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2017-12-28王广飞
王广飞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摆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建设,使我国传统文化更具民族性及时代性,也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更具生命力、感召力以及创造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审视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起就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现如今,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共存,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图景。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具有民族性特点;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都是有唯物论色彩。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物质具有第一性,精神具有第二性,并且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极具唯物性。比如在孔子的一些观点中,很少提及鬼神之说,儒家比较注重现在,不相信鬼神。第二,都是有辩证性。对道的追问和反思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周易·系辞传上》强调了无论是天、人还是地,都有阴阳的变化。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在身体健康、人生命运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都有阴阳相生相克现象的存在。而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视角来看,阴和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斗争性。阳中带阴、阴中带阳,表明二者之间又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可以使得它们互相依存。第三,社会理想比较相似。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比如它的“货恶弃其余地也,不必藏于己”,虽然并没有提到公有制,却极具生产资料公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与共产主义所倡导的公有制不谋而合。第四,极具时代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强调了哲学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对世界进行解释,但是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存在类似的精神体现。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强调了人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创造自身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力行精神。总之,二者的相同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生存、发展以及同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历史背景不一样。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1840年之前。而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19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诞生的时代,各国来往比较匮乏,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是属于“世界历史”时代。第二,阶级立场不一样。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比较喜欢大同社会,但是在他的一些理论当中并没有表明如何建立大同社会,而是探讨了如何对私有制进行维护。孔子认为从大同社会过渡到小康社会,是公有制经济私有化的过程,也是权力私有化的过程。孔子的观点为加强君王地位提供了忠于国家的道德准则,只是对部分统治人员的利益进行维护。而马克思主义维护的是无产阶级利益,倡导无产阶级利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而铲除私有制,让人们远离剥削和压迫。第三,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儒、释以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前者是以象取义,比较在乎体会、认知及感悟,而后者比较偏理论,在乎逻辑分析。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批判性以及革命性。批判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继承这个特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批判理论体系以及批判理论方法,其中批判方法贯穿于整个批判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批判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和工具理性霸权进行批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对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批判。
在文化批判方面,马克思主要批判小农思想和与它有关的一些等级思想、宗教思想等。马克思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张扬。人们最初是用理性来战胜恐惧,进而自己当家作主,但是在理性世界当中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幸,即理性成为一种霸权,理性的张扬导致人类失去了主体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极具批判性色彩。中国存在很多思想流派,各个流派互相批判,甚至即使是同一流派的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儒家学派当中,在孔子之后,存在八个小分支,表明儒家学派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道家的《庄子·天下》中是以“道术”作为批判标准,对墨家以及名家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指明他们都是“一曲之士”。另外,在我国《吕氏春秋》中的“不二”在对总结百家之言批判的基础上,充分强调了统一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傳统文化未来关系的展望
认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经济和政治会对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影响。然而在社会当中,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制度也不一定只有一种,占有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中就多次强调任何时代的统治地位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思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应该要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诞生于封建社会,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和达官贵人的利益,如果将儒家思想形态化,那么专制思想以及等级观念必将会死灰复燃,不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中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也并不是说要放弃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基于文化全球化时代下,重新摆正它的位置,将它作为基础,以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彰显我国文化的魅力。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受到诸多因素的侵袭和冲击,比如“新自由主义”、“娱乐至上”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就应该促进它的大众化建设。具体而言,可以让人民群众将其记于心,并落实到行动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对不良社会思潮进行严格批判,同时对于民生问题也要及时予以解决。另外,合理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诠释马克思主义,让它变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
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充分应用教育制度来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对外语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母语的学习,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建立我国传统文化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实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一些等级观念、封建迷信以及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应该给予舍弃,对于一些爱国主义、诚信友善、以和为贵以及海纳百川等民族精神应该给予弘扬。
在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摆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建设,使我国传统文化更具民族性及时代性,也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更具生命力、感召力以及创造力。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阚红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的当代审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6期。
②黄友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