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追随”更理性

2017-12-29严娟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8期

随着课程游戏化在我园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我们提倡要将“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在活动中主张“追随”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需求出发,寻求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参与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无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追随”现象

“追随”兩字看似抽象,却能显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追随孩子”的口号在响起,但在实际的师幼互动中,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急于回到“轨道”——无追随

师幼互动中,孩子们会经常表现出与教师预设不符的反馈,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者让孩子囫囵吞枣,直接接受所谓的正确答案。具体表现为不做评价或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就武断地把孩子领回预设的“轨道”中来。这种做法就是无追随,心中只有“死”的教案,没有“活”的孩子。

(二)缺少深层了解——追随偏颇

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能关注孩子的反应,有互动的意识,却因为对活动本身缺少深层次的解读,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和学习经验把握有误,导致互动牵强,回应偏颇,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引领——低效追随

当孩子的表现不能“一步到位”时,其实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有效引领。虽然有些教师有这种理念,能够积极互动,但却容易“走弯路”或者不能顺势巧妙地引领,势必会导致活动的低效。

以上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活动低效甚至无效,这与我们“促进孩子发展”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在任何一个活动中,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认识、思考和灵感等因素去参与的,但是很多时候教师较少、无效“追随”孩子,限制了他们在活动中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当教师无视这些因素存在时,孩子收获的是教师为他们预设的认知成果,这将阻碍孩子积极思维的拓展及情感、经验的交流。

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追随”举措

当我们在努力践行《指南》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应该紧紧“追随”孩子发展的需求,使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活动之中;正视活动中孩子的各种表现,正视许多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把这些情况巧妙地运用于师幼间的互动中。

(一)在预设中“追随”孩子

活动预案其实是一种理想,但不可否认预设是活动前不可或缺的环节,起着关键的作用。预设中“追随”孩子的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根据孩子的普遍特点和不同层次水平,预设相应的目标和互动内容及形式,但是必须留有空间,凸显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1.预设求合理——基于孩子的兴趣、需要和经验

幼儿的教学首先是幼儿发自内在的活动,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是决定活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首要原则。所以,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更多地为孩子的“学”而预设,预设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会提出什么问题,探究会有哪些方法、结论,操作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再合理推敲、揣摩活动的内容、方法、环节,预设就会尽可能接近实际效果。

2.预设求开放——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别发展水平,《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预设中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将活动呈现开放的状态,以便于活动中能吸纳不同孩子的闪光点,不使活动程序化。特别是在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提问的设计上,要体现开放的理念,多从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角度考虑,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从容应对不同孩子的回答与提问,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3.预设求消化——坦然面对灵动的孩子

在听课时,我们会经常听到教师说这样一句话:“我设计好了活动方案,设计好了引导的话、过渡的话,但一面对孩子我就什么都忘记了,就只顾自己说了。”为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消化:一是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活动提问等进行消化整理,这样能更清楚认识自己设计上的合理性,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二是让教案从头到尾在脑海里回顾几遍,以加深印象;三是对活动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假设,根据每一环节的活动目标进行消化,这样教师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能够减少活动中意外,不至于在活动中手忙脚乱。

(二)在活动中“追随”孩子

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前期的精心预设,也离不开教师活动中的追随式互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敢于摆脱教案的束缚,“俯”下身来“追随”孩子,以孩子的表现和需求来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活动的节奏,让有形预设寓于无形的、动态生成的互动中。

1.停一停——倾听孩子的观点

幼儿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影响的个体,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个体,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互动中,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这时候请教师停下来,积极地去倾听孩子的诉说,以赏识的目光发现每一位幼儿身上的长处,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

案例:中班美术活动《丝瓜》

在观察丝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给丝瓜涂色:大部分孩子都说用油画棒涂色,还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手指蘸上颜料的办法来涂色。当教师刚想顺应这个环节进入绘画环节时,有一个孩子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好办法。”教师在一怔之余说:“那先说说你的好办法吧。”那位孩子建议:还可以用海绵、棉签等多种方法涂色。于是,教师随机投放了这些材料,孩子们的作品各具特色。

当孩子做出了教师预设之外的回答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弄清他们的真实想法。本活动中,教师回应一句“说说你的好办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孩子,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为孩子的今后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追一追——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当教师提出预设的问题后,孩子们的答案也个个都在教师的预设中时,教师就很容易顺着自己的活动方案一步一步往下走。殊不知,这种教学过程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孩子思维的过程,无形中导致了机械思维,可能使孩子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停留于表面的“知道”。所以,师幼互动中的“追随”非常重要,一方面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孩子的思维过程和方式,另一方面能引導幼儿朝正确的方向深入思考、探究。

案例:大班科学《影子的秘密》

师:为什么会有影子?

生:因为有太阳光照在我们身上。

师:那只在有太阳的时候才有影子吗?

生:晚上在路灯下也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生:我晚上在台灯旁也能看见自己手的影子。

师:黑黑的地方能看到影子吗?哪里能看到影子?

生:有太阳光的地方,还有有灯光、有亮光的地方……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一开始的回答在教师的预设中,但却没有深入。教师要了解孩子的思维深度,必须以追问的形式去逐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最后顺利帮助幼儿到达终点。所以,教师要及时捕捉互动中追问的时机,使问题更清晰、有层次、有条理,有助于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使孩子思维更加积极化。

3.拎一拎——提升孩子的经验水平

在师幼互动中,孩子的思维有时会受到限制,回答问题的答案比较单一或者表达不完整,有时甚至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如果根据孩子的反应能够给予提升,在他回答的基础上“拎一拎”,对回答进行概括和提炼,不仅能使幼儿知道教师重视他所说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大家的经验回忆,提升表达能力,拓展思路。

案例: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宝宝》

师:这些瓶子宝宝哪a5553f998e39c2f841a135092aaeabc0里不一样?

生:这个瓶子宝宝很高,其他的不高。

师:哦,你说出了瓶子高矮不一样,不错!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颜色不一样。这个瓶子是绿绿的,这个瓶子有点白……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能把自己看到的物体用比较清楚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可能会描述得不到位、不贴切。教师在互动中能够自然地将孩子的回答进行修正,然后提炼,一方面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帮助孩子理解“原来自己说的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孩子提供了一个正面的范例,启发他们用这种方式从其他维度来描述瓶子的不同。

4.变一变——悦纳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们能够预设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环节,但我们却无法“天衣无缝”地预设好孩子们的互动,这就说明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生成性。孩子们会针对某个现象、某段语句、某些内容,引发好奇心,提出疑问,生成其他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应随时调整既定目标或者拓展活动内容,顺应生成的价值取向,追随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探究。

案例:小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师预设了“发声”“辨声”“猜声”3个环节。在“辨声”环节中,教师事先准备了米、纸团、回形针3种差异较大的材料,在幼儿的注视下一一放进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感知3种材料发出了怎样不同的声音。这时,一个小朋友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把石头放进去是怎样的声音?”老师愣了一下,马上做出反应:“好,我们一起听听石头会发出怎样声音。”

…………

教师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石头放进去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及时对活动进行改变,拓展教学内容,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让活动目标更细化和深入,也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使孩子愉悦,使互动积极有效。

(三)在评价中“追随”孩子

评价中“追随”孩子,不仅要求教师对孩子的回答做出正误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继续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和潜力,不断促进其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及时、恰如其分地进行有效评价,评价单一、盲目。例如:对不同孩子、不同回答,基本使用“你真棒”来做肯定性评价;或者站在成人的角度,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会削弱孩子互动的积极性,无法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因此,活动评价中也要体现“追随”。

1.着眼于孩子的个性,采用适宜的方式

评价,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能力差异进行不同的、适宜的评价。对能力强、容易满足的孩子,应用微笑、点头、肯定性的语言,让他们自己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肯定,还要继续努力;对一般的孩子,教师的评价可以翘翘大拇指、微笑,并辅助语言激励,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对能力弱的孩子,可用拥抱、迂回性的评价鼓励他大胆表现,做得更好。教师要站在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的层面上去互动。

2.针对孩子的回答,找准评价点

在围绕预设达成目标时,评价要找准评价点。具体表现为针对孩子的回答,引导孩子围绕活动目标进行思考和表达。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彩色兔》

活动目标:喜欢丰富的色彩,感受色彩的美,大胆地猜想故事情节,并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师:小兔想让自己的衣服变得更漂亮,有什么办法?

(调整前)

生:画上图案。

师:嗯,这是一个好办法!

生:涂上颜料。

师:真不错。

(调整后)

生:画上图案。

师:嗯,画些什么图案?是什么颜色的?

生:(回答踊跃)画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

师:说得真完整!除了各种颜色的水果,还可以画什么?

…………

针对孩子相同的答案,教师的评价点不同,孩子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整前,教师把评价点落在“方法的多样性”上,这样的引导使孩子的回答都简单地偏向到对方法的寻求上,偏离了活动的目标;而调整后,教师的评价指向色彩运用的内容上,孩子的思考也都指向事物的色彩。这种调整,为语言活动的句式表达、色彩感知与表达,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追随孩子,优化互动策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希望教师在活动中能精心预设,又不囿于预设;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来自于孩子的信息并及时将其纳入于临场调控之中,机智地评价,做出有效的互动,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万集幼儿园)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