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下的这座城市,你对它了解多少?

2017-12-28燕玉菡

南都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气味广州北京

燕玉菡

两个北京大男孩,带着对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好奇,开设了一个名为“帝都绘”的微信公众号,凭着绘画+数据的长图文,迅速火遍了朋友圈,也让人们纷纷开始深思,自己与所居住城市的那种千丝万缕的缘分。

你可能曾到这里旅游出差待上几天,也可能在这里求学工作,一待就是好几年,又或者已经成家安居了十几年。甚至,从小在这里长大。

但是,你知道每个城区名字的由来吗?早晚高峰在路上被挤成纸片人时,你想过这里的地铁公交为何会如此拥挤吗?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时,你又可曾想到,你面前的那盘生菜竟然来自2000公里以外?

大多时候,我们热爱的是一座城市的光鲜亮丽,我们享受的是这座城市带来的便捷和愉悦,在拥有这一切的同时,我们却很少想去了解这座城市背后的世界,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生活中的种种:秋天的稍纵即逝,地铁里拥挤的人潮,日复一日的工作带来的疲惫感……

但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突然发觉,脚下这座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其实有点陌生。虽然我们都以为对它再熟悉不过。不是吗?大街上有人问路时,你能够不假思索地讲出最优路线;有朋友来游玩时,你马上就能列出必游景点和地道餐厅;聊天时别人提起这个城市,你总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但是,当有人突然问你如何评价这座城市,你可能会一下愣住,不知如何回答。知乎用户陈皓宇的体验也许就是一个典型。在“如何评价广州这座城市”这个问题下面,他前后写了三次回答,起初想要讲很多故事,但到最后都删除了。

“到底要怎么去评价广州这座城市呢?我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半,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陈皓宇回忆起自己五年前刚到广州上学时的样子,也回忆起自己刚工作时被骗的悲惨经历,那时他感叹着广州这种大城市的人心险恶。

他写到了加班到凌晨四五点,下楼买早餐时看到的睡姿百态的醉汉,和晨跑的年轻人,他们似乎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两个极端:可以灯红酒绿,也可以朝气蓬勃。

他還写到小区楼下那些聚在一起聊天的老广州,他们一起吐槽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低下,甚至会对不讲粤语的新广州人带点隐约的歧视。但除此之外,他们又会在菜市场轻声告诉你,这个档位的青菜不新鲜,前面的菜市场更便宜。

在那篇回答里,陈皓宇并没写到什么实质性的关于广州的外在事实,只是记述了五年来的点滴。最后他写道,“这不是一座有多特殊的城市,他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沉淀,但他同样非常包容。所以,归根结底,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种城市,这座城市就反馈给你什么样的面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脾气

那么,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为什么叫做北京、上海、广州或者其他名字?它跟别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微信公众号“帝都绘”创始人之一宋壮壮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他在北京出生长大,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却一直在探寻北京这座城市的身份。

在宋壮壮看来,城市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当我们看到“张飞”这两个字时,一开始没人知道它指代的是怎样的人,直到我们看了《三国演义》,了解到这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一个人身上能够起到识别作用的是外貌、体型、声音、性格等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确立了这个人的身份,也是张飞之所以为张飞。

人们待在一座城市里,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这座城市内生性格的影响。“无论对城市还是对个人而言,了解一座城市的身份,或者说它的性格,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帝都绘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每一次对这些城市原理、地方知识跟共同记忆的探索中,不断发现北京的城市身份。”

宋壮壮的搭档李明扬也是一位城市爱好者,同时还是一个“京城通”。李明扬是个能把地图当小说看的人。他喜欢城市系统,尤其对交通感兴趣,北京再复杂的立交桥,在他的笔下都可以化为简单直观的平面图。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收集地图。从2000年开始,李明扬一直在收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我不太喜欢看小说,相对于一个虚构的故事,可能你拿张图表给我看我会更感兴趣。”小时候,让李明扬一遍又一遍快翻烂的书是百科全书,“我对这种扁平化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加上记忆力还可以,就想把所有东西都装到自己脑子里。”

在为城市寻找身份的同时,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北京人的身份。然而怎么将北京人身份这个宏大的主题展现出来,两人也是费尽了心思。不久前刷屏朋友圈的一篇《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就是帝都绘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一种回答。

他们把北京常住人口这一庞大的群体状况,用22张简单却富含趣味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比如,“在非早晚高峰和深夜的时段,你挤进一截北京地铁车厢,车厢中大概有100个人”,其中“63个人有北京户口,37个人还没有”,他们各自以某种密度分布在北京16个城区,等等。

“我们对着各种数据琢磨了很久,最后落到100个人的层面。这一步非常关键,一定要把它变成一个能够被可视化的东西。”

看了这篇长图文后,很多读者都感触颇深。有人留言:“说真的,那个互联网使用数据让我震惊,现在清洁工阿姨看门大爷都用微信了,而且这是北京哦,还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人不用互联网”;还有读者感叹:“竟然接近一半的人都有驾照,这比例估计比办了护照的人都多…“四面山河千古在,百年城市一朝新”,北京之为北京,活水之源始终要落脚于人本,结尾点睛之笔,赞的。”

用嗅觉触摸城市

嗅觉,是我们在日常城市生活中不太能意识到的一项感官,但气味,却又最容易让人产生对某个地方的记忆。你也许在某个瞬间闻到某种气味,突然想起儿时家门口刚下完雨的泥巴路,或是那年暑假冰棍融化时,空气中香甜的气息,又或是第一次约会时,随着春风飘拂的洋槐花。

感受一座城市的方式,因此也有很多。你用眼睛看到的,是它的其中一面,而当你闭上眼睛,用鼻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它的另一面。

南锣鼓巷称得上是北京最著名的一条胡同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文艺青年到来,让这条只有8米宽、787米长的胡同,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endprint

宋壮壮就住在这条著名胡同的旁边。不同于大多数人对南锣鼓巷的印象,他一直觉得“南锣鼓巷是很差的一条街,很讨厌”,但也一直想做一次对南锣鼓巷的探索。

有一次,他看到英国设计师凯特·麦克林在纽约、巴黎、爱丁堡、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组织的感官之旅。凯特带领志愿者们走过这些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停下来,闻一闻路边的玫瑰花丛、大树、下水道、人们随地小便的角落甚至是垃圾桶,不放过每一处角落,并让志愿者把闻到的气味详细记录下来。之后,凯特用不同的形状、颜色对气味进行了编码,并将这些信息可视化,最终绘制出一幅幅独特的城市气味地图。

这给宋壮壮带来了启发,后来帝都绘在南锣鼓巷也组织了一次“闻味儿”实验。15位实验员在南锣鼓巷展开了长达75分钟的闻味儿实验,一共记录下包括皮革味、圆珠笔芯味、垃圾桶味、新鲜百合花味、油烟味以及各种小吃的味道等55种不同的气味。他们把这些气味归纳成了16个大类,并绘制出了一幅南锣鼓巷气味地图。

一桌菜就是一个中国

“我们还有一个一直想做的主题,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那些看不见的系统是怎么让城市正常运行和工作的”,李明扬兴致勃勃地对《南都周刊》记者提起,“像火锅食材,就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个主题。”

火锅,恐怕是北京冬天最受欢迎的美食了。去年冬天,宋壮壮吃着火锅,看着桌上琳琅满目的配菜时,突然想到:“北京作为一座消费城市,它的食材自给比例是很低。比如说,北京市场上平均只有不到10%的蔬菜是本地生产的。冬天,这种情况则更加突出。那么当我们在数九寒冬吃着热乎乎的小火锅时,那些在汤里翻腾着的食物,都来自哪些地方呢?”

于是,他坐着公交车跑到北京最大的一个蔬果集散市场——新发地,做了一番调研。他发现,这些会被夹到同一个锅里涮来涮去的食材,来源比想象的更为宽广,甚至能覆盖整个大江南北:保定的藕、山东的平菇、武汉的金针菇、重庆的白萝卜……。

“我们想表达的是,这一桌菜恨不得就是一个中国,它们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又很巧合地聚集在了同一张桌子上。”李明扬说。

在做调查的过程中,两个北京男孩也时常对一些搜集到的数据惊诧不已,时不时会觉得,自己完全不了解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

譬如,在为《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这篇文章搜集数据时,他们发现,北京的残疾人概率居然高达7%,但平时却很少见到他们;在调查火锅食材来源时,宋壮壮第一次去了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个位于北京南四环的市场,已经有快30年的历史了,但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却从没去过,甚至很多本地人都不太知道它的存在。

随着对城市的不断挖掘和探索,他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像新发地这样的,在北京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却鲜为人知的地方和事物,而恰恰是这些,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这也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脚下的这个地方,是那个叫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名字的城市,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待在这儿,我们为什么选择待在这儿。当然我们还会慢慢理解那些与我们一样的,在为这座城市付出的,贡献着自己生命跟青春的人。”

傍晚站在车水马龙的路口等红灯时,两个北京男孩看着人流和车流在眼前如光束般滑过,会有那么一刻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是这座城市中无足轻重的一个个体,殊不知,自己也正在为这座城市贡献着青春和生命。

“每个人在城市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城市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烙印。伴隨着这烙印,我们会逐渐感知和理解脚下的这座城市,我们是城市的一部分,而城市也是我们的一部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味广州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高原往事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北京,北京
气味图书馆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好浓的煤气味
广州车展展位图