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究

2017-12-28邱小琴

考试周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小数点交流探究

邱小琴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发展的机会,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解除困惑,明确自己的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的感知引出学生的概念,引起认知冲突,引发数学思考;而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能想的自己想,自己能表达的自己表达,自己能展现的自己展现,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堂中遨游、探索,去凸现个性的潜能。

一、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表现自我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就向学生作如下的操作:将活动的两根小棒固定一端就可以组成角的图形。或者用小棒拼摆出角的图形,也可以采用纸片对折后折出角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画一画你认识的角等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来学习、巩固知识具有更大的优势,既能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小學生的空间概念,加深思维的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离不开做数学”的理念。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动手操作的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大量信息留在脑中,使学生在操作中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且有所发现,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真知的意识和观念。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能力,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二、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锤炼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轻松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当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素材后,真正要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状况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死板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灵活的探索对象。如:一位教师在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已经学过的小数知识,然后写出一个小数:0.4米,接着提出活动要求:让学生移动小数点,看看能变成哪些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独立分析、讨论、比较、思考,得出:把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把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把0.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把0.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教师对学生这个“了不起”的发现进行了赞赏,然后提出新的要求:如果能把这么多发现的“了不起”的规律总结一下,你就是一个小小的“数学家”。此时的学生又兴趣高昂地开始了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实例进行探讨,把学生完全置身于数学的发现活动中,而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体验了“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的成功的喜悦,学生就自然而然的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教学中教师放手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学生就多了一点锻炼自己的机会,多了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才会主动探索学习,只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发展自我

一些教育理论认为,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比较放松的,也不会因为个人学习的失败而紧张,同学与同学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产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学生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流畅,碰到意见或观点不同时,学生还要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辩论等,还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想法和接受别人的想法。因此,在数学课上,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探讨,开展小组之间、大组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使学生不仅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同时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是这样做:先课件出示一个时间段一段路上行驶着很多汽车,要求学生统计这些行驶的车辆中小汽车、客车、小货车、大货车的数量,录像播放了3分钟,教师问:统计出结果了吗?大部分学生说太快了,来不及统计。“要是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就好了。”其中一个学生小声的嘀咕着,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教师说,可以啊。当教师再播放录像时询问统计结果时,孩子们都愉快的齐声说,统计好了。这时教师问:“这次表现很不错,你们是怎样统计出结果的?”生:“我们小组分工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数。”教师又说:“现在我想让大家相互了解一下,你在统计数量时的方法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先在自己组里交流,然后选一名同学把你们一组的方法在班级里汇报。”最后学生得出可以用做符号、画正字等方法来统计数量。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评价,是一起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与合作,限制越多,学生的自由就越少,表现自我的空间就更少,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性,能够因材施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特别关注,三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展示自己的想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四、 让学生在猜测中创新,超越自我

猜测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假想,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假设。猜测在数学活动中是一种必要的探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领会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特别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上“圆的周长”这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形,提问:正方形的周长是什么,它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接着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继续引导看屏幕思考进行猜测:1. 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2. 圆的周长与直径或者半径可能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又比如我自己在上“圆锥的体积”时,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圆锥,猜一猜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可能与什么部分有关系?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了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系,那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圆柱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出示了三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各种实验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浓厚,正想着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且想到了许多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验证方法。教师创设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像数学家经历的创造过程一样,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并加以验证,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同时也是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重新经历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要让学生有经验积累的过程和个性凸显的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数点交流探究
小数点添在哪儿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