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问题形象化
2017-12-28李锦锋
李锦锋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却恰恰是形象化和具体化,其欠缺的恰恰是抽象思维。为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渐塑造,而这就需要将抽象问题形象化。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抽象化入手,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象化展开分析,并就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策略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抽象问题;形象思维
一、 引言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并且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渐过渡,逐渐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这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此,数学教师应该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小学数学抽象问题具体化,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
二、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抽象化
从学科知识所表现出的特性来看,每个学科的知识均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这方面,自然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相比于人文知识的抽象性尤甚,其中,又以数学知识的此种特性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表现为只留下了所承载的对象的“量”的特质,对于所承载的对象的“质”则不予体现,因此,在知识的抽象性方面,数学知识较一般的自然科学在抽象性方面更进一步,从而为学习者带来了领会难度。举例而言,像自然数由0开始向后无限延展,越向后的数字同人们的现实经验距离越远,因而人们唯有依托想象方才能够掌握这些数字,从这个意义来看,可以将这些由公众想象所得出的数字,称之为理想元素。如极限、直线的无限延展等均是此种元素的代表之一。基于这个层面来看,由前述理想元素所组成的数学知识体系,毫无疑问便会使知识的整体抽象性上升。
三、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象化
受自身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小学生习惯于直观的形象思维,即多习惯于依托感性认识,从而实现对相关事物的解释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便意味着小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会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使其在学习与领会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抽象性特征,使其产生认知困难,即便能够死记硬背下来一些算法、公式,往往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如此便会使其仅仅达成对数学知识的僵化学习,无法领会与洞悉数学知识的真正内涵和精神。这也为教师开展数学知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 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策略
教师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着手,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识记。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画图、数形结合、实物演示、学具演示等多种途径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可感。
1. 利用画图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小学生对于画图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为画图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纸上,更为具体和直观。为此,教师可以在小学生面临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引导小学生用笔将其画下来,学生可以从直观的图画中更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关于集合的知识点时,有这样一道习题:1班有20人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舞蹈兴趣小组的有14人,参加朗诵小组的有11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有多少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觉得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画集合图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利用数形结合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数形结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象的图形,如此一来,便为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对其而言过于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过程中,降低了学习与理解难度,让其不再因数学知识过于抽象的特征而产生困惑。同时,教师借助数形结合的运用,能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为小学生降低数学知识学习的门槛。
从小学数学教材所设计的习题内容来看,一些应用题所设置的问题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难以领会“倍”这一概念的精准含义。因此,数学教师应当考虑依托图示的方式,帮助其降低理解障碍。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不同颜色的冰糕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依次在自己的课桌上摆出两行不同颜色的冰糕棍,如首行的黑色冰糕棍数量为4个,次行的橙色冰糕棍的数量为5个。其后让学生对每行冰糕棍进行观察,使其了解到首行的冰糕棍为4个1,即1的四倍,次行的冰糕棍为5个1,即1的五倍,由此使学生领会到何谓“倍”这一概念。借助这种图示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相关知识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形结合的图形演示中,有些教师为了增强刺激效果,一味在图形的丰富性上下工夫,把图形本身搞得色彩斑斓,其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过度的无关刺激会发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妨碍对概念的理解。图形演示,目的不在于形,形只是手段,这里数形结合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因此用作演示的图形本身要求简洁明了。
3. 利用实物演示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之所以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排斥感,究其原因即在于一些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同其實际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因而会造成其理解难度。通过实物进行演示,则将改变这一情况,能够让学生借由教师为其进行的实物展示教学模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
(1) 观察法
数学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进行教学,将使学生改变以往数学知识都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解习题解法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实物,诸如魔方等,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所在。
(2) 动手法
数学教师应当在课上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如此,将使学生对于一些单纯通过听讲方式难以领会的数学知识实现快速理解。以“平均分”这部分教学知识点为例,尽管这部分知识内容难度不高,但是对于习惯感性认识的学生而言,有着不小的理解难度,考虑到这种情况,笔者便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对粉笔进行均分的形式,使学生较好地领会了这一概念。endprint
(3) 演示法
结合小学生习惯于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演示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实现对相关数学问题的求解,如笔者向任课班级的某个学生提出“4+3=几”这一问题时,学生的作答速度较慢,而当笔者要求其观看自己的手指进行思考作答时,学生很快便给出了答案,由此可见,借助演示法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提升十分有帮助。
利用实物演示,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实物和演示实物,能够使小学生将抽象的小学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更便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感知。
4. 利用学具演示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其习惯于形象思维,同时,多数小学生对于空间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尽管现今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已经普遍采取PPT教学,不过课件仅仅能够为学生展示出几何图形,却难以为学生创设亲自动手的学习契机。针对前述情况的存在,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实现对学具的有效运用,以便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所出示的学具的观察,从而在其头脑之中形成立体空间概念。此种学具辅助教学方法对于帮助小学生实现对正方体、圆锥体等几何图形的认识作用十分显著。如若小学数学教师一味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忽视或者无视学具的重要教学辅助功能,則无法使小学生形成较好的空间观念,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和领会几何知识的难度增大。举例而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正方体知识时,应当先通过教具为学生讲解正方体的空间构成,其后,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使用学具盒对正方体加以强化认识,再次,教师要求每个学生用学具盒中的工具组成正方体模型,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正方体模型的特点进行归纳。通过前述教学步骤的开展,以往在学生脑海中过于抽象的正方体图形变得立体起来,学生的空间几何概念也得到了培养。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以往教师费尽唇舌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窘境,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再感到吃力。
五、 结语
数学属于一门思维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正确有效的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艺术展开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苏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概念教学的一些做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4(05).
[2]徐银燕.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