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人文教育定位研究
2017-12-28吴铭辉陈荣华
吴铭辉+陈荣华
摘要:针对传统经典虚热和人文教育缺失的双重困境,本文对儒家原始性著作《论语》做了新的阐释。首先分析了《论语》中饱含的人文特征,其最核心和最终极的教育理念是立人,同时注重思维的训练与情操的陶冶等,并鲜明地提出“修身”的教育要求。结合人文教育的意义,将《论语》定位为人文教育课程,以期有效弥合上述双重困境,让新时期的学子重新认识儒家经典的积极意义,获得优质的人文教育,塑造出完善的人格。
關键词:《论语》;人文教育;教学定位
中国有着连绵数千年从未间断的优良文化传统,曾给全世界带来了丰硕果实,给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还是从国内舞台向世界舞台迈进,都急需从丰厚的精神文明传统中继承和弘扬先贤的伟大遗产,汲取养分和源泉,助力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由于其根植于历史传统,及其强大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使得儒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学术和文化的核心主体。同时,孔子也是“轴心时期”具有精神原创性和源泉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他的思想言论为核心而形成的儒家学术文化,贯穿于整个传统社会,并延续至今。
《论语》是忠实记录、集中阐述孔子及其门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但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上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仍旧依照传统的目的和方法研读《论语》,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研读《论语》乃至如何发掘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都将是这几代学人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学”的普及点燃了国人学习国学的热情,也带动了国学教育的发展,官方和民间国学机构也相继建立。但是在名利的驱动下,各地民间国学机构针对大众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模糊认知,只一味地继承其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忽视甚至曲解其精神内核,国学已被庸俗化和商业化,孔子和《论语》首当其冲,被粗劣地塑造为一种新型民间礼教的标志。
鉴于社会上诸多乱象表明了国学热只是虚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依然任重道远。作为儒家原始性著作的《论语》,其价值需要新的阐释和认识。《论语》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目的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
一、 人文教育的意义
无论是对于民族还是个人,教育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终身之计”。而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教育这一行为尤为特殊的本质:教育不是像制作产品一样的打磨或灌输,而是要唤醒并帮助受教育的对象,使其意识到自己是“人”,并能够自觉地发展自我这个“人”。人文教育即是全面培养人性的教育,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发展完善人格为终极目的。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人”,这就决定了人文教育是最基本和最终极的教育。人只有受到过良好的、系统的人文教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人、成才,也才能为自己终身的做人和求学打下坚实的根基。
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其起因无疑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人文教育的式微有关。造成我国人文教育式微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效益至上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是人们主观上不能充分认识和正确看待人文教育的价值,笔者认为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人文教育至今没有寻找到既被广泛认可又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 《论语》的人文特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论语》也将他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
(一) 最核心和最终极的教育理念是立人
通观《论语》全篇,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弟子们培养成“君子”(或者是“士”),其中关于“君子”的集中论述有37章,关于“士”的有7章(同前)。书中也多次点出孔子最崇敬“圣人”、“善人”和“仁人”,将其视为最高人格典范。其中,不单在论述此类高尚人格时突出其特质,诸如“君子求诸己”“君子谋道不谋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还有大量篇幅是在直接论述一个人应当具有的德行,从“知(智)”“仁”“勇”到“忠”“信”“恕”,其中专门论及“仁”这一品德的就有27章,其中9章是直接对弟子问仁的回答。由此可见,孔子最核心和最终极的教育理念是立人。
(二) 思维的训练与情操的陶冶
孔子的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弟子思维的训练和情操的陶冶,这些有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和人生境界的提高。
(三) 好学与乐学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一再强调学习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强调“悦”“乐”的语句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也从不掩饰自己的“好学”,同时也是一个很“乐”的人。这表明了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内在自发的追求动力,有其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四) 儒家的修身
孔子之后,《礼记·大学》继承了孔子的立人思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已成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精义所在。修身即是为人、做人。北宋理学家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局”首句是“为天地立心”,也深刻概括了历来儒家知识分子其首要的人生追求是立人。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论语》全书前后贯穿着人文精神,通篇内外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所以《论语》课程恰当的定位是人文教育。
三、 结语
针对传统经典虚热和人文教育缺失的双重困境,笔者通过分析《论语》中饱含的人文特征,并将该课程定位为人文教育,希望能够有效弥合上述双重困境,让新时期的学子重新认识儒家经典在当代的积极意义,并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塑造既具时代面貌又不乏古典气质的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96.
[2] 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03.
[3] 朱熹.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 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