有些失望了是吧?”“知道我姓什么吗?”“上课害怕不害怕?”家常课要有“家”的感觉,支老师与学生拉家常,拉近了师生关系,消除了学生的害怕心理,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语文。

(二)激趣式切入课题

支老师故意把“匆”写错成“勿”,引起学生的注意,区别两个字的读音和字形。请学生用“勿”组成词语:“勿忘我”“切勿”“切不要”,并说明意思。支老师教识字,也教做人。

师:公共场合往往贴一条标语,上面画一个圈儿,有一支烟还冒着火儿,打了一斜杠,有四个字——

生:请勿抽烟。

师:好像不是“抽”字。

生:吸。

师:那么按“勿”当“不要”讲,就是请不要吸烟,但是有一些人就是要在公共场合吸烟,比方说我(生笑)。我一早晨,你们没来的时候,我就在这抽了好几根烟,接受你的批评;但是有时憋不住了,还得抽。不过对小朋友我不抽烟。

支老师继续引导:写“匆匆”写成“勿”了怎么办?在哪儿加一点?两撇的中间加一点,对吗?看看书,对不对?支老师就这样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认字、写字、组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匆匆”的意思,把语文基本功一点一点地扎紧扎牢。

(三)自由式交流

支老师的家常课不忘必要的文学常识、语文知识和修辞知识的教学。他让学生说出作者朱自清的名字,(指作者名)认识他吗?你怎么认识的?他是个什么人?他写得最好的文章,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支老师补充说出《荷塘月色》,包括这篇《匆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种文章叫什么?散文。支老师又深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叫散文。

生:没有写具体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一言以蔽之,都说完了,它讲不讲具体的故事呀?

生:(齐答)不讲。

师: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干什么呀?

生:(齐答)抒情。

师:主要在抒情。有的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呀,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面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你们读过没有?

(四)自主式阅读

支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想用什么情感读,就用什么情感读;然后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再播放课文配乐录音,让学生品味赏读。支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是炫技表演,而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模仿朗读。最后,让学生个性化朗读,再齐读第二自然重点段。支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做足了文章,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五)个性化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必修课。

师:这“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呀?

生:通过字面理解,这个“涔涔”有一个词是“汗涔涔”,我就觉得应该是额头上流出了汗。

师:你很聪明!

生:“泪潸潸”呢,因为有一个“泪”字,我就觉得是作者在写这篇散文时,不禁流下了泪。

师: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了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是不是大汗淋漓呀?

生:(齐答)不是。

师: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

生:不是。

师:是渗出了汗水,滴下了眼泪。是不是?

生:是。

支老师这堂散文家常课,平中见奇,常中有新。家常课不是随心所欲的课。支老师说,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是给学生上课。既然都是给学生上课,就理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就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支玉恒:《公开课和家常课》)支玉恒老师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的影响。他在小语界并不缺少同行的认可,从他身上散发出了“名师效应”,也使他成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名师。

四、鉴赏靳家彦的古文教学家常课

靳家彦老师在《回到平实——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报告中说过,我们不是演员,课堂不是我们展示才艺的地方;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字、词、句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让家常课走进我们的课堂,要让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看见学生成长的过程;要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平实。古文家常课怎样走进课堂?我们看看靳家彦老师教学《两小儿辨日》是怎么做的。

(一)紧扣关键词“辩”,认识古文的特点

靳老师不绕弯子,开课提了6个问题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假;开宗明义地提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就做个判断。”学生用“辩”组词:辩论、辩解。靳老师点拨: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很自然地导出课题《两小儿辩日》,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

靳老师让学生说出古文的特点:简。

(二)贯穿古文教学的“读”

靳老师交给学生读古文的方法:首先,“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要进入读文言的情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其次,靳老师要求学生“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靳老师带领学生过好阅读古文的一个个关口。

1.过好识字关

靳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读古文的障碍,教给识字的方法。比如认识“盂”,学生要么查字典认识,要么读课后注释认识。靳老师进一步引导:“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根据声旁识字。”

2.过好朗读关

靳老师引导学生过好朗读关,多管齐下。一是读、听结合:读的时候,听听是不是在读古文?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古文有古文的韵味,听听有没有读出这种味道;二是读、背结合;三是读、讲结合:“一个人一个人讲,其他人补充。”

3.过好理解感悟关

理解是读古文的重头戏。靳老师做足了功课。比如:靳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斗’是什么意思”“‘问其故’是什么意思”学生在理解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感悟语言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必修课。靳老师让学生感悟“到底这笑是什么笑?”学生说是“恶意的、嘲讽的笑,怎么可能是善意的呢?”靳老师进一步引导:“咱俩的观点不同。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孔子知道大小的问题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叫什么?”学生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靳老师点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该嘲讽吗?该冷笑吗?”学生顿悟:“因为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两小孩不该是恶意的、嘲讽的笑,而是善意的笑。

4.过好阅读批判关

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批判,澄清思想,加深认识。他上课较真,咬文嚼字,让学生辨别“有的”“有时”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索精神。

师:你们刚刚说远的和近的东西,这样表达,天上就变成几个太阳了?

生:两个。

师:你们比编书的编者还高!你们打开教学参考看看,教参上写,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句话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个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远时小近时大,这时就只有一个太阳。哪个准确?

生:远时小,近时大。

5.过好体验表演关

靳老师让学生表演小孩和孔子的对话,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靳老师问:“谁扮第一小孩,谁扮第二小孩?我扮孔子行吗?你们现在开始辩,辩得越热闹越好。你们自己的观点都记住了吗?”学生开始表演。演小孩的学生说:“孔老先生,您的人格真是令我敬仰,敢于在我这样的小孩子面前说真话,我真的没有想到。”演孔老先生的学生幽默地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验越深,表演越真,大家一起为学生的精彩领悟而鼓掌。

6.过好诵读积累关

靳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背诵全文”。他说:“就这样一遍一遍读,一遍一遍地积累。把这故事的原文出处都记下来。以后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

7.过好思维训练关

靳老师指导学生“给课文分个段”,他说:“古文是没有段的,有时连个标点也没有。我们读这两段要连在一起。为什么?它们是一个层次。”

靳家彦说过,我们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長,仅仅靠大鱼大肉是不行的。只有妈妈做的家常菜最实惠,就那么几个菜,放点油,吃点馒头和稀饭,营养就在这些不显山不漏水的过程中得到了。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如此。要像家常菜一样平常,实在、朴实,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训练。

五、家常课的意义与特点

鉴赏于永正等四位名师的家常课,像吃家常饭、品家常菜一样舒适,虽然不是满汉全席,却也色香味俱全。席勒说,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家常课,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理性,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回归自由,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一)家常课的一般性——普通

从范围上说,家常课涉及的范围面积大,普通教师平常上课,99%甚至100%都是家常课。要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家常课。

(二)家常课的经常性——时常

从时间上说,家常课是“永久的,固定的”常态化课型存在,但也可以形式新颖,打造经典,常教常新:像朵朵花儿入目——课堂;像习习春风沐面——气氛;像声声天籁入耳——讲读;像涓涓甘泉入心——语言;像颗颗饴糖入口——韵味;像丝丝翠柳入脑——思路。上好语文家常课,教师要保持一种“平常心”。经常这样做,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常常这样做,才能生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时常这样做,才能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三)家常课的规则性——常规

从性质上说,家常课要有“课”的味道,要有一定的规则、规律、规矩。一Vflb5ffr6v+TSmLyklFypIjFqhcWstDZfVs6zLCfeX8=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要用儿童语言和少儿思维,因材施教;二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三要遵守教学原则;四要遵照新课程理念。于永正等几位名师尽管白发苍苍,已到古稀之年,但他们心态年轻,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他们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理念,烂熟于心,融会贯通,浸透在家常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Ap3DpDoBCkJyogYQG9eG6/d0pZcPyjPz6KOL2gbG2yU=技进乎道”才是最高境界,“技艺”容易被替代,只有“道”才能永恒不变。

(四)家常课的常识性——通常

从目的上说,家常课的常识性目标是:教学内容通常以字、词、句、段、篇以及必要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常识为主;教学对象是学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评委、领导和听课教师上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学个性体现的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教师要带着一种“彻底的诚实”,对课堂有一种真正的、透彻的关注。

此外,从空间上说,家常课的实施空间很大,平时的教学活动都是随时随地能见的家常课,所以,家常课也有其一惯性——随时。

总之,家常课要体现一个字:家常之“常”。

参考文献:

[1]张翠芳.谈小学语文家常课[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2(12).

[2]贾志敏.科利亚的木匣[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5(7-8).

[3]支玉恒.我这样一路走来[J].人民教育,2008(7):51-55.

[4]杨桂青.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回归经典[N].中国教育报,2016-12-8.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