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2017-12-28侯彦明刘丽梅
侯彦明++刘丽梅
[摘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核心概念界定,探析深度融合的渠道和方式:开发数字化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开发数字化课程开发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开发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开发数字化能力测试平台,实现评价手段的深度融合,开发和建设一体化移动式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电子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1-0133-03
[作者简介]侯彦明(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在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应用经济学、物流;刘丽梅(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会计信息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规划课题省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ZJB1215023)。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已深入到职业教育中,互联网技术逐步被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应用。职业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包括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主要涉及到从业者所需要的全面素质教育,并且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国家在职业教育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并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积累各自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并打造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水平,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学校能进行网络办公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本质在于“信息技术整合于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的焦点,课程的结果而不是技术”,而“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理解“融合”、“整合”的同时,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避免过分重视技术优势。
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就是将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从低碳经济学角度看可以通过学生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学生节省资金,也节省纸张,环保低碳;从应用经济角度分析其价值可以破解教学质量受教师水平和教学硬件环境制约的难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将会成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为课程开发和改革提供支撑,为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应用前景广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何克抗认为:信息技術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行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祝智庭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与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南国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科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国外学者斯密斯—雷根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媒体的发展要求加速设计过程,在系统设计过程模式中,前端分析之后就是“设计教学策略”;学者布鲁纳是美国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科之间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知道怎么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学习“不仅是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学科的方法和手段。
三、核心概念界定
目前,教育信息化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技术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变得简单、统一和可靠;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受较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多媒体化则使人们的学习可以利用多种感觉通道来接收信息。在教育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可归纳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所谓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职业教育各学科,利用数字化平台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模式主要有: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远距离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四、深度融合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职业院校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有机会在教室、学校、社区和家里应用信息技术时时学习,在职业岗位中遇到问题在线解决;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所有学生都具备初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所有教师都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通过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带有兴趣地学习,带有规划地选择职业,带有能力地掌握信息;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力测评系统、实习管理平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一体化职业教育系列教材、基于移动学习终端(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学习系统形成3平台1教材1系统的信息化终身教育格局。
(一)开发数字化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
通过WIFI、GPS、移动基地等技术定位功能,开发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注册学生顶岗实习地理位置,顶岗实习学生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远程精确签到和时时汇报顶岗实习情况,避免放羊式实习,实现有效顶岗实习管理。
(二)开发数字化课程开发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数字化课程开发平台。通过平台时时开发与修改基于视频、动画、图片、音频、交互等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电子书。通过电子书把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生动展现出来,让学生易学乐学。数字化电子书基于B/S架构,舍弃纸质教材。每个学生人手一部教材终端,上课时可以通过教材终端下载教师课件,解决纸质教材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教材终端可以操作教学实训软件。
(三)开发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通过固定WIFI的MAC地址唯一性和电子围栏技术,开发数字化课程签到和点名系统,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时时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管理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及时推送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做出时效课堂管理,同时也能让管理者进行信息汇总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及时整改。
(四)开发数字化能力测试平台,实现评价手段的深度融合
基于必会知识点机考和能力过程考核的思路,开发能力测评系统,让学生知道每门课程必会知识点和过程考核的能力点,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学习,达到自觉学习、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目的。
(五)开发和建设一体化移动式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环境的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合集中并发式的移动式网络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能实现信息集中并发而且达到无延时的状态,让学生能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进行有效学习、自我诊断、能力测评等。
通过以上深度融合构建实现学生在校内自主学习教师开发或整理的教学资源,走出校门后依然可以通过学习账号搜索新知识、新技能,远程开展学习,实现终身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倩.等职业教育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6).
[2]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
[3]陈霞.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刘姣.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4(5).
[5]朱德全,林克松.信息技术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
[6]潘学功,陈维华.我国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大家,2011(9).
[7]徐向平.德国当代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及其有益借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8]史慧.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21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文件研究高职院校建设理念的发展变化[J].辽宁高职学报,2015(6).
[9]曹晓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5(4).
[10]李建强.浅谈微课在高職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11).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