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乐学活学

2017-12-28钟建平

考试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钟建平

摘要: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到2016年,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全民普及,教育领域的改革重心也逐渐从高等教育领域,走向了基础教育阶段,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因为与素质教育之间天然存在的紧密联系,更是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征地。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内容入手,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导学”模式要点进行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对“导学”模式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以参考启示,推动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 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纲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更多新的时代精神,其内涵也变得更为多元和丰富。接下来笔者将从使命、理念、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与分析。

1. 课程使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使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让学生的心智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人意识,能够拥有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能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 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是:基于儿童的视角来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地理环境、运行规律、人际交往等进行有效的讲解,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启蒙教育内容,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渐进性,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行为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 课程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经验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让学生可以从了解自我出发,来感知家庭、感知学校、感知社区、感知中国、感知世界,从本我这个小点出发,来构建起对社会的网格化、系统化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的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导学”模式要点

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乐学活学”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导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并且开始有计划、分层次进行“导学”模式的运用探索。首先,“导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其次,“导学”模式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与思考,是一种以课程实践为手段,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举措;再次,“导学”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会得到增加,能够让“乐学活学”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接下来笔者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导学”模式要点进行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1. 理念要点

该模式下的理念要点是:以学定教。即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

2. 规律要点

该模式下的规律要点是:双主并行。即在进行导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进行有效的结合与把握,理清两者的层次与轻重。

3. 目标要点

该模式下的目标要点是:三维目标。即通过相应的课堂教学工作让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达成,让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 环节要点

该模式下的环节要点是:四环导向。即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准备环节、自学环节、合作环节、创练环节,这四个不同环节的导学渗透,来切实的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

三、 基于“导学”模式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探讨了“导学”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成效提升的巨大促进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依据“导学”模式的环节要点,结合一定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导学”教学方法的渗入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1. 准备环节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导学”模式的准备环节,教师和学生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教师方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者在全面理解新课标内容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群体的学情进行一个摸底盘查,从学生的年龄水平、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学习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学情数据的采集,然后依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细分工作,明确每一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有意识的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方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生群体要对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前言和目录的方式,来对高年级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框架式的把握,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自学环节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导学”模式的自学环节,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课程的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开始之前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前期的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问题解答的方式,进行本堂课程内容的导入,让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够紧紧的围绕课程问题的解答而不断运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以导促学”的教育目标。让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多彩,让学生思维变得灵动鲜活。例如在进行“隔海相望”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台湾的位置、台湾的矿产、台湾的旅游、台湾的特产等,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依照相应的预习任务进行设问,如台湾是与哪个省份隔海相望?台湾的矿产有哪些?阿里山的风光是怎样的?垦丁地名的由来?……让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来展開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由点及面的完成课程知识的有效导入。

3. 合作环节

小学品德与社会“导学”模式的合作环节是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深入讲解、知识迁移时,可以采用的有效教学方式,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隔海相望”的课程教学的深入中,相关的教学工作可以同时布置“宝岛三日游”等讨论主题,让学生分小组对该主题进行相应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把去台湾的方式,到台湾每一天的旅游地和选择每一个景点的原因进行相应的阐述,让学生在情境化的课题讨论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热爱宝岛台湾”、“维护祖国统一”等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灌输。

4. 创练环节

小学品德与社会“导学”模式的创练环节是该门课程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落地的关键性环节,它既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深化,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和维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以后,要善于帮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在进行“隔海相望”的课程内容讲解中,因为组织学生去台湾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进行“隔海相望”的课程内容的创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可接触事物,来类比了解相应的课程内容。例如在进行台湾地理位置的讲解时,讲到台湾海峡全长约380千米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把海峡的全长与操场上八百米一圈的跑道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台湾海峡的全长差不多是五百个八百米跑道的直线距离,让台湾海峡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能够更加的鲜明。

四、 结语

“导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的了解和合理的运用“导学”模式,才能切实有效的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该门课程的教育目标,让德育之花绽放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及策略[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

[2]许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

[3]滕万中.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6).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