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漂流”:让阅读延续,让思想交流

2017-12-29杭斌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8期

“图书漂流”是人们追求自由阅读的一种方式。活动中,投漂人以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分享书籍。它的兴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或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这种既没有借书证,也不需付押金,更没有借阅期限的好书共享方式,就是“图书漂流”。作家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却拥有了两种思想。”这句话也很好地诠释了“图书漂流”活动的主题思想。

笔者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发现,这种富有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方式,极大限度地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阅读好书的方向和机会,使儿童阅读真正实现了林语堂倡议的“自动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自由的探险,一次魂灵的壮游”。那么,如何让图书真正地在师生间“漂流”起来,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呢?

一、“漂”开去,给阅读打开源源不断的活水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博士曾这样描述我们的教室:“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图书漂流活动,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它将孩子们有限的个人书籍资源聚集在一起,汇聚成源源不断的书源,把教室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阅览室。

那么,如何将教室变成学生喜欢的阅览室呢? 我们建立了富有创意的“班级书柜”——让班级成为阅览室。“图书漂流”要想在班级内部有效运行,需要高度的社会资本积累、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同学间的高度信任。为了让图书真正在班级“漂”起来,我们做了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

(一)创意书柜,打造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

学校理想的读书状态,是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顺利地拿到自己想看的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阅读活动从选书开始,选书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批近在手边的书,能随时让孩子进入读书状态。经过细致地考察和认真地规划,我们在班级专门设置了阅读区域,根据各班的具体要求添置了两个富有童趣的书架,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的图书,并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激发阅读的欲望。我们还张贴了一幅幅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和温馨提示语,开辟了读书专栏,如“新书推荐”“阅读快递”“阅读周星”等,宣传漂流意义,展示阅读成果。我们在图书下面还摆放了阅读成长夹,放的是本班所有同学有关阅读的资料,包括阅读手册、漂流卡、心得、小报、读书“小明星”竞选材料等。书柜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孩子选书时自由走动。阅读区还设有修补图书处,放置胶水、剪刀等工具,为孩子们修补图书提供了方便。孩子们在修补的过程中懂得了书要珍惜,从而在培养了爱书、惜书的好品质。我们还采取學生自主管理图书的办法,推荐1~2名学生作为班级兼职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漂流”服务工作。

(二)渲染氛围,激发孩子参与“漂流”的激情

为了营造出浓郁的活动氛围,激起孩子参与“漂流”的激情。我们在课余时间,时常会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述“漂流瓶”与“漂流图书”的故事,激起孩子“漂流”的欲望。我们印制了“漂流”活动宣传资料和“图书漂流倡议书”,并利用网络向家长们宣传“图书漂流”的理念“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心灵因交流而贴近 ”,“图书漂流”口号“漂流书香 、漂流信任 ”,赢得了家长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协助。

我们举行了别具特色的首漂仪式。活动中,师生一起动手,布置阅读环境,设计读书标语,班级张灯结彩。墙壁上、廊道里处处都有醒目的读书标语,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每一位同学都成了图书“投漂人”。每本书的扉页都贴有一张漂流卡。漂流卡的尺寸略小于书籍封面,版面安排可以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班级、姓名、投漂时间、放漂寄语。“寄语”温馨诱人,有的同学希望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藏书,但又舍不得放弃收藏,于是他会设定漂流规则“亲爱的书友,我非常想珍藏它。所以,在全班同学都读过后,请最后一位同学将书漂到我手中。”有的同学对有些书不想再收藏,甘愿无偿给大家共享,于是,他会设定漂流规则 “亲爱的同学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此书我所爱,提供给大家,如您很喜爱,此书无需回,可在最后一名漂流者阅读后收藏。”活动中,学生拿着自己喜爱的图书,在“求漂人”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放漂寄语”,热情洋溢地推荐自己的图书,争着成为“图书漂流”首漂人。在精彩的首漂仪式后,首漂者们带着各具特色的图书交给班级图书管理员,放入班级“图书漂”流架。

(三)确定宗旨,制定个性化的“放漂”规则

为让活动有序、有效不至于“触礁沉没”,各班建立了具有班级个性的“放漂”规则,明确了漂流的时间、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如下是我班的规则。

让图书“漂”起来

亲爱的“漂友”们:

图书漂流,一个分享快乐、传递友情的读书游戏。你只要漂出1本书,就可以分享来自其他同学的大量漂流书,充分实现阅读资源的最优化。

怎样参加呢?很简单!

1.制作漂卡。“放漂人”认真制作漂流卡,并贴于扉页。漂流卡上包括姓名、班级、放漂时间、图书名称、内容介绍、推荐理由(亦可是读后心得)。

2.分类编册。班级图书管理员将收到的图书分类编册,并放在班级漂流书架内。在漂流过程中如发现破损,要协助读者及时修补,并告知班级老师。

3.珍惜图书。珍爱每一本漂流的图书,阅读时保持图书清洁和页面完整,为能让更多的漂友分享阅读的喜悦,建议每次领取一本。

4.阅读周期。为使每本书都能得到充分漂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图书阅读期为一周,最多停留不超过两周时间。如遇生病不能来校,请家人代为送还;如提前读完可转漂给其他同伴,但同伴要按时将图书返还给管理员。

自此,愉快的漂流分享之旅开启了。

二、“流”起来,使活动拥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量图书在班级“漂流”起来。那么,如何让图书的阅读生命永远“漂流”下去,全方位打开学校图书流动的闸门呢?我们又轮流经营诱人的“走廊书吧”和设立孩子向往的“漂流驿站”,将年级营造成了阅读场,把学校变成书香地。

(一)轮流经营诱人的“走廊书吧”——为年级营造阅读场

为了让好书漂流的范围更广,我们在班级漂流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年级漂流。起初,我们采取了班级集体漂流,在年级部主任的协调和班主任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组织,将图书在年级各平行班间依次互换、整体漂流。后来,我们又充分利用了校园的走廊,运营起了“走廊书吧”,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即步入在书海,沉浸于书香。“书吧”设置在每层楼梯的拐角处、教学楼的连廊处。明艳亮丽的墙壁书架、舒适精致的小长椅、绿色植物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营造出了一种自然、温馨的阅读氛围。“书吧”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采取班级轮流服务制,有明确的“书吧”管理制度和年级“漂流”规则。学生从学校图书馆和家中挑选出各类漂流的图书,整齐地展放在书架上。每当课间或午休时候,这里人头攒动。同学们纷纷驻足在书吧前,或坐在凳子上,醉心阅读;或斜倚在一旁的走廊,三三两两,细读品味,分享快乐,志愿者们热情地为大家服务。学校定期评选“图书漂流”的优秀班级、优秀管理员和志愿者,保证了“漂流”活动在年级长期开展下去。“走廊书吧”让校园少了一分喧闹,多了几丝书香,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设立孩子向往的“漂流驿站”——把学校变成书香地

“漂流活动”要能发挥最大效应,必须不断补充和均衡书源,扩大孩子阅读空间,把学校变成书香地。为此,学校又设立了6个孩子们向往的 “漂流驿站”。在每层楼的中间专门腾出一间教室,四周摆放了书架,室内设有阅读区、操作区和嘉宾区。根据不同年段孩子心理特征,学校购置了多功能组合沙发等设施,舒适安逸的阅读氛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漂流驿站”的图书大部分来自于学校图书馆,每月图书馆的管理员都会依据图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将图书搭配成“营养套餐”,分成若干小组,集中“放漂”到各驿站,这样让更多沉睡的图书流动起来,不至于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这部分图书属于共有资产,“漂流”后明确归还。也有部分来自于师生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献,均贴有“漂流图书”专用标签,“漂流”后履行手续后可以收藏。站长根据情况每月举行一次“漂流图书”捐赠仪式,不断补充书源。

“驿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管理日常事务。设有总站长1名、副站长6名、管理员每班1名(轮班制),每天及时到岗值日、检查、服务,每周统计一次《阅读漂流驿站登记册》,并及时上报学校,及时修补损书、缺书。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兴趣,“漂流驿站”还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我喜爱的一本书”推荐活动、“好书大家谈”沙龙、“作家聊书”大讲堂、“学长赠我一本书”仪式等等,培养了孩子们持久阅读的品质。为了能让图书得到可持续“漂流”,学校积极推动“漂流驿站”与家庭、社区、图书馆、共同体兄弟学校之间的联动“漂流”,更是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均衡配置,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阅读的需求。

三、“沉”下去,让活动结出硕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如果没有童年丰沛的阅读给予的心灵润泽, 在其精神发育史上终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在“阅读漂流”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持久的读书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使他们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呢?我们的“图书漂流”活动需要“沉”下去,“实”起来。

(一)留足时间

营造沉浸状态的阅读环境很重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阅读专家克拉生博士指出了持续默读的策略:每天做一点,而不是一次做很多;不要在乎时间长短,而要在乎孩子们的关注效率,阅读也需要常常有一点饥饿感。在活动中,我们留足时间,让学生沉浸于阅读,激发和满足孩子的这种饥饿感。在学校,我们利用早读课、午间10分钟开展阅读推荐与交流,大课间后20分钟让学生静心lt8+XZPsVoqE6teJLWe7Yw==阅读;开学初,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告诉家长每天回家作业时,阅读课外书是一项常规作业,需半个小时,并要在所有作业之前完成。我们通过“校信通”发短信提醒孩子和家长。这种“饥饿”策略使得学生想方设法挤出时间阅读以获得满足感。

(二)寫“漂流”日记

没有交流的阅读是无趣的。随着持续默读的不断推行,满足了“饥饿感”的孩子们,往往在“饱餐一顿”后,都有分享和交流的欲望。读书日记记录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和自己的读后感,为交流提供了可能。“漂流日记”采用合页式,插在扉页后的插袋里。这样,每一本“漂流书”都有了一份特别的“漂流日记”,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讨论的机会,展示了“漂友们”的才华。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了别人的快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始终保持着高亢的阅读热情。

(三)制定“求漂计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美国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费迪曼教授为18~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一份规模宏大的读书计划《一生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启示我们,阅读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的。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阅读计划。“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阅读,“视听”阅读的读者可以占到纸质阅读读者群的一半左右。人们的阅读呈现“碎片化”“泛阅读”的趋势,阅读急功近利,主要是为了消遣和放松自我,对于纸质的经典阅读,常常拈轻怕重,浅尝辄止。

在阅读漂流活动中,我们倡导天天阅读,读优秀作品,读经典之作,读系列作品。我们会结合名家、名师的推荐,列出一份必读书目,作为学校阅读考级的要求,再引导、鼓励孩子结合自身兴趣,制定出自己阶段和年度的“求漂计划”,包括姓名、求漂书目、求漂理由等项目。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求漂计划”购置新书,用于完善“漂流”书源。孩子有了阅读计划,就能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阅读目标,有利于他们阅读主动性和持久性品质的养成。

(四)兑现“漂流”承诺

“图书漂流”不仅是对知识的分享,更是对阅读者素质的考验。“图书漂流”过程中,难免存在丢失或被私藏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起草了一份《诚信“漂流”承诺书》。

诚信“漂流”承诺书

亲爱的漂友们:

图书漂流,流淌的是知识的芬芳,传递的是文明的风尚。无论你多么钟爱“漂流”的图书,都不能破坏规矩,违背诚信,将它占为己有,因为这样活动就会因你而触礁沉没。为此,我们承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分享。请让更多的同学获得阅读的机会吧!“漂流”的图书不管你怎样喜欢,都不能在你的手里停留超过两周,请在两周内让图书重新回到老地方。

2.学会尊重。每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请你遵守规则并完整忠实地在“漂流日记”上写下你的体会。

3.懂得爱惜。加倍爱惜所得到的每一本书。如发现图书有严重损毁、污渍,而“漂流卡”又上无任何相关说明,请及时到管理员那里登记说明;同时,活动中一旦发生丢失或被私藏的情况,为了保证“漂流”活动的顺利进行,请按原价或同书赔偿(不论新旧)。

“束之高阁”不是书的最后归宿,让我们遵守游戏规则,让图书“漂流”得更远些吧!以上是所有诚信“漂友”应做出的承诺,我们会认真执行。

所有参与“漂流”的同学都在承诺书上郑重地签了字,孩子们在活动中争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公德心、讲诚信的人。

(五)开展多元评价

为使“图书漂流”得以深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评价活动,分享孩子们的阅读成果,展示他们读书成长的足迹。

各班级根据本班特色开展“个性传漂”活动,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手抄报、名言书签和读书感言卡片等读书竞赛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始终保持满腔的阅读热情。我班的“读书沙龙”得到孩子们的青睐。活动前,师生和主讲嘉宾共读一本书(或相关主题的书),然后在班上或驿站里,针对该书开展关于这本书的讨论和延伸阅读活动。活动中,读者可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嘉宾再针对该次沙龙主题深入阐述,嘉宾与读者现场互动,营造轻松的阅读谈话氛围。

学校根据阅读考级方案制定《“童年的风景”阅读考级案》,各年级开展了“分段晋级活动”。晋级内容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采用口头抽测的方法对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考评,考级结果进行公示和奖励。分段晋级不断强化了孩子们的成就感,让他们带着这份小小的成就感幸福、持续地阅读下去。

“漂流”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多元评价,让教师、家长、同伴、自己能从不同角度发表各自的看法。评价的纬度也是多元的,对于能及时完成自己阶段性阅读计划的,我们给予“最佳漂友”的称号;能够完成年度阅读计划的,而且阅读考级优秀的学生和家庭给予“阅读明星”“书香家庭”的称号;对于积极参加“漂流活动”,并且成果丰硕的,我们评他为“阅读达人”、聘他为“阅读小博士”,邀请他参加和主持各种读书活动……这些评选活动,周周有、月月搞、年年评,不断地将“漂流”活动推向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读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时的喜悦——这些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图书漂流”活動,掀起了一场课外阅读热潮,让图书在流动中发挥最大价值的同时,激起了孩子的阅读热情,唤起了孩子惜书爱书、分享藏书的意识。在活动中,孩子们渐渐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无穷魅力,稳定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促使阅读行为与热情向更深层次发展,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学会了阅读,陶醉于阅读,在阅读中寻求到了快乐,在快乐中得到了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