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探索德育管理新途径

2017-12-28郭海燕

教师·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自我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郭海燕

摘 要: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就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滑坡、诚信危机比比皆是,“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人们日益地感受到了德育比任何时候都亟待关注的迫切性。那么,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面对教育对象不断出现的令人触目惊心的道德问题,传统的说教、灌输等约束性的德育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再次探索、建构新的德育管理模式,改变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德育的润泽下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德育体验;自我教育

一、前言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了这样两篇报道:一位博士生毕业后待业在家,原因是到新的工作单位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索性关起门躲在家,不与外界接触;还有一位大学生,进入学校因为生活无法自理,一直需要妈妈陪读在身边。最终这位母亲意识到一个没有精神、品格和能力的孩子,再高的学历也意义不大。于是,她毅然决定让孩子休学回家,从做家务开始学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当读到这样的故事后,真的很心痛,难道这就是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吗?其他家长看到这两位高学历的孩子的成长之路,原本羡慕佩服的心情,肯定会被他们成人后,面对社会所表现出的薄弱的处事能力产生了新的担忧和后怕,甚至开始质疑:如果单纯以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学生未来成长的好坏,而忽视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教育价值又有多高?最终不是捡起了芝麻丢了西瓜吗?这难道不是我们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发展、轻德育培养的结果吗?

于是,在这样令人忧心忡忡的教育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建构、探索出新的育人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模式建立的实质就是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如何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如何让德育重回“生活世界”,摒弃以往教条、规范等生硬的育人方式?如何减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行为对学校德育的冲击,不再扭曲学生的成长人格,让学生体会到育德的愉悦和品德发挥所得到的精神满足与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笔者认为:唯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让德育活动接地气;德育课堂具有鲜活性;德育评价多元性;才能让单调、乏味的德育工作方式或过程变得灵动、丰满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育人模式中获得自我教育,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地生根。

二、创新体验,让德育活动接地气

“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在关于“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培育的论述中提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的确,价值观是“总阀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德育过程,不全在于书本的说教,因为那只是一种简单的强记,并未与学生的实际行动融为一体。而唯有将书本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才能使德育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认知,并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震动。

1.改革德育体验形式,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为了让学生学会友善、感恩,并加强生存能力的锻炼,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宗旨,2017年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楚怡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改变了历年来组织春游的活动模式,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革和探索。那就是大胆采用“研学”的春游形式,改变了学生们原来乘坐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旅游大巴前往活动基地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老师的陪同下乘坐地铁一同前往。活动中,学生学会搭乘地铁,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学会沟通、协作;回来时与家长携手共握鸡蛋徒步返校,培养耐力和爱心。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但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融合了亲子关系,积累了生活的经验,而且净化了心灵,实现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2.引入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学校决定将湖湘文化的精髓——花鼓戏节目表演引入校园。富有童趣的动漫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多媒体设备与传统打击乐器的融入,让原本枯燥的节目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台上台下关于花鼓戏知识及学唱表演的互动,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这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审美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3.走进农村,全新体验,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这样喜闻乐见的富有创意的德育体验活动在我校屡见不鲜。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生活、学会感恩、应对挑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学校在2017年3月与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板栗树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开展了“走进农村”的手拉手体验式德育活动。

活动前,我们发出了“走进农村,献出爱心” 向该学校的小伙伴募捐的倡議,得到了各班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报名,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山区的小伙伴购买学习用品。而家长们的参与呼声也特别高涨。因为能让久居在城市的孩子们看看贫困山区的同龄人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从而激励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培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是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全面成人的共识。唯有亲眼所见,才能达到心灵的触动,唯有亲自参与,才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走进农村活动的几天时间里,我校的学生与该学校的学生同吃、同住、同上课,亲眼见证了山区学生上学的不易。回校后,他们纷纷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并讲述了自己与麻阳小伙伴朝夕相处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拔节成长的身影:他们懂得了“劳动”,懂得了“体谅”,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幸福”。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形式新颖、接地气的德育体验式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三、丰富资源,让德育课堂充满鲜活性

虽然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自主的天地和广阔的舞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的阵地——学校的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摒弃课堂,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1.贴近生活,让德育课堂灵动起来

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其意义在于“如何审视我们每一节课的价值,让每一次付出都更有成就感和方向感。”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要坚持“德学兼修”,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的资源,进而与德育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消除距离感,不排斥,易接受。

比如,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翻开书本,里面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一个个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哲理小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们阅读的眼球。很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单一的说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根本不能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因为课本只是一个小小的范例,如何能以此为点,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体验,进而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经过摸索,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生活中找寻孩子熟悉的热点资源,鼓励他们认知,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和谐的发展。

以六年级《我选择 我快乐》教学为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授课前我细研教材并进行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及原因。首先,将《奔跑吧 兄弟》这档综艺节目作为学生课堂上的讨论题材。其次,以点带面,拓展教学空间,询问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喜欢观看综艺节目,你们还喜欢观看哪些类型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又给你们都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收获了哪些信息?”如此开放的话题能在课堂上交流是学生非常渴望的事情!他们不想放过这种“说话”的机会,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的观看感受。看到他们高昂的学习兴致,我话锋一转,马上追问:“家长对你们观看电视的行为有要求吗?你同意父母的观点吗?”由于做好了之前的教学铺垫,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穿插教学,讲述的都是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学生能够有感而发,他们赞成父母对自己观看电视的管理,也能理解父母都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好、学习好,并得出结论:电视再好看,也要懂得选择和节制。媒体资源的充实,丰富了孩子们面对信息的取舍经验,也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尊重学生,让德育课堂精彩起来

杜威说:“自我和兴趣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对一件事主动感兴趣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测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质。兴趣就是自我肯定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因而,对于学生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学校要进行仔细调查,并立足于学校特色,利用自身的文化积淀、文化成果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关乎“人文情怀”的培养所提出的育人理念。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20个兴趣社团,并通过云校园,让学生轻松实现网上自选内容、自主交流、自我展示,其中精彩纷呈的学习课程和别具一格的选课模式,新颖活泼,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学生们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时,会思考、能选择、有主见,已成为了我校学子核心素养提升的具体呈现。

四、细化目标,让德育评价呈现多元性

核心素养提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因此,我们决定改变以往对学生单一评价的形式,根据学生品德成长规律,细化评价目标,使德育成为“生命化德育”的过程。

1.红领巾成长手册,让德育评价更具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丰富内涵。根据学校生源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平日忙于工作,部分家庭不太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经过多次尝试和整理,制定了一套关注学生课堂、常规、家庭等多方面表现以及由教师、家长、学生为评价主体的“红领巾在成长”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创新提出了“阳光德育·家校共育·快乐成长”的交互平台,即通过学生在家庭、在学校的表现,每周或每月定期开展学科学习情况评价,班级文明风采评价,家庭阳光自立评价、学生自我成长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分别评选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阳光之星”,最后晋级为“校园之星”。学校编印了《红领巾成长手册》以便适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体验、感悟、收获以及成长。

2.创建“四自”德育项目,让德育评价凸显可持续发展性

“自动、自学、自治、自立”是我校的校训。近年来,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为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具有文化自信、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公民”,我校将“四自”教育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展。具体做法为:在六年的学习时间里,根据学生年龄和成长规律,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德育达标要求,各年级确定德育项目主题:一、二年级开展“自动”教育;三、四年级开展“自学”教育;五年级开展“自治”教育;六年级开展“自立”教育。凡能顺利完成德育目标的学生,均可获得学校推出的“优佳成长”奖卡。此卡涵盖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记录,“德、智、体、美、劳”分别对应相关的实体卡片,学生拿到奖卡后,回家让家长登录微信“扫一扫”,即可记录此次奖励和评价,并能通过手机查看教师评价原因。这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学生德育管理的评价方式,促进了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德育养成的高度重视与配合,共同推动学校公民教育发展,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我校校园处处沐浴陽光德育之风。

五、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原因,其关键是育德、立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过程,是需要智慧的慢功夫。教育者不能急功近利,唯有立足于培养学生融入世界的气度与眼光,不断探索德育管理的途径,以情启智,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因子才会时时浸润学生的生命之舟!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向上飞扬 向下沉潜——核心素养的召唤和我们的应答[J].人民教育,2017(Z1).

[2]辛 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张 燕,郭倩雯.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人民教育, 2013(22).

[4]褚宏启.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青年教师,2015(3):25-27.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楚怡学校)

猜你喜欢

自我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