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向名家学写作

2017-12-28邓志刚

教师·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名作肉体名家

邓志刚

要写好作文,大家都知道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名家名作。人们还常念叨“读得多心中有本,写得多笔下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承认,书,特别是名家名作,读得多确实有助于写好文章。只是,当今社会,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他们都很难熟读唐诗了,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学习精力主要花在数理化与外语等课程上,语文方面的时间投入非常少(尽管现在人们开始说“语文为王”了)。也有关系处理较好、从小注重阅读的,不过,其中的一些家长也常常向教师叫苦,孩子读了很多书呀,怎么作文还是写不好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少了一道思维加工的程序!

阅读虽然有利于作文,但二者终归有区别。阅读能力要转化为作文能力,还需要一道“工序”,那就是思维加工。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思考、摘录、整理、总结。但是,只有这方面的努力是肯定不够的,这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如何指导呢?

教师应在书山网海中费一番爬罗剔抉的功夫,挑选出精美的文章,然后分类分析,或用于观念提升,引领学生解决写什么与怎样写得更深刻的问题。这可称为“阅读与识见提升”;或借助于名家名作阅读,激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促其学习传递情感的写作方法,这可称之为 “阅读与情感激活”;或引导学生从名作中抽象出思维规律,借鉴某种构思方法,这可称之为“阅读与构段谋篇”;或从课内外阅读中体悟素有定评的作家的表述习惯,借鉴其表述方式,不断储存语言材料,增强语感,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根据表达需要去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来确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可称之为“阅读与语言表达”;或学会从生活中和名作阅读中搜集素材、积累素材、使用素材的方法,这可称之为“阅读与积材用材”。

向名家名作学写作,我们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维引领,教给他们阅读与写作的可操作性方法,让阅读更高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尝到阅读的甜头,养成自主读写结合的好习惯,能应试,更能应世。

向名家学写作的方法,各有妙招,大家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交流;这里结合周国平先生的一篇文章,简要说说我们读写结合的几个步骤。

【名家原作】

内在生命的伟大——我看残奥会

周国平

小时候,也许我也曾经像那些顽童一样,尾随一个盲人,一个瘸子,一个驼背,一个聋哑人,在他们的背后指指戳戳,嘲笑,起哄,甚至朝他们身上扔石子。如果我那样做过,现在我忏悔,请求他们的原谅。

即使我不曾那样做过,现在我仍要忏悔。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多么无知,竟然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在他们面前,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现在,我当然知道,无论是先天的残疾,还是后天的残疾,这厄运没有落到我的头上,只是侥幸罢了。遗传,胚胎期的小小意外,人生任何年龄都可能突发的病变,车祸,地震,不可预测的飞来横祸,种种造成了残疾的似乎偶然的灾难原是必然会发生的,无人能保证自己一定不被选中。

被选中诚然是不幸,但是,暂时——或者,直到生命终结,那其实也是暂时——未被选中,又有什么可优越的?那个病灶长在他的眼睛里,不是长在我的眼睛里,他失明了,我仍能看见。那场地震发生在他的城市,不是发生在我的城市,他失去了双腿,我仍四肢齐全……我要为此感到骄傲吗?我多么浅薄啊!

上帝掷骰子,我们都是芸芸众生,都同样地无助。阅历和思考使我懂得了谦卑,懂得了天下一切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造化的恶作剧中,他们是我的替身,他们就是我,他们在替我受苦,他们受苦就是我受苦。

我继续问自己:现在我不瞎不聋,肢体完整,就证明我不是残疾了吗?我双眼深度近视,摘了眼镜寸步难行,不敢独自上街。在运动场上,我跑不快,跳不高,看着那些矫健的身姿,心中只能羡慕。置身于一帮能歌善舞的朋友中,我为我身体的笨拙和歌喉的喑哑而自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岂不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吗?

事实上,残疾与健全的界限是相对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已经注定要走向衰老,会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环境的限制和生活方式的片面,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其中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地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全的人。有形的残缺仅是残疾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了而已。

……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系列高贵的残疾人形象。在西方,从盲诗人荷马,到双耳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双目失明的大作家博尔赫斯,全身癱痪的大科学家霍金,当然,还有又瞎又聋又瘫的永恒的少女海伦·凯勒。在中国,从受了腐刑的司马迁,受了膑刑的孙子,到瞎子阿炳,以及今天仍然坐着轮椅在文字之境中自由驰骋的史铁生。他们的肉体诚然缺损了,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缺损了吗?当然不,与许多肉体没有缺损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由此可见,生命与肉体显然不是一回事,生命的质量肯定不能用肉体的状况来评判。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就其本性来说,灵魂是一个单纯的整体,而不像肉体那样由许多局部的器官组成。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

诗人里尔克常常歌咏盲人。在他的笔下,盲人能穿越纯粹的空间,能听见从头发上流过的时间和在脆玻璃上玎玲作响的寂静。在热闹的世界上,盲人是安静的,而他的感觉是敏锐的,能以小小的波动把世界捉住。最后,面对死亡,盲人有权宣告:“那把眼睛如花朵般摘下的死亡,将无法企及我的双眸……”endprint

是的,我也相信,盲人失去的只是肉体的眼睛,心灵的眼睛一定更加明亮,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事物,生活在一个更本质的世界里。

感官是通往这个世界的门户,同时也是一种遮蔽,会使人看不见那个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躯体往往充满虚假的自信,踌躇满志地要在外部世界里闯荡,寻求欲望和野心的最大满足。相反,身体的残疾虽然是限制,同时也是一种敞开。看不见有形的事物了,却可能因此看见了无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国度里行走了,却可能因此行走在神的国度里。残疾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比较容易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致力于灵魂的锻炼和精神的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残疾人更受神的眷顾,离神更近。

上述思考为我确立了认识残奥会的一个角度,一种立场。

残疾人为何要举办体育运动会?为何要撑着拐杖赛跑,坐着轮椅打球?是为了证明他们残缺的躯体仍有力量和技能吗?是为了争到名次和荣誉吗?从现象看,是;从本质看,不是。

其实,与健康人的奥运会比,残奥会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体育的精神意义。人们观看残奥会,不会像观看奥运会那样重视比赛的输赢。人们看重的是什么?残奥会究竟证明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证明了残疾人仍然拥有完整的内在生命,在生命本质的意义上,残疾人并不残疾。

残奥会证明了人的内在生命的伟大。

【阅读思考】

阅读全文,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想一想,周国平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写作启迪?

【写作借鉴】

1.阅读与识见提升

(1)在残疾人面前怀有优越感,对残疾人居高临下,是愚蠢的。

(2)天下一切残疾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3)残疾与健全的界限是相对的。

(4)世上没有绝对健全的人。

(5)有形的残缺仅是残疾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患着无形的残疾。

(6)生命的质量肯定不能用肉体的状况来评判。

——这一板块,用于观点借鉴,以提升人文素养,引发思考,反省自我,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撑。

2.阅读与积材用材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系列高贵的残疾人形象。在西方,从盲诗人荷马,到双耳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双目失明的大作家博尔赫斯,全身瘫痪的大科学家霍金,当然,还有又瞎又聋又瘫的永恒的少女海伦·凯勒。在中国,从受了腐刑的司马迁,受了膑刑的孙子,到瞎子阿炳,以及今天仍然坐着轮椅在文字之境中自由驰骋的史铁生。他们的肉体诚然缺损了,但他们的生命因此也缺损了吗?当然不,与许多肉体没有缺损的人相比,他们拥有的是多么完整而健康的生命!

——这一板块,用于材料积累,为写作准备事实或理论素材。

3.阅读与构段谋篇

(1)设问构段法。残疾人为何要举办体育运动会?为何要撑着拐杖赛跑,坐着轮椅打球?是为了证明他们残缺的躯体仍有力量和技能吗?是为了争到名次和荣誉吗?从现象看,是;从本质看,不是。

其实,与健康人的奥运会比,残奥会更加鮮明地表达了体育的精神意义。人们观看残奥会,不会像观看奥运会那样重视比赛的输赢。人们看重的是什么?残奥会究竟证明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证明了残疾人仍然拥有完整的内在生命,在生命本质的意义上,残疾人并不残疾。

残奥会证明了人的内在生命的伟大。(自问自答,用设问方式建构段落)

(2)板块式结构全篇法与以小见大法。写议论性散文,可借鉴作者的板块式结构法。全文分成五大板块,既相互独立,又上下衔接,浑然一体。 也可借鉴本文的以小见大法。对于大家都很熟悉的残疾人、残奥会,作者独具只眼,常中见奇,由浅入深,从表象言及本质,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开掘出深刻的人生见解。

——这一板块,用于培养思维能力,学习构思方法。

当然,不是说所有作品都需如此学习,“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不同的名作,可用不同的方法。今天介绍的,只是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作肉体名家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珍妮·萨维尔
生 活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从肉体之欢到灵魂之爱——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三大里程碑
洪耀作品
《肉体的记忆》中“桥”的解读
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