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真实 真实体验

2017-12-28朱云霞

教师·中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七巧板铅笔科学家

朱云霞

2017年2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实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学生要系统地进入科学世界畅游一番。8月21至8月23日,南京市教研室对一年级科学上册的内容进行了培训,作为已经教过一年级《做中学》的“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脑海中闪过一幅幅即将出现的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们的画面。在三天的培训中,我不断在想如何能在农村小学中带领学生们“上好”科学课。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又叫“幼小衔接”生,在这时期的学生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出现了断层。在幼儿园,他们主要通过游戏为主导去活动,而到了一年级他们要向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学校学习转变,而他们的思维模式正慢慢地从婴儿时期的直觉动作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但在这一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兴趣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对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为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验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实现从游戏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华丽转身。体验就是让学生去“做”、去“感受”,它强调“主动”。体验是学生从直觉思维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具体形象的理性认识的中介。体验其实是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材料越新鲜、越真实、越具体、越贴近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越快捷、越深刻。

一、“体验”教材,“体验”校本

1.以教材为主,强化个人体验

一年级的学生总是对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这种感兴趣具有很强的非自主性。以《小小科学家》为例,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图片,问学生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在干什么呢?学生们都说“在拔草”“在和猩猩接吻”“在挖土”……在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学生能说出这些科学家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的工作离他们太遥远了,如果不是专门去查阅资料,就无法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因为不了解,所以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根据需要,教师可以将教材的活动顺序略作调整。从上第二个班开始,教师就改变策略,把教材的顺序调了一下,将认识科学家的工作放在滚小球之后,把第一部分改成“认识身边的小科学家”。

【片段1】

教师:(出示学生趴在地上的照片,一群学生围观)这是谁呀?

学生:范XX。

教师:他在干什么呢?

学生:他趴在地上。

教师:他趴在那干什么呢?

学生:他在看蚂蚁搬家。

教师:范XX你看到了什么呢?

范XX:看到蚂蚁一个跟着一个,好长一条线。

学生:我们也看到了……

教师:你们真棒,范XX的和小伙伴们的观察蚂蚁的活动其实就是科学小研究活动。

这个学生的观察活动是由班主任提供的照片,本意是想教育学生不要趴在地上,太危险,结果一问,发现是在观察蚂蚁,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科学活动。学生第一次从老师的嘴里听到“科学”这个词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得来的,就会与“科学”产生亲密感,继而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接下来,教师还没提问“你们有没有相同的经历”,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有看过电视上纸巾吸色素以后模仿了做的、有把草拔出根来看看是什么样子的;有把粉笔放到水里看看会怎样的,这些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些“体验”是宝贵的,是科学的研究的一种,为后续做“滚小球”实验和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增加了内在动力和认同感。

2.以校本为辅,内化个人体验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环境,身边的同学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榜样。科技特色学校有很多“小小科学家”,可以用他们的经历让孩子们体验科学家的工作。

【片段2】

教师:你们认识她是谁吗?

学生:我知道我知道,她是我姐姐。

教师:她就是我们学校的“小小科学家”,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她做了什么吗?

学生:我姐姐她做了一个小发明。

教师:她做了多长时间啊?

学生:很长时间。

教师:她一个人做的吗?

学生:不是,爸爸也做了,老师也做了。

教师:她做完开心吗?

学生:开心,我也开心。我也想做一个,让姐姐教我。

教师:有时候做科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有时候会遇到困难,有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忙。

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有就近模仿的心理,通过同一个环境下的同伴的亲身经历,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二、“体验”材料

动手“做”是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点的着力点,而“做”什么就至关重要了。一年级的学生想法特别简单,对于和自己有关事情总能想到在他们看来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以《小小工程师》中“做一个铅笔加长器”活动来说,当老师问“用短了的铅笔要怎么办呢?”学生几乎一致表示换一支长的,这就是他们想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老师出示了一个情境“要环保,不能扔掉铅笔”的情况下,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以后有了更多的想法。因此,给学生创造一种切身体会的情境是重要的。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遇到过铅笔变短的情况,没有直接的体验,通常情况都是好几支铅笔换着用,还没变短就已经换了一支更长的。他们没有将短铅笔再“变长”的迫切需要,“做”得也就不是特别积极。

能不能将制作铅笔加长器换一个活动?学校七巧科技社团——七巧板的颜色鲜艳,让学生从色彩上就有更好的体验,七巧板的拼搭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这和工程师的工作是类似的,它们都需要不断设计、尝试,最后出成品。

【片段3】

教师:你们想玩七巧板吗?

学生:想。

教师:给同学们一个任务,用七巧板拼一辆汽车。能不能先画一个汽车出来呢?

学生简单画汽车,展示。

教师:那这个同学的图纸就被征用了,大家能不能用手中的七块板把这辆汽车“造”出来呢?

学生拼汽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否正确利用七巧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图形的组合,按照图纸能够拼出汽车的大致模样。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拼图形是有切身体验的,幼儿园都有过拼积木的体验,这次利用七巧板去拼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這一刻,七巧板成了他们手中的玩具,拼出图形是他们的内在需要,“做”起来也就更加积极。通过画图纸,甄选图纸,再到拼图案,最后出成品,学生体验了一次完整的工程师的工作流程。

三、“体验”情感

情感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情感体验,评价是加强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一位前辈黄老师启发道:“我在带着孩子们逛校园的时候,我就暗中观察,走的整齐的、不讲话的、表现好的都给额头上贴小星星。”这么小的学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而语言对小学生的鼓励不够深刻,需要外在的形式进行加强,贴小星星就是很好的手段。还可以贴红花,一星期下来,贴了一定数量的星星或红花可以兑换不同的奖品。一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特别需要这种外在形式上的情感体验。

小学低年级是实施科学启蒙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后续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40分钟的科学课堂上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是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思考的。让学生真实体验、体验真实,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做到真实体验可能简单,但要做到体验真实就需要科学教师花点心思,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特点、结合地域环境的特点,甚至结合家庭环境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科学,从而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内化为个人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七巧板铅笔科学家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假如我是科学家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