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态资本运营研究
2017-12-28杨锦琦
杨锦琦
【摘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资本运营之路,是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选择。应立足于本身的生态资本,开发高生态环境要素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经营高品位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生态资本或价值的转化。
【关键词】生态资本 生态资本运营 江西
生态资本是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以及能为未来产出使用价值的潜力等内容。而生态资本运营是一种通过对生态资本使用价值的有效运用,利用对生态资本的消费及其形态的变化,发明新的生态技术,降低环境成本,提高产品的生态位,维持较高的收益率,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化,生态因资本的增殖而改善,资本因生态的改善而保证其受益的长期性和增殖的整体性。
一、江西生态资本分析
生态资本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环境状况总体评价。水环境质量良好。2016年,全省地表水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略有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81.4%。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88.6%。长江、抚河、修河和东江水质总体为优:赣江、信江、饶河、袁水、萍水河和环鄱阳湖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主要湖库Ⅰ—Ⅲ类水质点位比例28%。其中柘林湖水质总体为优;鄱阳湖和仙女湖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磷。空气质量优良。2016年,全省设区城市优良(达标)天数比例均值为86.4%(执行GB3095-2012标准);二氧化硫(SO2):11个设区市的年均值除南昌、景德镇和抚州市达到一级标准外,其余8个均达到二级标准;二氧化氮(NO2):11个设区市年均值均达到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11个设区市的年均值除南昌、萍乡、九江、新余和宜春市超二级标准外,其余6个均达到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11个设区市的年均值均超二级标准。臭氧(O3):11个设区市O3日最大8小时值90%位数值均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超标准范围为0.3-4.9%。一氧化碳(CO):11个设区市日均浓度95%位数值均达到一级标准,日均值超标率均为0%。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T)为79.02,100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26个县(市、区)为良,占全省国土面积25.3%,68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占全省国土面积74.5%,6个县(市、区)生态环境为一般,占全省国土面积0.2%。截至2016年底,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59处,数量名列全国第八。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37处、市县级107处。自然保护区面积1068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占国土面积比例名列全国15,华东地区第一。
(2)森林资源现状。江西森林覆盖率63.1%,活立木蓄积量4.45亿立方米,活立竹总株数19亿根,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多属天然次生林,针叶林面积比重大,杉木、马尾松、樟树为主要乡土树种;油茶、板栗、柑橘為主要经济林树种。截至2016年9月,江西林业自然保护区186个(国家级15个、省级31个),森林公园180个(国家级46个、省级121个),湿地公园84处(国家级28处、省级56处)。
(3)湿地资源。江西各类湿地共365.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1.87%,其中水域面积164.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8%;天然湿地面积为116.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6.9%。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约44万公顷,约占全国同类湖泊的15%。境内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以鄱阳湖珍稀水禽为主的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
(4)自然资源。截止2015年底,全省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有九大类139种,位居全国前10位的有81种。其中,钨、钽、铷、碲、普通萤石、化工用白云岩、滑石、玻璃用脉石英、陶瓷土、麦钣石、饰面用板岩等11种位居全国第一;锂、铯、伴生硫、电气石、光学萤石、粉石英、保温材料用粘土等7种位居全国第;铜、银、铋、铍(绿柱石)、冶金用砂岩、化肥用灰岩、叶蜡石、透闪石、水泥配料用页岩、海泡石粘土、饰面用辉石岩、水泥用辉绿岩、饰面用大理岩等13种位居全国第三。江西有色、稀有稀土和贵金属矿产具有明显优势,其中铜、钨、铀、钽、重稀土、金、银誉称为江西矿产“七朵金花”,是亚洲超大型的铜工业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中国铜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旅游资源现状。江西还有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山、湖、城、村四大景观主体及红、绿、古三大旅游特色。拥有2处世界遗产,2个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11个国家级、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5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2个5A级旅游景区),39个国家级、60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2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中国旅游强县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及省级品牌。
(5)生物多样性。江西已知野生高等植物5117种,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苔藓类563种,蕨类435种,裸子植物31种,被子植物408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Ⅱ级保护野生植物46种;省Ⅰ级保护有9种、Ⅱ级39种、Ⅲ级115种,国家珍贵树种26种,约占全国的20%。江西已知野生脊椎动物845种,占全国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3.5%。其中,哺乳类105种,约占全国的21%;鸟类420种,约占全国的34%;爬行类77种,约占全国的20%;两栖类40种,约占全国的14%;鱼类205种,约占全国的5.9%。鄱阳湖长江江豚约450头,占整个长江江豚种群近一半。
二、江西生态资本运营途径
江西生态资本运营要立足于本身的生态资本,开发高生态环境要素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经营高品位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生态资本或价值的转化。
(1)发展生态工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石化、钢铁、有色、食品、建材建筑、纺织服装、轻工等为重点,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2)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强省之路,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和保障粮食主产区地位。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重点建设高标准粮田和良种基地,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品种,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增加土地开发、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广优质稻谷种植;发展绿色农业。围绕主导及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探索种养加有机结合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整合品牌。开展“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重点打造“四绿一红”茶叶、“地方鸡”和“鄱阳湖”水产品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可追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以“百县百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扩大体量、提升档次、特色鲜明、示范带动”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种养区、精深加工区、商贸物流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四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四型农业,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研究制定鼓励引导农业经营者施用有机肥料、低毒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地膜的扶持政策,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休耕、轮作和调整种植结构生态补偿试点。
(3)发展生态旅游。旅根据江西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潜力,基于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重点开发森林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疗养旅游等,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生态旅游特色的景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江西优质生态资源,开发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养生保健度假旅游、养老康寿度假旅游、都市休闲旅游等专项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度假城市、旅游度假区、度假酒店群、休闲社区、休闲农庄等,逐步将休闲度假培育成为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江西丰富的名镇名村和现代特色种养业,打造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两大体系。推进乡村旅游与农、林、水、渔、牧、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由觀光经济到体验经济、访客经济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主题酒店、精品休闲农庄,使乡村旅游向多元多业态多层次延展,充分与一二三产融合,培育壮大县域旅游经济,形成全国乡村旅游新标杆。
三、江西生态资本运营的保障机制
江西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越,通过生态资本运营可以使生态资本的巨大促进作用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最终获取利益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并通过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建设所创造的条件来促进生态资本的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生态资本—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1)制定生态资本经营规划。制定江西生态资本经营规划,明确江西生态资本运营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经营路线图和优先领域,逐步实现在生态资本阈值范围内取得最大的生态资本收益;科学合理地界定江西的生态资本类型;根据不同的生态资本类型分别确定其生态价值;根据生态资本类型和价值制定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生态资本运营产业政策,生态资本运营落脚点在产业发展上,建议制定生态资本运营的具体产业指导目录,以明确和鼓励支持生态资本运营的重点产业范围,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奖励机制,加强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生态产业的优惠政策等。不断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齐抓共管局面。
(3)强化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资本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科学消费,形成生态资本市场的社会基础;实行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公众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法规政策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开展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了解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并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通过传媒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环境保护观念,倡导文明行为,普及环境保护观念,培育公民生态文化素养,提升生态意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立广泛的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为生态资本运营提供思想保障。
(4)完善生态资本运营市场。培育生态资本市场。发挥生态资本市场的开放集聚效应,增强生态资本的融资功能,形成生态消费与生态市场融资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完善生态产权交易市场,根据江西生态产权多样化特征,通过采取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出让,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对通过招投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取得的生态产权,允许产权人依法通过出售、作价出资、股权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