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心育活动在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

2017-12-28张峰

考试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

张峰

摘要: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思想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为了引导班级学生尽早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本人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文中简称为“心育活动”)相结合,应用于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就是其中几个典型案例的分享。

关键词:心育活动;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

作为中职学校一名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教师,我一直困惑于如何调动班级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彻底地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重拾学习自信,确立崭新的职业人生。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则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启迪,同时也有了把浙江省著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等老师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实操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相结合,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思考和行动。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进入中职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中考的失利或长期在学业上所遭受的挫败感,使得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加上父母的不理解等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很容易在学习、思想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消极情绪。就以我所在的某中职艺术学校为例,从学习态度、课堂常规、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外显情况看,学生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学习态度较差:对学习无所谓,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漠视课堂常规:上课迟到、早退屡见不鲜,专业实训课乱窜琴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睡觉;三是行为习惯差:爱吃零食,走到哪儿,垃圾扔哪儿;四是自我效能感差: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和目标。部分学生缺乏艺术生应有的活泼、灵动与激情,消极情绪指数较高。另一方面,从每年学校对新生所做的心理健康测试的统计结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升学、求职择业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于普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厌学、情绪反应激烈、偏执等等,情况不容乐观,

在接触积极心理学之前,和大多数班主任的做法类似,我在班级管理方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紧紧盯住那些差生”,甚至片面地觉得班级的所有不稳定因素或者存在的问题,主要归因为差生的存在。于是,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无数次地找问题学生谈话,进行各种说服、转化教育,甚至对个别学生实施处分手段,但其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积极心理学给予我的最大启迪就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全体同学,即通过培养最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把学生的消极情绪降至最低,那么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因为,积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积极人格特质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因此,我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从2013年9月到2016年5月期间,对自己担任班主任的我校某13级5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班进行了以班级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班级德育活动新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班级连续两次被评为市属先进班集体,并在最后一个学期全班通过“三升四”考试升入某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本文将撷取其中的三个案例,分享我把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应用于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尝试。

案例一:心育课程之“国王与天使”——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会赞美,收获友谊。

1. 设计本活动的动机:在班级新生入学阶段,从观察和学生上交的周记来看,发现新近入学的这一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比较内向和自卑,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较弱,有一部分同学甚至对自己的新同桌和新室友也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

2. 主要活动过程:“国王与天使”借用了目前一些企业进行员工团体培训经常采用的一个拓展游戏,结合班级的实际加以适当的调整。整个活动历时三个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角色分配:教师事先准备好写有班级每一位同学名字的卡片(1人1张),每人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内的同学即为抽到者的国王,而抽到者则作为国王的天使;

(2) 角色扮演:游戏规则:一是在游戏最终结束之前,天使不能向国王透露自己天使的角色;二是在活动期间,天使不但有责任保护国王、帮助国王、服务国王,更要仔细观察国王的言行举止,在一个月后,天使要写一封赞美国王的信,并在游戏环节让某一特定人选当众朗读;三是根据信中的信息,来猜测国王是谁,天使是谁?

(3) 角色揭秘:游戏历时三个月,因为考虑到班级人数较多,用了两次朗读“信件”的环节,最终在学期结束前,进行了“国王与天使”的大揭秘。

3. 本课题活动的收获:当“天使”赞美“国王”的一封封信被當众朗读时,那一句句热情洋溢、发自内心赞美的话语,让很多的“国王”感动得热泪盈眶。许多同学都表示:这是第一次听到那么多赞美自己的话,感到受宠若惊,心里十分激动和开心,因为这些赞美的话给了自己无穷的动力,极大地鼓励了自己,使自己自信了很多。

那一学期,通过“国王与天使”的系列活动,很多同学在发现同伴闪光点的同时,对自己也多了一份了解,信任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更多的同学通过“国王”与“天使”的游戏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成为三年高中生活的亲密伙伴。整个班级也逐渐融合,班集体逐渐凝聚而成。

案例二:心育课程之“走出舒服圈”——让学生学会用另一个角度思考人生,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各种难题,挑战自己。

1. 设计本课题的起因:部分学生在学期初出现思想懒散、学习松懈等现象,为了让全班同学迅速从“假期模式”尽快过渡到“学习模式”,开展了这一活动。

2. 本课题的主要实施手段:通过体验与感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舒服圈”,并引导他们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开发内心深藏的潜能,换一种角度思考人生,从而在学习生活中积极采取实际行动,改变现状。

3. 主要活动过程:

(1) 体验舒服圈——通过“肢体运动”,让每位同学全新感受“舒服圈”。即教师让学生放松的情况下,在椅子上找一个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来。接着,按照教师的指令连续做六个动作:“十指交叉”、“食指反向交叉”、“习惯绕手”、“反向绕手”以及“在座位上坐直,身体向前,原地踏步,手臂也要摆动”和“保持上一动作的预备姿势,同向手脚踏步”,每个动作需停留5秒钟。

(2) 分享感受——小组讨论“做第二、四和六”三组动作时的体会及原因。紧接着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点评,习惯一旦被打破就会不舒服,而好的习惯和差的习惯往往会有天壤之别。

(3) 小组内轮流向组内同学说一说自己身上有哪些“舒服圈”;接着,每组派代表总结组内同学的“舒服圈”有哪一些;教师点评:每个人都有一个一个无形的圈,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认识的人,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这个圈内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在、舒服;如果一旦走出这个圈,人们经常会感到不舒服,这个圈其实就是“舒服圈”。

(4) 头脑风暴:如何跳出“舒服圈”,如“作业拖延症”、“只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同学们在这一环节,纷纷提出了跳出自己“舒服圈”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对学生谈到最多的两个“舒服圈”,即“作业拖延症”和“偏科”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点评:人们最大的障碍往往就是自己的“舒服圈”的束缚无法突破。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如偏科的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的思维,学习不能只学自己喜欢的科目,而是要尽量去喜欢你所做的事!

(5) 填写成长卡片,挑战“我的舒服圈”。即让每位同学在卡片上写出进入职校以来的一个最不利学习的“舒服圈”,并制定走出这个“舒服圈”的方法,并写出明天自己的第一项小小改变是什么?

4. 本次活动的收获:大家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舒服圈”,也意识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舒服圈”的危害性,纷纷表示应该马上行动起来,挑战自我,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案例三:心育课程之“‘沟通让我们真诚相待”——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小矛盾,从而解除消极情绪的进一步滋生。

1. 设计本课题的动机:为解决同学矛盾,学会真诚的沟通,相信人性的善良,培养利他、关爱、容忍力等积极的公众品质。

2. 活动过程:

(1) 教师提出活动任务:请同学当一回“老娘舅”,观看一个情景剧,帮着评评理。

(2)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出由教师即兴导演的情景剧——《熄灯以后》

大概情节如下:

期末考试临近,同学们纷纷投入到复习迎考中。某晚某寝室熄灯后,A同学拿出充电灯开始复习,其他同学洗漱完毕后也已经慢慢开始停止看书,到床上准备休息,B同学由于白天刚上完舞蹈课,感觉比较累,也开始上床睡觉。时间很快到了10点半,A同学依然在点灯复习,由于大部分同已经休息,寝室里比较安静,A同学翻书和小声背书的声音变得比较刺耳,B同学被吵醒了,一开始也没有做声,到了11点,B同学虽然塞了耳机但依然感觉A同学的声音比较大,灯光影响了自己的休息,于是开始谩骂A同学,并且讽刺到:“你每天搞得这么迟,考试成绩还不如我好,你那么笨的人,不那么复习也罢了,还搞得我睡也睡不着。”A同学听了以后,很不好受,于是就熄灯睡觉了。

第二天,A同学发现自己的洗发水被无缘无故地扔进了垃圾桶;过了两天,发现自己的东西又被人丢到了垃圾桶;于是,A找B去理论……(请两位同学自由发挥来做即兴演出)

(3) 大家来评理

a. 小组讨论3分钟。

提出问题:你们支持谁?请说明理由。

(老师说明支持A的举红色卡纸,B的举蓝色卡纸,中立的举绿色卡纸)

b. 各小组派出代表分享各自的观点。

c. 教师点评:

晚上能够在熄灯以后仍然坚持看出学习,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任何錯误的,应该是值得表扬的,但A同学的问题在于没有事先和寝室其他同学去达成一个协议,或征求她们的意见,而且时间比较晚,的确会在某种程度影响别的同学休息。

B的行为一开始也没有错,但是最大的失误是不应该谩骂同学,更不应该在事后还把同学的东西扔到垃圾桶。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直接导致了这场纠纷或是同学矛盾。

④“老娘舅”出主意(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老娘舅”谈一谈体会)

a. 事先需沟通

寝室同学如果在某个特殊阶段需要进行特殊的事情,需要征得大家的意见,譬如熄灯后看书、公共必需品的购买等等,达成一个共识以后,彼此遵从共同的承诺,避免对其他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b. 事中要冷静

遇到矛盾冲突时,尽量要保持冷静,不能态度强硬,恶言相向,容易引起矛盾的升级和恶化,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c. 事后要沟通

事后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语言要委婉,平等尊重对方,态度真诚,仔细倾听对方的解释,接受别人的道歉,同时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

d. 请当事人来揭晓最后的谅解过程,两人经过真诚的沟通以后,B首先承认了骂人和扔东西是不对的行为,A也表示没有考虑到室友的休息问题,看书太迟也实属不该,应该充分利用白天自修的时间进行有效复习,并且买了小礼物送给B,两人关系和好如初。

3. 本次活动的收获:通过本次活动,不但当场成功化解了两位当事人的矛盾,很多同学表示在集体生活中,有些矛盾不可避免,但这是真诚沟通是第一位,真诚就需要同学学会平等协商、释放善意的技巧,并且有时应该为别人着想,也应适当学会忍让,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而且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也同样适合。

以上是本人担任13级5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班班主任期间,应用心育活动及时解决班级存在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三个案例。在带班的三年中,本人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围绕专业理想、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友谊、宽容、信念、感恩、幸福、乐观、健康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了系列班主任心育活动,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班级的学生一天比一天开朗、活泼、自信,一个学期比一个学期有进步,文化和专业学习逐渐得心应手,最终形成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班集体。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