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的初步认识》操作环节的教学思考

2017-12-28李莲

考试周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操作思考

李莲

摘要:“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知识点,教师通常要设计学生折角,做活动角比大小,做出大小不同的角,以此作为学生建立角的大小认知基础。通过几次研究课的磨课过程,几次的实践证明,操作环节的设计的是否有效,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新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操作;思考

一、 两次不同的操作设计

(一) 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了感知以后,教师的下一个环节通过操作活动感知角的大小。

师:孩子们,你们想做一个角吗?生:想;师:请你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角,看看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老师刚说完,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做了,孩子们现在热情高涨,有的拿出一张纸在折角,有的孩子在折一架飞机,说飞机上有角,有的折五角星,三角形的、房的都有,还有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的,用剪刀剪角的……

本想通过做活动角,让孩子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可看见孩子的操作,完全在一种失控的状态,这一操作环节的设计,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操作没有引起学生去发现角的大小与边张开大小的关系,这样设计是无效的。

(二) 我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操作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变变变”的活动。孩子看到了老师手中的角,萌生了玩的兴趣,我的目的就是要让他玩角,在玩的过程中,利用学具盒中的活动角,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现在看老师的角,它是会变的,你想变吗?那就听从老师的指挥;师:变变变,请你把角变的比老师的角大?生: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了;师:你们能变得和老师一样大吗?(刚才还在玩角的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被老师的问题吸引过去了,都想变得和老师一样,他就注意调整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这样让每个孩子在玩角的过程中体验了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师:变变变,现在老师的角变小了,怎么变?生:角的两边合拢就小了(学生嘴里说出了张开、合拢)。就在这时,我及时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顺势利导就回答出了:“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学生在玩角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角的大小关系,在头脑里切实建立起了角的大小的表象。这样的操作是有效的。

二、 两次操作设计引起的思考

第一次设计让孩子们只凭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情况,没有达到效果,操作失败。第二次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效果良好。通过两次亲生经历的操作教学活动,我在反思操作这个环节的教学,老师们需要做出这样的一些思考。

(一) 提高操作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操作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常常导致原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们往往只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操作结果,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又使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造成老师们为了操作而操作,平时的随堂课根本不进行操作活动。

(二) 明确每次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

数学知识中较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我们往往都要让孩子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让孩子建立正确的表象,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教师作为操作的组织者,设计者,心中要明白,每次操作应该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每次操作给学生提供怎样的感性认识,建立怎样的表象。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还要安排好操作的顺序,步骤.这样,在活动时就能确定自己操作的方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 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每个环节

1. 操作常规要规范

为了保证操作的有序进行,真正为数学学习服务,教师要提前检查学生的材料准备情况,及时做好调节工作。操作前适当留白,引导学生对操作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一定时间的思考,明白自己将要进行什么操作,怎么操作,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如果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操作,就要进行必要的分工,明确具体要求。

2. 操作设计要可行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在组织数学操作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循序渐进。根据需要是全班操作、分组操作还是个別操作,要引导孩子清楚每一步的操作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抓住孩子的思维和兴趣。

3. 操作材料要合适

操作材料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充分挖掘活动本身的潜能,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在角的认识中,让孩子比较角的大小,就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用两根小棒做的活动角,就是比较角大小的恰当材料,它方便,容易变化,容易观察,角的大小是由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引起的变化。

(四) 及时提炼操作活动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中,操作只是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但是,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孩子内化,吸收,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知识结构。由此,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及时提炼所隐含的数学知识。而不是操作完了就结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经历、感受和体验”。要及时的让学生反馈和交流,教师要引导、把一些数学方法和思想加以提升,让学生学有所获,操作得有价值。在角的大小比较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就引导孩子观察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孩子引起思考、探究、观察和发现,而不是把角变成和老师一样大就结束了。

小学的数学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孩子搭建一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桥梁。而有效的操作活动,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也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

猜你喜欢

角的初步认识操作思考
把握学情,丰富感知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