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章法之美提升写作水平
2017-12-28肖月蓉��
肖月蓉��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欣赏、领悟文言文之美,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学习文言文经典的语言形式,应用于写作实践。
关键词:领悟;结构;提升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是汉语言的典范之作。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造就了文言规范考究的章法。所谓章法,指文章的组织结构。许多文言作品章法之讲究,布局之精巧,值得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认真领悟,汲取其精华,并将范式行文结构用到作文实践中去,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议论文:学习提出论点之法,领悟结构之妙
许多议论类文言文,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论点鲜明,提出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和效仿;论证结构的安排也丰富多样,各具妙处。学习这些文言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提出论点不同方法的作用,学习作者提出论点的方法;领悟论证结构的巧妙之处,并应用于议论文习作中。
首先要学习提出论点之法。常见的方法有:①开宗明义,统摄全文。例如《六国论》,一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这样就有一语定乾坤、统摄全文之功效。②水到渠成,卒章显志。如《过秦论》,作者先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最后因势利导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两种提出论点的方法,在今天的议论文写作中仍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这种方法的作用,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其次还要领悟论说文结构之妙。常见结构有:①总分式。《伶官传序》第1段,作者欧阳修单刀直入地亮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第2、3段分析庄宗成败的史实,充分论证,第4段总结全文。这种典范的结构,奠定了现代议论文“三部曲”的程式。②遞进式。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从提出疑问,分析原因,到最后陈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③对照式。《师说》第一段,作者推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剖析、论证。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三段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此外,还有并列式,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列出两个或以上的分论点,从多个方面加以论证;综合式,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式形成的文章结构。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维结构,领悟文章结构之妙,并学习运用于习作中,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 记叙文:领悟行文曲折、跌宕起伏之美
许多记叙类文言文,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行文曲折跌宕,波澜起伏。学习这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充分领悟其章法之美,并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烛之武退秦师》叙事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如郑国大军压境危在旦夕之时,使人骤然紧张;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郑伯,也使读者看到了一线希望。谁知烛之武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鸿门宴》行文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尤其是情节高潮处——鸿门宴上的心智较量,可以说是三起三落。由于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火上浇油”,文章一开头就气氛紧张。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气氛趋缓。范增欲杀刘邦,使项庄舞剑,杀机再起。樊哙带剑拥盾闯入怒视并斥责项羽,紧张气氛达到极点。项羽对樊哙的闯入不仅不怒,还赐酒赐坐,接着刘邦借“如厕”离席回营,气氛再缓。整篇行文张弛有度,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曲折跌宕、波澜起伏的章法特点,然后运用于自己的记叙文习作中,从而改变学生作文平铺直叙、平淡如水的现状,使叙事曲折有致,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三、 散文:赏析“一字串珠”的严谨与机巧
文言散文讲求起承转合,精于谋篇布局,尤其是结构上“一字串珠”的严谨与机巧,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的实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赏析,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学生的写作。
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始”字是作者情意和思想的凝聚。这个字在文章开头、中间与结尾反复出现,而含义逐渐发展。“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三个含“始”的语句是文章的扭结,层层推进,体现着章法的严谨和机巧。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应以“始”起(解题),以“始”终(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艺术,体会作者的情意和思想),“始”是理解和感受文章的关键点,也是教学这篇文言文的抓手。
如讲授《岳阳楼记》时,我们都会为其中的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感动不已,但这还不够,因为:“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了。”教学中如果不细致地去寻求作者构思时的思路轨迹,不抓住“异”这个字,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作者博大宽深的襟怀情操与思想境界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字第一次出现,领起三、四两段,先抑后扬。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异”字再次出现,把全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回答了古仁人异于迁客的境界。一个“异”字串起全文,可见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煞费苦心。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深入鉴赏、文言文的章法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同时要学习文言文优秀的表现形式,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于习作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不仅仅是把文言文当做古汉语学习材料去教,犯买椟还珠的低级错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