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与“兴趣小组”
2017-12-28费聪
费聪
初见M同学,你会认为他很厉害,哪方面知识都有涉猎。每天下课都能看见班上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一个个“兴趣小组”,而M同学自由穿梭于其间,只需几句话便能迅速融入,甚至是主导话题。厉害的是,给他一个主题,他便能引申出许多知识,比如提到“隔绝”,M同学能从上海沦陷区聊到南非拒绝重返英联邦,又从香港“抵垒”政策侃到厄立特里亚难民危机。在他人看来,M同学就是个“万事通”。
可是最近,这一印象似乎被打破了。在一次破天荒的各“兴趣小组”联谊之际,爱好历史的Z同学嗤笑了一句:“那个M很肤浅呢!”旁人问何以见得,Z同学说:“前些天与M聊西班牙卡洛斯王子的君主立宪改革,M竟不知道希腊废除君主制的历史。我本来还想与他聊聊塞浦路斯的希土之争呢,只怕他连塞浦路斯在哪儿都不知道。”
其他“兴趣小组”的成员纷纷附和,爱好文学的H同学义愤填膺,说与M同学聊上海地区的作家,M同學把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的名字念得“溜得不行”,但却说《海上花》是张爱玲的著作。众人唏嘘,H同学末了还加上了一句:“亏我之前把他当知己!”
与M同学因同戴一款耳机而互相结识的音乐发烧友小E说:“他不知道‘森海塞尔与‘声海是同一个牌子。”政治爱好者K同学说:“他分不清‘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就这样,掀开浮皮潦草,M同学的真面目暴露了,各“兴趣小组”一致认定:M就是个半吊子!
M同学很快就感受到了各“兴趣小组”对他的疏离,他当然知道是因为什么。在他抛下《少儿百科全书》选择《名侦探柯南》时,他就意识到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其实M同学的父母一直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学前阶段的小M经常因能认得各国国旗而受到大人的赞扬。但上了小学,M同学发现比起记国名,记《神兵小将》中的人物更能吸引女生的注意。那时,社会风气浮躁,“知识无用论”盛行,在班级中,无知成了有理,有知成了爱显摆,M同学因此受到了其他人的孤立, 他受不了,因此选择了“平易近人”的生活方式。
到了中学,“小知识分子”们又活跃起来,M同学这才发现自己落伍了。留给他重整旗鼓的时间不多,而他又受“短板理论”的影响而不愿当偏才,于是便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半吊子。但不可否的是,M同学的表面工作着实做得不错,否则哪能骗得过那么多人?他疯狂地买杂志,列提纲做摘要,掌握了不少新名词,再通过百度百科,拾人牙慧,连这些名词的用法也摸清楚了。由此,他确实能游刃有余地切入各种话题,并且聊上两句,但也只能聊两句,再聊深入一点他就聊不下去了。M同学觉得自己就像王安忆笔下的萨沙,每天流连于各个“兴趣小组”,有几百个话题要聊似的,其实就是因为没办法深聊,所以他在哪个“兴趣小组”都待不久,都像火燎屁股一般,聊一会儿就得走。
环顾周遭,M同学找不到能接纳他的“兴趣小组”,这时他发现,身边还有一群人也没加入各个“兴趣小组”,不是因为不被接纳,而是因为不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只盯着桌上的书,捏着手中的笔,彼此也较少往来,却组成了一个最强大的“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这个“兴趣小组”老师最看重,家长最喜欢,M同学动心了。
M同学也知道,想加入这个“审核”严格的“兴趣小组”,必须以亮眼的成绩单作保。于是,今年高二、明年参加高考的M同学终于端坐桌前,认真做起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