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体育的生命课程观
2017-12-28谢培山
谢培山
摘 要:文章以大学体育课程及其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深入分析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从人本主义和关注生命的视角探索大学体育生命课程的愿景,呼唤体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学生的人性释放与个性发展,探究大学体育生命课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体育;生命课程观;人文价值
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造奇迹不是体育的唯一,不应把体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人为地割裂与分离,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人、属于人、有利于人,这才是发展体育的目的和意义[1]。未来的中国体育应该以人为本,“以真、善、美为思想判断观念,围绕‘健康形成终极追求,突出个性主体性,强调个性发展和人格提升[2]”,突出体育的人文价值,而不是将运动员作为训练工具和夺金机器,让体育真正回归到发展健美身体和完善人格的轨道上来。大学体育课程是生命体的课程,是活灵活现、充满人的意念和情感的课程。直面生命、提升生命是其基本使命,使生命焕发勃勃生机、全面成长,是当今大学体育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研究的必然趋势。
1.大学体育生命课程观的内涵
大学体育课程是一门生命体的课程,理解大学体育课程特有的生命内涵,需要从人本主义的哲学视角来进行观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生命整体性的关照。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而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的生命存在,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形式,自然蕴藏着人完整的生命内涵。从人本主义和关注生命的视角来诠释体育课程的完整性是必然和必需的。体育课程在本质上要求学生全面参与,要求生命体整体性的参与。学生作为生命的完整性还应包括精神关怀,应更强化和重视学生完整生命的人本位关注。
(2)对生命生成性的肯定。生命总处在不断的生成和变化之中,没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本质或特征来进行界定,生成性是其应有的本质和特征。大学体育课程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帮助个体生命逐步建构知识和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真正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自我理智的力量,获得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和自由的过程,是非预设的、不断生成的,生命的生成性是体育课程应有的本质。
(3)对生命超越性的宣扬。体育课程在实质上就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个体生命不断进行整体性超越的过程。体育课程正是这种具有超越性本质的课程,它使参与其中的生命个体不断完善,使每一个生命个体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2. 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对象是大学生,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人本位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课程价值观取向的功利性。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以身体素质是否达标、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强度和密度是否合理作为唯一标准,这完全否认了体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彻底地、机械地把体育课程变成了达标训练,哪里还能丝毫体现个体生命蓬勃的生命气息和伟大的生命力量?同时,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或经济的工具,丧失了其本质上的主动性和尊严性。更有甚者仍旧固执地认为体育没有价值性和知识性,而偏向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人的价值和地位经常被忽视,人的生命常遭遮蔽和遗忘。
(2) 课程认知上的技能化和技术化。什么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大学体育真正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这些永恒的、常谈常新的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我们,可能仍然无法答出精确完美的答案。在面对大学体育的具体教学时,我们习惯于对学科知识进行价值衡量,目前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表现为明显的技能化和技术化趋势。
3.大学体育生命课程的实现路径
关注生命,促进生命个体发展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已经在当前体育理论界达成了共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关注生命、强调生命体验、促进生命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在不断涌现。但要成功实现大学体育生命课程,践行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真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实现生命完整性的不断超越,有必要基于生命哲学的理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学习评价等层面上进行强化或改革。
(1)客观认识体质问题,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大学体育既要发展学生的动作技能和闲暇活动技能,也要引导和关注学生个体道德养成、心理健康促进、精神理念培育等重要内容,还要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以满足生命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2)倡导教学贴近生活,丰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是一种生活,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为基础合理取舍,模块化设计。淘汰陈旧过时、过深、过难且不利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必需的、感兴趣的、有发展意义的内容,添加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项目。例如,健身健美、体育舞蹈等时代性、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肯定大受学生欢迎。只有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内容才是有无限生命力的,既受學生欢迎,又能真实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3)理顺师生教学关系,活用教学方法。体育课程的实施指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充分互动。教师要淡化“教育者”的角色和意识,而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组织有效教学的主导者,重在引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爱不释手”,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课前课后预习教学内容或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跟踪、讨论。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分析和讨论。教师点评、提问,参与讨论,让学生变老师,老师变导师,实现传统角色互换,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将使学生耳目一新,思想更集中活跃,既培养了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重构过程性、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从关注生命发展的角度,建立过程性、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要求教师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不仅要避免对课程学习者绩效的简单回溯,还要避免用静态的眼光去评价课程学习者的阶段性质量或结果。绝不仅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包括学习态度、健康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是否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服务质量评价,即能否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能否培养每个生命个体的心理品质。
大学体育课程回归其人文价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生成性和超越性发展。这既是由体育课程自身特质决定的,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生命个体建立丰富完善人格的需求,更是现代体育课程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怀着对生命本真的无限敬畏,热切期待大学体育课程更能凸显生命的灵动,“健康第一”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重。
参考文献:
[1]陈 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4.
[2] 胡小明,石 龙,谭广鑫,等.体育审美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34.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